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灌溉
一、井灌
建国前,井灌面积极少,仅在菜园用吊杆和辘轳提水。1952年县政府号召农民打井抗旱,先后在鲁甸、戴圩、濉溪等地打土井和砖井。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打井越来越多,年底,打土井21100眼,井深3至4米;砖井18120眼,井深4至6米,配743部解放水车,年灌溉农田最多达3.2万亩。1966年引进大锅锥打井工具,可打25至30米深的机井,配3~4英寸混流泵,7.5千瓦电机或12马力柴油机,每小时出水量60立方米。至1977年,全县共有大锅锥112台,培养打井技术员300人,打井和配套工作全面展开,当时被省列为淮北地区6个打井重点县之一。到1985年,共打机井10684眼,配套机泵9878台(套),修建井灌渠道335公里,建井房1030间、井盖1326个、井台1200个、出水池331个,井周围平整土地29万亩,可灌面积18.1万亩。井灌的发展改变了轮作制度,由原来麦豆轮作变为麦、玉米轮作,不但增加了产量,还改良了土壤。1985年统计,累计灌溉农田41万亩。
二、机灌
1958年3月,在孙疃浍河岸边的部花园建立第一座机械灌溉站。至1966年先后在濉河、南沱河、浍河、王引河、化家湖水库兴建了10座国营机电排灌站,装电机51台,3560千瓦,配水泵51台,设计灌溉面积9.18万亩。建站以来累计灌溉27.5万亩。
(一)五里郢电力排灌站
五里郢排灌站位于县城西南五里郢新濉河左岸,利用河水灌溉。1961年1月动工,次年3日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320千伏安和3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55千瓦电动机4台、水泵4台,做土方1万立方米、石方430立方米、混凝土方110立方米,投资17.6万元。排灌区面积6.3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65万亩,1964年至1981年累计灌溉2万亩。近年灌区土地多为新城建设所征用,面积大为减少,调出电机、水泵各1台。
(二)黄桥电力排灌站
黄桥电力排灌站位于县城南4公里黄桥新濉河左岸,以排县城积水为主,并利用河水灌溉。1964年4月开工,当年10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30千伏安和56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55千瓦电动机5台、水泵5台,做土方1.9万立方米、石方765立方米、混凝土方57立方米,投资15.37万元。排灌区面积11.3平方公里,因在新老濉河交汇的夹道内,灌区范围小,设计灌溉面积仅500亩。1966年到1981年累计灌溉0.75万亩。近年来农民在灌区建房,把渠道拆除,无法灌溉。
(三)张庄电力排灌站
张庄电力排灌站位于溪河乡张庄王引河左岸,利用河水灌溉。1965年12月开工,次年6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30千伏安和56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75千瓦电动机5台、55千瓦电动机2台、水泵7台,做土方0.6万立方米、石方1009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43立方米,投资5.25万元。排灌区面积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西积0.6万亩。1967年至1981年累计灌溉5.7万亩。1981年后田间工程大部分拆除,土地承包到户,种植作物种类不一,无法统一灌溉,每年只灌400至500亩。
(四)王庄电力排灌站。
王庄电力排灌站位于濉溪镇侯王村王庄王引河左岸,利用河水灌溉。1965年11月动工,次年4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30千伏安和32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75千瓦电动机4台、水泵4台,完成土方0.7万立方米、砖石方710立方米,投资5.19万元。排灌区面积4.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5万亩。1967年至1981年累计灌溉1.8万亩,近年未进行灌溉。
(五)周庄电力排灌站
周庄电力排灌站位于洪河头乡周庄南沱河左岸,利用河水灌溉。1966年元月动工,同年7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30千伏安和75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55千瓦电动机6台、水泵6台,完成土方2.4万立方米、石方921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35立方米,投资10.6万元。排灌区面积12.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6万亩。1973年至1975年每年灌溉0.3万亩,以后未曾灌溉。
(六)岱桥电力排灌站
