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五章 冶金 机械 电子

第三节 金属制品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祖传手艺人黄家林在蚌开办鱼钩铺。民国元年(1912年),参加过津浦铁路建桥的一批铁匠,有不少留下来安家落户,打制铁器。随着商埠的兴起,铸锅、白铁、铜勺、刀剪、木杆秤等匠铺纷纷开业。民国19年,徐州崇信昌锅厂、义聚兴锅厂在竞争中为扩大经营,联合集资在纬一路北购地3亩,建义聚永锅厂,于民国20年开业。该厂铸锅工艺精益求精,所产铁锅重量轻、传热快、不易炸裂,供不应求,产品销往皖北10多个县。民国20年,江苏人杜松山、孙家根等人来蚌开秤店,带来了南方较先进的制秤技艺。民国26年,顾永禄开办顾正兴铁铺,打制的斧头钢火好,远近闻名。
民国37年,全市从事金属制品手工生产的有烘炉业80户,白铁业30户,小五金业16户,可制造锄、镰、锹、镐、斧、篾刀、铁钉、铁锅、铁制桶等产品。仅南郊柳树营集中的铁匠烘炉就达40余盘。
解放初,市人民政府鼓励、支持手工作坊开工。1952年起,作坊开始走合作化道路,逐步实行集中生产。到1957年,市手管局所属12户小五金厂,年产值达231.4万元,是建国初期的20倍。
60年代中期,五金工业生产工艺有了较大改进,鼓风机、空气锤、冲床、剪床、钻床、车床等设备取代了手拉风箱、大锤等。很多手工业产品,从下料到成品出厂都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1965年10月,衡器厂列为全国定点生产厂家。70年代,机具厂、第二机具厂、第三机具厂、纺织机械配件厂、化工设备厂、标准件厂相继成立,金属制品生产扩大。同期,刀剪社生产医疗器械,五金厂生产铁皮柜、保险柜,红星白铁社和立新白铁社合并成立拉管厂,开始生产高频焊接钢管。
1979年后,金属制品工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电子秤、磨浆机、热水袋铜头、打汽筒、蜂蜜出口包装桶、家具钢管、铸铁搪瓷浴缸、太阳能热水器、热管换热器、轻便折叠车、口卡柜等新产品相继问世。1981年,蚌产镀锌铁丝、圆钉首次进入国际市场。1983年,锅厂试制成功市场上热销的铸铁搪瓷浴缸毛坯,翌年和上海益丰搪瓷厂实行横向联合,建起一条搪瓷浴缸生产线,1985年生产浴缸1万多只。五金厂的铁皮柜也向多功能、系列化方向发展,产品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3种,产量也由1978年的2900只猛增到2.76万只。市衡器厂已具有年产2万台日用衡器、600台大型衡器的生产能力。金属件电镀及抛光,拥有6户企业,年创产值212万元。
1985年,该业拥有企业42户,职工4783人,固定资产原值1993万元,净值1353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6862千瓦,年工业产值4136.6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58万元,销售利润609万元。主要金属制品年产量:日用精铝制品23吨,挂锁176万把,铁锅18万口,大型衡器534台。
蚌埠市部分年份6种金属制品产量表

一、金属制品选介
江淮牌铁锅锅厂(上海益丰搪瓷总厂蚌埠联营厂)传统名牌产品,原名义聚永铁锅,最早投产于民国20年(1931年)。建国后改称江淮牌铁锅,50年代后期一度停产,1961年恢复生产。产品有耳锅、平锅、油条锅、工业锅等26个品种。1981年,采用泥模压铸新工艺,生产出无脐铁锅,年产能力达60万口。其无脐铁锅口圆边齐,表面光滑、传热快、无砂眼,在烧热达300~400℃的高温时,冷水浇入,不炸不裂。1982年,在全省同行业产品评比中名列第一。产品主要销往沿淮各地及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市。
金秋牌烤蓝鞋钉又称秋皮钉,制钉厂出品,1962年投产,主要规格为10mm、13mm、16mm、19mm4种。该产品具有帽圆、锋尖、棱角清晰、烤蓝色泽鲜艳、耐锈、盘尖性能好等特点,在1979年全国鞋钉质量评比中,19mm鞋钉以95.55分的成绩名列第三,烤蓝色泽被评为单项第一。1985年,金秋牌烤蓝鞋钉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
金秋牌圆钢钉制钉厂出品,1961年投产。该钉钉帽平整,花纹清晰,钉杆圆直,钉尖锋利,光洁度好,共21种规格。1979年9月,在全省圆钉质量评比中,以98.5分获得第一名。1981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鹿牌铁包锁锁厂出品,1964年始生产32mm铁包锁,之后又有其它型号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该锁按轻工部SG17-80标准生产,保密度、牢固度及灵活度均符合部颁标准。锁梁承受拉力强度超过部标的40%,互开率小于规定标准的1.6‰。
珍珠牌金属文件柜五金厂出品,1971年投产。该柜选用优质冷轧薄板制成,种类有一节柜、二节柜、五节柜、底图柜、口卡柜、玻璃柜等,耐压防火,使用方便。产品销往国内15个省、市。1985年,产品获省优质产品证书。
镀锌铁丝金属线材厂出品,1966年投产。产品采用优质线材,经剥壳、酸洗、拉拔、回火、镀锌等工艺制成,有10种规格。1981年,产品打进国际市场。1985年,在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其电镀低碳铁丝以96.9分成绩名列全省之首。
案秤衡器厂出品,1959年投产,具有计量准确、携带方便的特点,适用于柜台、流动售货车等少量物品的秤量。规格有5公斤、10公斤两种。1984年,轻工部举行全国轻工产品质量检查,两种案秤分别评为第四名和第八名。1985年,10公斤案秤获省优产品称号。
台秤衡器厂出品,具有计量方便、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规格有500公斤、600公斤两种。1982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衡器产品评比中,500公斤台秤被评为一等品,1983年获省优称号。
大型衡器衡器厂出品,1959年投产,分地中衡、地上衡两大类,适用于大宗货物及机动车、非机动车的整体秤量,规格从2吨到30吨不等。
二、金属制品作坊、工厂
