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戏剧

第二节 专业剧团

一、泗洲戏剧团
县文化馆1951年举办民间戏曲艺人训练班,次年4月,在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县第一个戏曲艺术团体——民艺剧团。县人民政府拨款9千元购置服装、道具,1952年11月至1955年5月,剧团先后3次吸收了从滕县、宿县等地来的吴学勤、魏圣云等15名演员。到1955年底,剧团已有40余名演职员,队伍初具规模,行当已较齐全。1957年7月,县人民委员会将“民艺剧团”更名为“濉溪县泗洲戏剧团”。
1956年至1959年间,泗州戏剧团在艺术上着重进行了挖掘传统剧目和创演现代戏的工作。老演员吴学勤到蚌埠参加全专区老艺人挖掘传统剧目工作,在两年时间内,挖掘整理了《吕蒙正赶斋》、《樊梨花》、《小南堂》、《吵年》等20余个剧目。其中《樊梨花》一剧,经过几次修改后,1957年4月,安徽省地方戏汇报演出团带此剧进京演出。剧团演员魏圣云被抽调参加进京演出团,担任《樊梨花》剧中的主要角色。剧团导演饶洪钊担任执行导演。省演出团在京演出《樊梨花》一剧后,原中央民盟副主席邓初民于1957年5月4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对《樊梨花》一剧及我县演员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5月2日,魏圣云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小戏剧《拾棉花》的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观看了演出。
1958年为迎接安徽省现代戏会演,泗州戏剧团创作排演大型现代戏《淮北春雷》。1959年4月至5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淮北拍摄大型纪录片《千里淮北织银河》,泗州剧团以演出《淮北春雷》场面参加拍摄。1959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蚌埠工人文化宫观看该团演出的传统剧目《灵堂花烛》,并和全体演员合影留念。60年代初期,泗州戏剧团在省内已成为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团体,被省文化部门定为省重点剧团。
1970年,全国大砍地方戏,泗州戏剧团被撤销,演员下放到商业、农业等部门工作。1979年11月,泗州剧团又正式恢复。1980年,县文化局举办了有30名学员参加的泗州戏艺术培训班,选拔优秀演员充实恢复后的泗州剧团。1985年剧团有演职员35人。同年9月,安徽省广播电台特邀泗州戏剧团到电台录音,有5名演员的唱腔在电台播放。
二、梆剧团
1958年12月,县委宣传部在全县范围内选拔招收了32名歌舞演员,成立濉溪县文工团。1959年7月,文工团改建为濉溪县梆剧团,因演员年龄小,故群众称为“小团”。开始只演出《对花枪》、《红娘》等豫剧传统剧目,以后随着队伍的发展和艺术上的成长,便根据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心工作进行创作演出。1959年至1969年间,创作演出了《强盗的女儿》、《蛙鸣湖》、《向阳春歌》、《送猪记》等现代剧目,移植了《社长的女儿》、《青年一代》、《杜鹃山》、《艳阳天》等剧目。1970年剧团被撤销,由少部分演员组成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次年6月,县宣传队吸收部分农村业余宣传队员组成县文工团。1972年今月,县文工团又改为县梆剧团。目前,该团行当齐全,唱腔在河南豫剧的基础上正向淮北梆子方面发展。1984年3月,梆剧团在淮北六矿演出期间,应聘来我国山东矿业学院任教的美国友人兰高原女士观看该团的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
濉溪县泗州戏剧团、梆剧团参加省汇演情况表
上一篇:第一节 戏班
下一篇:第三节 业余剧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