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商贸总述

第三节 仓储运输

一、仓储
蚌埠开埠后不久,因车站、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增,仓储业应运而生。民国9年(1920年),由5家金融机构共同创建公记堆栈,为当时省内最大的专营性仓库。之后,又陆续建有大陆仓库、聚安仓库、裕民仓库、华东仓库等,至解放前夕,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在原老船塘附近,仓库、栈房鳞次栉比,形成一条公栈路。建国后,为适应商业的发展,在利用原有仓库的同时,陆续投资建设各类新仓库,至1985年,全市商业仓库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
储运公司第二仓库始建于民国9年,初名公记堆栈,由在蚌的中国、交通、上海、金城银行和益丰银号合资24万银元,在老船塘附近创建。初占地40亩,有两层平楼2幢,面积2400平方米。民国19年,公记堆栈办成股份有限公司。是年,江苏银行在蚌行替代益丰银号入股。到民国24年,已建成仓库20幢,近2万平方米,有铁路专用线直通库区,商品储存量近万吨,号称安徽第一堆栈。民国25年,该库改称五行仓库,以贮存盐粮、土产品为主。沦陷后仓库停业,6座库房被日军炸毁,损失豆麦杂粮、杂货等存货近5万件。战后,库房虽屡次修葺,但未复旧观。民国38年解放,仓库为市军管会接管。5月,该库由中国人民银行蚌埠支行代管,并改称银行仓库。1951年,改为蚌埠联合仓库,1956年划入市仓储公司,编为公司第二仓库。50年代后,该库以存储国营商业单位盐粮茶麻为主,1979年开始主要承担百货、纺织、五金交电3个二级站6大类商品及化工、糖烟酒、文体等商品的储存。1985年,该库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库房30幢(其中自管库房20幢,包租给其他企业6幢,运输中转库房4幢),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可用面积1.9万平方米。全库职工106人,拥有固定资产88万元,年营业额64.4万元,上缴利税8.8万元。
储运公司第一仓库始建于1952年,于1953年落成,位于凤阳东路。该库由商业部投资120万元建成,系百货、纺织、五金交电3个二级站的商品库,有库房11幢,建筑面积近5737平方米。仓库初称统一仓库,直属省商业厅,1955年成立市国营仓储公司时,划属该公司。1956年,原蚌埠联合仓库划属市仓储公司后,该库编为公司第一仓库。仓库主要存储纺织品、纸张等地方工业品。1985年,库房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可用面积1.2万平方米,职工100多人,固定资产近200万元,年营业额100多万元。
储运公司第三仓库建于1977年,位于吴小湾,编为市储运公司第三仓库。该库占地2.7万平方米,库房16幢,其中,北库5幢,南库11幢,总建筑面积9640平方米,可用面积8816平方米。仓库以储存地方工业品为主,平均储存量7500余吨。1985年,全库职工59人,拥有固定资产77万元,年营业额36万元,上缴利税4.2万元。
储运公司第四仓库始建于1978年,位于马场湖,编为市储运公司第四仓库。该库原由蚌埠五交站建造2幢,1979年移交给市储运公司后,又续建库房7幢,合计有库房9幢,占地8925平方米,建筑面积4285平方米,可用面积3886平方米。该库以存储五金交电商品为主。1985年,全库有职工34人,固定资产36.7万元,年营业额15.7万元,上缴利税1.3万元。
储运公司第五仓库建于1982年,位于南郊燕山脚下,占地4万平方米,库房4幢,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可用面积2933平方米。该库以储存地方滞销产品为主。1985年,仓库拥有职工21人,固定资产77万元,年营业额12.7万元,上缴利税0.3万元。