解放前,金属制品绝大多数属作坊生产,仅义聚永锅厂规模较大。建国后1951年至1954年,衡器业先后办起私营永华磅厂、南京衡器分厂、工联磅厂等,但均经营一两年即歇业。1952年起,金属制品业相继建立一批生产合作社。1956年后,陆续建设一批工厂,到1985年,计有42户厂家,其中:
金属结构制造业3户,水利建筑工程公司机械修理厂、金属结构设备厂、雪华铆焊厂;金属门窗制造业1户,实腹钢窗厂;搪瓷制品业1户,上海益丰搪瓷总厂蚌埠联营厂;制锁业1户,锁厂;制伞业1户,青年伞厂。
金属包装物品及容器制造业5户,五金厂、石油站金属油罐加工厂、东风金属容器厂、饮料包装厂、制罐厂;金属丝绳及其制品业8户,制钉厂、金属线材厂、钢板网厂、纬二钢板网厂、中区淮河铁丝制品厂、铅丝厂、五金扁丝厂、永华金属制网厂。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业6户,电镀厂、二轻电镀厂、东区自行车抛光厂、二轻电镀五七工厂、西区铝件抛光厂、西区电镀厂。
衡器制造业2户,衡器制造厂、衡器修配厂;建筑小五金制造业4户,东方建筑五金厂、胜利五金厂、钢材制品厂、伟力冲压件厂;水暖管道零件制造业1户,天桥管道配件厂;厨房及炊事用具制造业1户,振声金属制品厂。
其他日用金属制品业8户,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具厂、第二五金厂、钢管厂、物资回收公司金属加工厂、五金交电站五金厂、肉联厂生产生活服务公司(生产小五金)、商业五金厂、制锁配件厂。
义聚永锅厂于民国19年(1930年)10月在蚌埠纬一路北段东侧筹建,占地3亩。筹建前,在徐州有崇信昌、义聚兴、同益公三家锅厂相互间展开竞争,崇信昌、义聚兴两家为增强实力,到蚌增办锅厂。除两家出钱购地、建房外,还合股集资7500块银元作开业资金,取名义聚永锅厂。民国20年,工厂支起化铁炉,设备、工具从徐州运来。是年3月,生产出第一口锅。该厂虽在简陋的条件下生产,但工艺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开工未及数月,遇淮河泛滥,水灾使沿淮民众灶毁锅碎,灾后民众对铁锅需求大增。义聚永铁锅由此销路大开,达涡阳、蒙城、太和、亳县、凤阳、定远、五河、寿县、怀远等十几个县。该厂所产铁锅锅身轻,传热快,没有砂眼,不易炸裂,附近各县的铁锅店都与其建立了业务关系。各地求购铁锅的铁货商人纷至沓来,锅厂日产达4000多张。民国27年沦陷后,工厂生产萧条,抗战胜利后有所好转。解放后,工厂生产蒸蒸日上,1954年实行了公私合营。
上海益丰搪瓷总厂蚌埠联营厂市二轻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解放路7号,占地面积2.6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395平方米。该厂前身是民国20年开业的义聚永铁锅厂,1954年7月实行公私合营,称为公私合营义聚永锅厂。之后,该厂与中华铁工厂、裕丰翻砂厂等合并,至1956年改名蚌埠铁工厂(后更名为蚌埠机床厂),以生产农机具为主,也生产铁锅。1961年,为解决群众购锅难的问题,重新建立锅厂,并仍用义聚永锅厂厂名,定为国营企业,1964年更名为蚌埠锅厂。1984年,工厂与上海益丰搪瓷总厂联合,改称上海益丰搪瓷总厂蚌埠联营厂。1949年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06.1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2.4万元,净值83.6万元,工业设备原值47.7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661千瓦。1985年,全厂职工247人,主要产品有张锅、耳锅、油条锅、平锅、鏊子及金钱牌铸铁搪瓷浴缸等。卫生用搪瓷制品年产量942吨,铁锅18万口,年工业产值208.7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5万元,销售利润39.5万元。
蚌埠五金厂市二轻局下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大庆路,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第三白铁生产合作社,时有职工44人,主要生产白铁制品。1958年转产搪瓷瓶壳、面盆、口杯等产品,1971年转产铁皮柜,1976年易名为蚌埠五金厂。1984年,铁皮柜产量达2.6万只,获省最佳经济效益劳动竞赛银杯奖。建厂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89.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3万元,净值212.8万元,工业设备原值141.8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2872千瓦。1985年,工厂有职工289人,生产铁皮柜2.97万只,年工业产值842.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43万元,销售利润166.4万元。
蚌埠制钉厂市二轻局下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张公山路12号,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845平方米。该厂前身是1958年所建西区炼铁厂,1961年转产鞋钉、圆钉,1963年更名为蚌埠制钉厂。70年代末,工厂购置3台大型自动制钉机,逐步形成圆钉系列生产线。1981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5年经济效益列全省同行业第一名。建厂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54.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5.2万元,净值84万元,工业设备原值42.1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073千瓦。1985年,工厂职工308人,销售圆钉3872吨,年工业产值430.7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1.9万元,利润56.4万元。
上一篇:第二节 机械制造
下一篇:第四节 电子电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