岱桥电力排灌站位于徐楼节制闸上游南沱河左岸,1966年1月动工,同年7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750千伏安和3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55千瓦电动机5台、75千瓦电动机1台、水泵6台,完成土方2.4万立方米、石方1047.7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30立方米,投资14.3万元。排灌面积12.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1967年至1981年累计灌溉面积6.6万亩,1981年以后未灌溉。
(七)大杨家电力排灌站
大杨家电力排灌站位于赵集乡大杨家西南沱河左岸。1965年11月动工,次年7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320千伏安变压器1台、55千瓦电动机4台、水泵4台,完成土方0.7万立方米、石方754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56立方米,投资24.24万元。排灌区面积8.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57万亩。1968年至1980年累计灌溉1.5万亩,1981年至今未灌溉。
(八)郝家沟电力排灌站
郝家沟电力排灌站位于龙桥乡郝家沟口王引河右岸,1966年12月动工,次年7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560千伏安变压器1台、55千瓦电动机8台、水泵8台,完成土方0.8万立方米、石方1049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81.3立方米,投资20.3万元。排灌区面积16.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45万亩。1967年至1977年灌溉3.3万亩,以后一直未灌溉。1978年调出电机、水泵各1台。
(九)孙疃电力灌溉站
孙疃电力灌溉站位于孙疃乡郜花园浍河右岸,利用河水灌溉。1958年3月开工,1959年6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引灌闸。原装22.5马力煤气机20台、水泵20台。站建成抽水后,煤气机常出故障,引水闸严重漏水,无法灌溉。1961年改装60马力柴油机10台未成功,1966年12月改建成电灌站,机房和引水闸重新修建,配1800千伏安和18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装75千瓦电动机2台、220千瓦电动机3台、水泵5台。3次修建共做土方7.7万立方米、石方1091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675立方米,投资69.7万元。做田间配套工程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共127条,长105.5公里,桥涵49座。灌溉区面积29.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75万亩。1967年至1981年累计灌溉7.68万亩,1981年后未灌溉。
(十)化家湖东、西灌溉站
化家湖东、西灌溉站位于化家湖水库大坝东西两端,利用库水灌溉。1965年11月开工,次年5月竣工。各建有机房、水池,装75千伏安变压器2台、55千瓦电动机2台。共完成土方0.6万立方米、石方48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24.4立方米,投资2.44万元。设计灌溉面积0.6万亩。两站于1973年灌溉0.2万亩,后因水库蓄水少,未灌溉。
上述10座电灌站,其中有8座是排灌结合站,设计排涝面积11.9万亩,累计排涝25.5万亩。
自1968年至1976年,全县有民办公助和群众自力更生兴建的固定和流动机电站149座,装机234台,计6195马力,水泵234台。设计灌溉面积52.5万亩,年最大灌溉面积1.6万亩。1980年后,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不够健全,机泵、机房无人管理,多被破坏,田间渠道被毁。保存完好的机站仅有30座,可灌面积只有11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20%。为此,县委、县政府于1983年作出决定,对机站实行管理责任制,并修复毁坏的机站和田间工程。两年来修复机站18座、干支渠36条,灌溉面积恢复到20多万亩。
三、喷灌
我县喷灌始于1975年春,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和宿县地区水电局派技术员配合县水电局,在城郊公社蒙村进行喷灌试点,使用12C型和10C型的喷灌机组10套,喷灌面积0.13万亩。1978年至1980年喷灌发展较快,先后建成八里、城西、雷山、店孜、百善、周陈、三铺、耿圩喷灌点8处,1983年又新增杨柳1处,喷灌面积达2.54万亩。其中固定式喷灌66亩,半固定喷灌1.33万亩,流动式喷灌1.2万亩,总投资55万元。
上述喷灌设施,现多已损坏,目前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只有雷山、杨柳2处,喷灌面积1.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