粮库解放前,蚌埠各粮行存储大宗粮食,多租用公记堆栈仓库(五行仓库)。解放初,皖北贸易总公司接管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在新船塘南首的4幢栈仓,仓容量940万公斤;另接管国民党政府官办大陆仓库6幢仓,容量440万公斤,合计建筑面积7890平方米,经整修后作为储粮使用。1950年,国家投资兴建蚌埠第一粮食仓库,位于今朝阳路北段,库区铁路专用线长341米,仓容量3950万公斤。1954年,在西郊吴家湾建第二粮食仓库,仓容量1亿多公斤,是全国四大储粮库之一。1985年底,合计有粮食标准仓库96幢,总容量为1.5亿公斤。库区有铁路专用线长2709米,有效使用长度600米。仓库年吞吐粮食10亿公斤。另外,在市郊8个粮食分站,先后建储仓13幢,容量为813万公斤。各粮库于1964年前即购置有鼓风干燥器、分析天平、容量器,后陆续添置砻谷机、吸粮机、封闭式运输机、抖袋机、隧道式水平测仪、电子水份测定仪、筛选器、全机械加码电光天平、离心机等设备,至1985年,有粮食储用机械94台,防化仪器、防治器械等6970件。
盐仓民国时期,蚌埠食盐栈、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豫、皖一带之首。公记堆栈(五行仓库)、大陆仓库、聚安仓库、裕民仓库、华东仓库,均主要用于储盐。民国18年,蚌埠盐务收税处兼查验局奉两淮盐运使公署淮北盐务稽核分所命令,指定公记堆栈为官盐专栈,其21个栈房中的12个专储官盐。旺月(9、10、11、12、1月)储盐2.5万吨,寻常月(2、3、4、5月)储盐2万吨,淡月(6、7、8月)储盐1.5万吨。民国22年9~10月份,储盐高达5万多吨。解放后,由两淮盐务管理局第三分局接收聚安仓库,改为国营储盐仓库。50年代初,该库为全省7大存盐点之一,常年存盐4000吨。除上述盐仓外,不足时则租用联合仓库。中转和分运外地的盐,大都暂存在淮河码头和信丰铁路线空地,便于衔接运输。1963年至1965年,盐业公司分别建简易盐仓、砖木结构盐仓5幢,面积约2000平方米。1969年,在郊区淮光公社建战备盐坨5个,面积2800平方米,散盐容量8803吨。1978年,在信丰铁路线北侧建盐坨3个,面积390平方米,包盐容量1100吨。到1985年,盐业公司除拥有盐仓2幢、盐坨8个外,还拥有简易货棚1幢,面积259平方米,包盐容量250吨;麻袋包盐仓1幢,面积169.6平方米;小包装仓库1幢,面积186平方米。各仓内配有篷布和齐全的消防设备,堆垛使用电动运输机和传送带。
棉麻库20年代,棉麻经营商多系单家独户,前店后仓。至40年代,季节性商品储存多使用芦席和篷布搭成的临时货棚,或租用五行仓库库房。建国后1956年,在前进路西段建有存储棉麻的6号和7号库房2幢,面积800平方米。至60年代,棉麻经营量逐年增大,由上级拨给纬四路库区砖瓦结构的永久性仓库9幢,面积2874平方米;露天仓库4个,面积1481平方米。1972年,蚌埠承担地区性的棉麻批发业务,周转性商品储存量增到5000吨以上,为此兴建西郊大庆三路库区。至1985年,拥有永久性仓库16幢,面积8124平方米;简易仓库2幢,面积1950平方米;露天货位30个,面积10381平方米。全部棉麻库可储商品量为2.7万吨,年末实际储存2920吨,其中,棉花占14%,麻类占86%。库内配有输送机,消防设施齐全。
干鲜果品库建国前,私营干鲜果品店多为前柜后库。1949年底,土产公司始有公栈路砖瓦结构混合仓库1幢,面积320平方米。之后,陆续新建干鲜果品库,至1970年,有仓库6幢1954平方米,简易仓棚2幢900平方米。仓库、仓棚除存储干鲜外,用于储存水果的1200平方米,可容水果30万公斤。1982年,拥有库房8栋3.4万平方米,其中2幢存放水果。1985年,投资兴建1座容量1500吨的中型果品冷库。是年,共拥有仓库面积4.4万平方米,可贮存水果250万公斤。
土产库解放前,除厚生茶庄、吴同兴杂货店等大户有自备仓库外,其余商户均无仓库。建国初,该业多租用联合仓库。1951年起,在西岗、六股道、长途汽车站北面分别征地建设货场,至1957年,有4处仓库,年末储存商品总值为759.4万元。1959年,征用雪华公社市东大队宋庄土地30亩,建成露天堆放货场。1964年,在西仓库南侧扩建库区一处,至1969年,又在库内扩建“一字型”仓2幢,双跨仓和危险品仓各1幢。1975年,租赁柳树营坡地一处1.6万平方米,作货场用。1978年,共有仓库6处,库区总面积19万平方米。1980年因包销铁锅,在锅厂附近新建仓库1幢。1984年,划前进路茶叶仓库2幢给土产公司。至1985年底,共有西岗、芝麻巷等9处仓库,面积9.5万平方米,内设砖瓦铁皮结构仓库23幢,使用面积1.39万平方米;简易仓库4幢,面积1667平方米;露天货位114个,使用面积1.9万平方米。其中,西岗仓库总面积为3.27万平方米,配套铁路专用线一条,并配备拉坡机、吊车、皮带运输机各1台。
