第一节 环境卫生
一、饮用水卫生监督与监测
1973年,全市抽查41口水井,85%以上的水井30~50米范围内有垃圾、牲畜圈、渗水、粪垢等污染源,采样化验结果微生物指标90%以上超标。1977年抽查6个公社43口浅层地下水井,大部分水井防护设施仍较差。是年,还开展了全市枯水期、丰水期生活饮用水金属离子调查。市区采样15份,濉溪县10份,结果砷、汞、铅、铬元素均不超标,而铁、锰元素均超标,1978年,又一次对农村生活饮用水枯、丰两期水质进行监测,大肠菌群90%以上超标,污染严重。1984年,淮北矿务局对矿区水源进行调查,采水源井和终端水78份,结果三分之一以上的水样大肠菌群超标,理化指标在正常值以内。1984年,全市大口井237眼、约22035人饮用,机井6眼、625人饮用,手压井8396眼、122719人饮用,饮用地表水625人,深井(15米以下)209眼、39多万人饮用,缺水66处、约10154人。
随着矿区的发展,淮北市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矿区生活用水出现困难局面。市卫生防疫站于1987年对各矿矿井下涌水量和矿井地面水进行调查后,开始指导各煤矿开发第二水源。矿井下水存在着色度、浊度、微生物等超标问题,但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后可达到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且水量丰沛,是较理想的水源。全市共建有不同规模的净化水厂12个,基本缓解矿区用水问题。
卫生部门每年组织对自来水公司19个水源井,枯、丰水期分别采样监测一次,分析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3个项目。1990至1992年监测采样合格率为97.3%,月采样监测合格率为97.8%。淮北地区的水源盐类浓度较高,矿化质多,市人民医院泌尿科住院的病人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结石症。
全市有8处因清洁、消毒、防护不当等原因引起二次污染。经过有效管理,1992年3月对全市水塔、蓄水池进行全面普查。微生物指标合格率88.9%,理化指标合格率99.9%。
1987年开展了大气采样评估工作,获得600多个数据,其中二氧化硫一次性最高浓度低于国家标准500毫克/立方米,日平均浓度为25.35毫克/立方米,也低于国家标准150毫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62.8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154.46毫克/立方米,均低于国家标准500毫克/立方米。
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始于70年代末。1979至1980年对市区3所及濉溪县1所影剧院进行卫生调查,1983年对相山区的公共场所进行检查。1986年对旅馆、理发店、浴池3个行业制定了具体的卫生要求,并对服务行业进行摸底调查,审发卫生许可证。1988年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922人进行健康检查。1990年对相山地区25家大型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测,设监测点128个,获得监测数2688个,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气温、气湿、照度、噪声、二氧化碳、细菌总数等。其中理化标准合格率96%,细菌指标的合格率为61%,对于监测合格者,综合评价,审发卫生许可证;不合格者责令限期改进,验收合格后方可开业。为了进一步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市卫生局、市爱委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工商局、市商业局、市文化局、市交通局、市体委8家联合发文,明确了公共场所的卫生职责范围,制定了“两证一照”健康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制度,并应先办理“两证”后办营业执照,证照齐全方可开业。对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不合格者调换工种、调离岗位。1991年再次对全市28家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750人进行健康检查。1992年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698人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培训率95.4%,培训考试合格率94%。
三、化妆品监督
从1991年起开展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工作。是年,对19家商场的化妆品进行了检查,查封、销毁了7万多元的伪劣产品。1992年抽查8家商场872个品种,对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感观异常、包装破损的产品全部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