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
一、排灌
蚌埠淮河以南平均两公里以外,地势渐高,属易旱区;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势低洼平坦,属易涝区。旧中国由于淮河水系被破坏,蚌埠灾害频繁,农作物遇涝则淹,遇旱则枯。新中国成立后,在淮河及内河治理(详见卷三城建)的同时,为发展农业生产,陆续兴建了一批排灌设施,其中主要是建设排灌区。
1955年,市郊开始筹建雪华乡凌家坝电灌站,1957年竣工,为第一座电力提水灌溉工程,受益耕地面积0.42万亩。1960年,国家在西郊跨淮河建成蚌埠节制闸,既能防洪、灌溉,又能发电。1958年至1960年,先后在沿淮境内修建桃园、小蚌埠、高庵、郑家渡、曹彭、陈嘴6处电力灌溉站,均因规划设计不周,仓促“上马”,工程未能启用。60年代,陆续建红领巾排灌站、秦集电力灌溉站、上徐电灌站、郑家渡翻水站、小蚌埠电力排灌站、吴小街电力排灌站等,70年代后,又陆续建成定庵、长青、黄泥山、南湾、向阳、东方红、西朱、曹巷、花郢等电灌站及长淮排涝站。1985年,已建成各种电力排灌站170处,其中灌溉站151处,排灌结合站9处,排涝站10处,总装机660台19040千瓦;建成大的排灌区10余个,除涝面积7.9万亩,占易涝面积的90%;有效灌溉面积近2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8%;旱涝保收面积14.4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5%。
1978年后每遇大旱,还多动员群众打井,实施井灌。1978年10月至翌年5月,蚌埠闸关闭184天,在多数电灌站缺水源的情况下,市郊打井155眼,部分缓解了旱情。1979年和1980年,市郊长青公社席吴大队、小蚌埠公社小蚌埠大队各建喷灌基地一处,合计252亩。1980年,在小蚌埠公社赵宋大队进行滴灌实验,但由于技术要求高,未能大面积推广。
凌家坝电灌站1955年规划设计,1956年冬在龙子河西侧的雪华农业合作社凌家坝开工兴建,1957年竣工。该站装机3台185千瓦,灌溉范围自龙子河西岸至老虎山脚下,受益耕地面积0.42万亩。该站是蚌埠市第一个电力灌溉工程,建成后受益范围内水稻平均单产由120公斤增至460公斤。
红领巾电灌站始建于1960年,位于龙子河东岸。因建站时有许多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并每人捐赠一分钱,为此群众称该站为“红领巾站”。初建时有2台20千瓦柴油机,1966年扩建装机6台450千瓦,可灌溉李楼公社北部及淮光公社西部1万多亩土地。同年7月,又在锥子山西麓建锥子山二级电灌站,装机4台300千瓦。两个站可灌溉农田2.4万亩。70年代后,因锥子山地区多处建有工厂,电灌站也承担工业供水任务。
秦集电灌站建于天河东岸枣林村北,1962年开工,翌年建成。初,装机6台660千瓦,后补充2台370千瓦,灌溉秦集公社4万亩农田。该站建成后,对抗旱起了重要作用。1966年4月至10月大旱无雨,境内淮河两岸电灌站均难以抽到水,秦集电灌站从天河抽水,缓解了当地旱情。该站的兴建,促进了秦集公社农业发展,80年代初粮食亩产已达500公斤。过去秦集是“黄浆(淀粉下脚料)稀饭黄浆馍,离了黄浆不能活”的地方,生产上去后,社员说“端起了大米饭,想起了电灌站”。
上徐电灌站1966年建于龙子河西南。初为2台75千瓦机泵,1971年扩建改造,装机总容量为6台875千瓦。泵房下部采用封闭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龙子河最高水位超过20米时不会进水,仍可正常运行。
郑家渡翻水站1966年大旱后,龙子河水几乎枯竭,两岸庄稼旱死。1969年秋,经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在龙子河入淮处东侧的淮河滩地上建该站,装机4台720千瓦,既可翻淮河水补给龙子河,又可兼顾长淮、淮光两公社鲍家沟地区的排灌问题。该工程于1970年建成,其2×2米断面的输水涵洞长146米,为市最大涵洞。翻水站建成后,龙子河水能得到补给,鲍家沟地区的灌溉用水基本有了保证。
吴小街电力排灌站1967年在吴小街集北头建成,单排不灌。装机8台共1040千瓦,排水量每秒10.2立方米。该站运行近20年基本正常,受益耕地面积为1.4万亩,排涝范围包括吴小街公社全部生产队及小蚌埠公社铁路东5个大队。
长淮排涝站位于极易受涝的鲍家沟地区。1978年起兴建该站,1980年建成,装机10台1550千瓦,流量每秒20立方米,是市郊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其排涝范围为鲍家沟地区长淮、淮光两公社47.5平方公里,受益农田为4.8万亩。该站效益明显,1982年秋遇建国33年来第二次大洪水,而鲍家沟两岸庄稼长势良好。二、沟塘渠坝
建国前,蚌埠农村没有系统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历史遗留下来的几处农田水利工程,如九里塘、黄塘、雁塘及徐家桥、姜桥和年银桥等处的涵闸,建国后发挥作用有限。50年代中期,开始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主要是开沟挖渠。60年代,开始利用山壑地形拦山、蓄水,修建小水库和塘坝。70年代,开始打井,利用地下水。截止1985年,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
沟渠1958年,开始在淮河北小蚌埠、吴郢和吴小街3个公社相继开挖淝淮新河、小蚌埠二号沟、青年河、徐前河、吴小街一号截水沟、吴小街二号截水沟、吴小街新河、联盟沟和干部沟等,对缓解渍涝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布局不够合理,部分沟渠流水不畅,吴郢公社等处仍存在积水问题。1963年切开徐家岗土坝,把二号沟水直接引进北淝河;1971年,又在二号沟与淝淮新河交叉处建每秒10立方米流量的渡槽,即小蚌埠渡槽,较好地解决了该公社积水问题。在淮河南,于1971年和1975年分别对鲍家沟进行两次整修,底宽加至10米,底标高挖至14米,使这条12公里长的大沟成为淮光、长淮两公社的排灌总干渠。1978年,开挖长淮大沟,底宽20米,可将鲍家沟水经长淮排涝站排入淮河。到1985年,共开挖重要沟渠11条,长102公里。加上开挖的农田中小沟渠,已基本实现沟渠配套和沟网化。
塘坝及小水库建国初期,在易旱地分别开挖及整修燕山乡的解放军大塘、三王大塘,淮光乡的芦塘,围筑李楼乡的欧家拦水坝、洪山拦水坝、张巷拦水坝、红塔拦水坝等。1965年,兴建淮光公社老山小水库,库容约20万立方米,可灌老山大队农田1万亩。1966年,建燕山公社梅花山小水库及长青公社小水库,库容分别为25万立方米及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分别为1200亩和800亩。1973年,燕山公社杏山大队自建杏山小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可灌地500亩。1979年,长青公社石巷大队修筑石巷小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可灌地500亩。到1985年,市郊共建小水库6处,库容135万立方米;修建塘坝531处,库容800万立方米。
桥涵闸随着沟渠水塘的开挖,60年代开始兴修一批小规模的桥涵闸配套设施,其中较重要的有曹山渡涵、涂山路西大桥等。1971年,在雪华公社建第一座小型双曲拱桥,称幸福桥。1985年,市郊共建有涵闸1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