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训练概况
一、普通训练
1951年,皖南、皖北公安部队领导机构建立后,即注意训练工作的进行。一边集中培训教员,一边组织部队训练。经过培训的教练员去带动部队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提高射击技术,学习搜捕、押解、看管犯人以及警备城市勤务等。
1952年6月至1953年上半年开展以文化教育为主的训练。1953年下半年以后,开始以军事为主的正规训练。经过6个月的正规训练,为以后的训练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4年以后,进行与任务相适应的军事训练。1962年底至1963年,在训练为执勤、训练为打仗的思想指导下,各有侧重地进行了战术、技术训练,训练质量提高,成绩较往年扎实。尤其是经过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后,坚持天天练,苦练200米内硬功夫、急行军、越野、集合的动作等项目。1964年5月,总队在肥东县桥头集举行军事大比武,对部队的战斗力进行了全面检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部队执行了“三支”“两军”任务。同时,担负执勤任务,进行了必要的军事基本训练。1968年,参训人员在80%以上,完成了射击、投弹、刺杀、游泳、执勤方案演练、各种战备方案演练等课题。1969年增加战术和反坦克训练。1970年主要进行技术、战术和夜间训练、“三打”“三防”训练、专业训练、野营拉练等,培训了大批训练骨干,成绩比较突出。其中射击成绩平均优良。1971年部队加强战备训练,利用野营拉练,全面锻炼部队。同时进行基础课目训练改革,在4个连队进行试点,组织汇报表演,推动了训练工作的开展,60%左右的人员基本达到“四会”的要求。1975年狠抓部队基础训练和“三打”训练,重点研究训练了打飞机、打空降的组织指挥。
1976年以后,开展了追捕、擒拿、押解等公安业务的学习和训练,使过去受到影响的必要业务训练项目得到恢复。1978年,全省武装民警部队以硬骨头六连为榜样,掀起群众性的练兵热潮。训练内容主要是共同课目、战术课目、技术课目和公安业务。
1983年,武警安徽省总队重新组建,干部训练突出指挥训练,提高组织指挥能力。要求各级干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与任务有关的军事理论、现代军事科技知识、有关政策法律和执勤业务知识,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在新形势下带兵、练兵和管理部队的能力。中队以下干部随部队训练。部队训练从教育整训起步,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从难从严从执勤需要出发。
武警省总队恢复组建的第一年,主要抓了部队的训练转换工作。全省部队贯彻总部训练会议精神,树立训练为执勤服务的思想,以执勤业务训练为重点,并注重实际应用,提高执勤能力。训练内容主要是三大条令、射击、擒敌技术、执勤业务、战术、队列和军事体育等。同时,在训练内容、体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讨。1983年,总队分别对皖南、巢湖、合肥、淮北4个片部队进行军事业务考核,80%的中队取得了良好以上成绩。1985年,总队参加总部举行的首届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第6名。1986年参加全国公安前卫体协组织的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第5名。1988年,总队普遍进行了军事业务比武,推动了训练工作的开展。
二、指挥员和骨干训练
1951年,华东军区公安司令部举办全军区训练班,安徽挑选14名连营职干部参加训练,培养训练教员。结束后,举办班、排、连干部300余人的训练班,以培养教练员,开展全部队的训练。
1954年,省公安总队举办4期训练班和轮训队,抽调412名班、排、连、营干部进行培训,学习公安业务、队列、射击、战术、军事体育等。
1956年,省公安军司令部举办营、连、排、班指挥员教学法集训,各部队军事指挥员参训。
1960年,省武警总队布置各部队进行教学法集训。
1963年,公安部队安徽省总队举办8期教学法集训班,班以上干部955人参训。结束不久,又举办连、营、团三级干部310人军事训练班。
1966年,举办7期师、团两级骨干集训班,参训910人,培训指挥员在各种地理条件下的战术应用和指挥部队的应变能力。
1968年,举办各级各种专业技术干部培训班,参训114人。
1969年,举办营以下干部集训班21期,培训652入,机关参谋集训班5期,训练41人。进行一次军、师、团三级司令部作战、通讯、机械三部门联合训练,师、团干部及参谋人员26人参训。
