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浩瀚的地方志书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地方志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鲁之《春秋》已具有地方志的雏形。自秦汉以后,统治者把志书作为“辅治之书”,代代编修,绵延不绝。隋大业年间,国家明令修志,形成官修志书制度。盛唐修成了《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一批志书。两宋时期,方志盛行,内容和形式日趋成熟。元明两代,各地普遍修志,众多志书体例完备,内容充实。清代是方志的鼎盛时期,朝廷曾颁发60年修志一次的政令,修出的志书特多,佳本层出。及至民国,尽管内忧外患,编修方志困难重重,但一些地方的有识之士仍承前代,续修不已,并且把经济建设写进志书,丰富了方志的内容。虽然历代统治者修志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维护其统治,但在客观上,地方志却成为文化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于50年代末指示各地要整理旧志,编写新志。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都草创未就,半途而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安定团结,经济繁荣,逐渐具备了“盛世修志”的条件。
濉溪在建国前从未单独设县,向无旧志。1960年曾一度开展修志工作,但未竣草罢。今天,编纂社会主义新志书——《濉溪县志》的重任落在我们身上,这是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编纂工作自1984年始,历时4年多,终于大功告成。
本志既守方志体例,又不拘泥于传统写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通观全志,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志书坚持古为今用、立足当代的原则,重点记述了全县人民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业绩,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国家主人的地位,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这与旧时代的志书有着本质区别,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二是突出了地方特色。本地酿酒业发达,口子酒久负盛名,是我县工业龙头产品。为突出酿酒业,本志为之单独立卷。又如,本地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县经济支柱之一,因而也单独立卷。再如,农业卷中记述土特产品,军事卷中记述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文字均较详,旨在突出地方特色。三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本志类目全面,体系完整,容量较大。记载了本地的自然概貌、历史沿革、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经济建设、军事斗争、文化艺术、风土人情,乃至奇闻轶事、民间传说等,堪称“博物之书”,“一方之全史”。书中所用资料,均经考证、核实,并且在记述中,不溢美,不掩过,用可靠的资料记载濉溪的历史。四是体裁多样,图文并茂。本志采用综合性体裁,除志、记、录之外,还适当配置一定数量的地图、插图、统计图表和照片,形式较为活泼。文字简明朴实,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可读性。
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由于编纂人员水平有限,缺少经验,加之资料匮乏,谬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读者不吝指教。
濉溪县第九届人民政府县长张敬富
濉溪县第十届人民政府县长李本正
198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