1970年,举办各级干部学习班36期,参训265人;参谋学习班2期,26人;全师部队培训打飞机骨干395人,反坦克骨干210人。
1983年8月22日至9月30日,武警省总队政治部在蚌埠市曹山三支队举办副团职干部轮训班。参训人员:直属一、二、三支队各2名副团职干部,医院、教导大队和地、市支队各1名副团职干部,总队司、政、后、消机关各2名副团职干部等。主要学习《邓小平文选》、《陈云文稿选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十二大文件汇编等。各单位举办基层干部和骨干训练班54期,培训2032人。总队组织考核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司令部及军事干部的军事理论,总评优秀,平均成绩95.1分。1984年7月25日至9月22日,武警省总队举办参谋业务集训。训练对象为支队和直属大队的参谋和预提参谋,共40人。主要进行识图、用图、军用公文和司令部工作等内容的训练。12月25日至1985年1月29日,总队在安庆市支队举办各支队训练参谋、轮训队长和部分排长、班长参加的擒敌技术教员集训,共61人。学习和训练基础理论、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各单位举办基层骨干训练班64期,参训2197人。
1985年5月2日至7月3日,武警省总队举办第二期参谋业务集训。训练对象为参谋16人,预提参谋25人,共41人。各单位举办基层骨干集训84期,培训骨干2749人。总队举办各支队干部骨干教学法集训。12月20日至1986年1月23日,总队举办支队长、大队长、中队长集训,共参训294人。其中内卫186名、消防108名。集训坚持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央(1982)30号文件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武警部队行政管理条例》和现代管理知识。
1986年11月16日至12月16日,总队在六安三十里铺举办支队参谋长集训,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司令部率领机关的职能作用,提高司令部的组织指挥能力。
1987年4月15日至6月4日,总队举办123人的特等射手集训。训练对象以一、二年兵为主,具有思想好、身体好、有一定射击基础的人员,目的是为各支队轮训队培训射击教员。主要实施卧、跪、立姿无依托对200米隐显人头靶的射击训练,注重射手的心理训练,实施筛选达标制。结业考核:个人成绩合格率100%,单位成绩合格率87%。是年,总队举办总队、支队两级的干部骨干集训66期,培训2091人;举行6个支队的干部和司令部军事干部的军事业务考核,总评86.5分。
1988年1月,总队举办支队长目标管理集训班。4月,举办参谋业务集训班,各支队参谋人员38人参加,学期3个月。12月5日至8日,总队在合肥举办支队参谋长集训。各支队司令部参谋长参加,传达总部在杭州召开的会议精神,学习总部政委张秀夫、参谋长王文理有关司令部建设的讲话,重点研究探索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有关问题。各单位举办骨干集训62期,培训2153人。
三、训练改革
自1983年起,武警省总队根据部队任务扩大的新情况,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警种特点,着眼执勤需要,把改革引向训练领域。围绕提高部队的政策业务水平、技术战术水平和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紧急应变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以训练内容为核心,带动组训形式和方法、手段的改革。改革的基本精神是:继承过去有用的,割去陈旧过时的,增加适用的,突出急需的,切实改变在低级阶段循环的状态。
〔训练承包制〕
主要针对总队恢复组建初期部队训练水平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基层部队将承包责任制这一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引进部队训练领域。1983年,阜阳地区支队实行定内容。定时间、定指标,教员包教、学员包会的“三定二包”责任制。直属第二支队在实行承包责任制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干部按职责承包,包课目、包时间、包人员、包质量;二是按级承包,战士、班、排、中队分别向上一级呈报承包计划,并在半年和年终考核验收。一支队借鉴北京部队干部岗位责任制经验,在八中队试行承包责任制,签订了定内容、定时间、定指标,对达到指标的中队或个人给予奖励的“三定一奖”承包合同。经过总队、支队考核验收,八中队所签订承包的训练项目基本兑现,全中队投弹平均48.9米,涌现一、二级神枪手24名。1984年,阜阳地区支队、滁县地区支队、直属第二支队继续实行按职承包、按级承包,定内容、定时间、定指标的责任制。直属第一支队根据总部1984年部队军事业务训练指示精神,在一个大队进行扩大训练自主权试点,支队给大队明确全年计划指标,训练时间、内容由大队调配和组合。经过一年的实践,这个大队各项科目成绩都在良好以上,主要科目的成绩达到优等。
〔执勤、训练分编〕
1984年,首先在安庆地区支队试行“执勤、训练分编”、“三周一包”制,即:每月训练时间安排9至10天,分3周进行,每周训练3至4天。全队编3个班,每周1个班包执勤和公差勤务,2个班训练,轮流调换,每班每月实训两周。1985年该训练制普遍推开。在此基础上,有些部队又有所发展。合肥市支队针对执勤任务重、漏训人员多的情况,实行“收容训练法”(即对掉队的、漏训的人员进行补训)和标准训练法(即以支队的训练计划为依据,按不同阶段、不同对象提出要求,定出标准),加强了对外出执勤人员的补训。滁县地区和安庆市支队总结出执勤、训练分编和升级轮训经验,解决了部队高度分散,训练难组织,时间难保证,质量难提高,教学力量薄弱,执勤和训练矛盾突出的问题。各部队创造总结的经验,逐步完善了“执勤训练分编制”。
〔新老兵分编分训法〕
1983年,有些部队为解决多年来新老兵训练“一锅煮”,内容“一刀切”的问题,对新兵老兵实行分编分训。训练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新兵老兵分别编排或合编分训;二是分编升级,对受训对象合理编组,在施训中逐步升级。第二支队实行分编分训后,新兵军事素质提高快,射击1至3练习达到良好以上,单双杠1至3练习完成99%,投弹平均达到42.2米。
〔系统组合课目〕
部队在组织训练中,根据部分课目内容有相互联系的特点,讲求科学,系统组合。在实施训练中,有些支队把年度规定的3次射击训练熔为一炉,按照其内在联系,实行射击学理综合讲、射击动作分别练、实弹射击集中打的训练方法,收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训练质量。第一支队实施这一方法后,3次实弹射击成绩与上年同期相比,及格率上升15.5%。第二支队等单位在擒敌技术训练中,由基本功训练发展到各种地形上擒敌训练,并研究了搏击拳、擒敌刀等套路和擒敌动作攻防破法。宿县地区支队变过去的单一训练为一专多能训练,使每个战士都能熟练使用中队装备的主要武器。第一支队采取“战术为经、技术为纬”的经纬交织法,进行捕歼战、技合练,把战术动作、射击、擒敌技术融为一体。
自1986年,全省部队普遍把练基本动作、掌握基础要领转变到执勤应用上来,把多年来课堂上的执勤业务理论课搬到训练场上进行队列作业,变过去一般的方案演练为正规训练演习。第一、二支队为探索单兵多能训练改革的路子,将业务、技术、战术、体能训练融为一体,使训练内容更加符合执勤需要。 1987年,第三支队抓“四会”骨干培训,由基础转向应用。如擒敌技术训练,以擒敌技术教材为依据,自创一套拳法、腿法和“三功”综合练习法,编写出擒敌技术教案。通过施训,改革后的擒敌技术对抗性、适用性、实战性强。5月17日,在蚌埠黑虎山轮训队施训,总部司令员李连秀、政委张秀夫观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改革成果。
〔处置突发事件训练〕
自1987年起,部分支队在改革单兵技能综合应用训练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对山地、丛林地、居民区、高苗地等6种地形上的搜索捕歼训练。既练了技术和体能,又练了战术协同,强化了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提高了部队快速反应、紧急应变和独立作战能力。第四支队针对担负任务的特点,加强紧急出动、快速开进和多种地形上的搜捕训练。根据罪犯可能采用徒步、搭乘交通工具潜逃的情况,研究出一套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选择恰当位置进行设卡堵截的训练方法。安庆市支队结合城市街区巷多、人来车往、建筑物密集、各种障碍物纵横交错的实际,开展城市捕歼罪犯的训练改革,进行翻越矮墙、攀登楼房、跨越交通栏杆等4种障碍物7个动作的训练,为城市街区捕歼训练摸出了路子。第一支队为填补近年来夜间训练的空白,开展夜间基础和捕歼战术训练,就夜间罪犯逃跑的特点、围捕的方法和搜索要领进行专题研究探讨。
1988年,总队对如何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进行了尝试和探讨,先后在第四支队和阜阳地区支队进行研究性演习和检验性演习,基本掌握了处置突发事件的作战程序,明确了战时司令部的主要工作,提高了部队快速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