储木场解放前,蚌埠无专用储木场。建国后,木材经营机构设有储木场,至1985年,占地4.35万平方米,其中原木装卸区1.23万平方米,拥有635米长铁路专用线。木材成材存储方法,初期用实心堆垛法,不利于通风干燥。1965年,木材改用花堆法堆垛,并按不同规格、品种分开堆放,每块料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成材堆垛高度一般不超过3米。1975年,又改花堆垛为井字型成材堆垛,可使成材干燥不变型。1980年,对成材堆垛的顶部,由原一面坡淌水改为屋脊型两面坡淌水,可防止雨水渗透。
煤场建国前,在蚌的中兴、淮南、大通几家煤厂均设有煤场,容量都在万吨以上。其中,中兴炭厂于民国18年铺设有铁路专用线,且自备小火车直接运煤进场。建国后1950年,淮南煤矿营业所将煤场移交给蚌埠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场内有跳板23块,磅秤10台,煤铲47把,以及一部分荆条筐、粗麻绳等。1956年,为适应向沿淮各县中转煤炭之需,在二号、三号码头间建一座拥有14个货位、存煤量约2万吨的河坝线煤场。同年,在西区煤球厂建成一座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的储煤场,有铁路专用线长404米,设23个货位,存煤量5万~8万吨。1985年,全部煤场储煤能力近10万吨。煤场配备有卸煤机、推土机、装载机、铲车等大型机械,卸煤、堆煤、装车、供料、运输和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油库民国4年后,蚌埠设有煤油堆栈和油池。民国后期,铁路石油罐车到站后,初用吊桶提取,后才改用胶管虹吸。桶装石油则露天堆放。建国后1954年,由中国石油公司在雪华山北麓建丙级油库,10月底竣工,有金属油罐3300立方米,配备油料收发机械设备,库内还设有铁路专用线。到1985年,已拥有总容量为6万立方米的金属油罐57座,输油管线万余米,铁路专用线长2314米,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石油库标准。进货时,40~48节编组油罐列车,可一次对妥货位,在规定时间内一次卸收完毕;油罐列车卸收完毕后,仍可保持原编组形式回空到原发货站。
金属料库50年代前,金属材料、机电设备靠租库存放,至60年代,始有大庆路专用仓库3幢2226平方米。1965年,建简易料棚1幢544.7平方米,用于存储金属材料。1966年,又兴建570平方米料棚,用于存储机电设备。1968年,接收省物资局在蚌204号库房,面积648平方米,用于存储金属材料。1970年,在大庆路仓库建造金属料棚1800平方米。1979年,金属料库、货场总面积8600多平方米。进入80年代,仅增加少量料棚,库容量不足。
化工料库1956年,市化工站在吴小湾建仓库6940平方米。同年,在曹山建化学危险品仓库8幢,占地1万平方米,专事储存该站经营的氧化剂、压缩气体、易燃液固体、毒害性及腐蚀性商品。1963年“下马”的淮河水泥厂,在移交给市化轻分公司时,一并移交库房4幢,面积1173平方米。1974年,增设1幢橡胶库房,面积1770平方米。1978年,竣工2幢保温库房,总面积620平方米。1985年,市化工材料公司有库房10幢4329平方米,储存60多种物资2200吨,年吞吐量2.8万吨。
省物资局蚌埠仓库位于东市区烟墩孜,是省物资局4个专业公司设在蚌埠的综合性物资中转仓库,担负淮北、淮南、滁县、阜阳、宿县、蚌埠等地的物资中转供应业务。该库始建于1957年11月,只有2幢库房,计1234平方米,大部分物资仍堆放在杂草乱石中。至1963年,4次征地约3万平方米,修造了仓库围墙和铁路专用线。1983年底,有库房9幢,货棚2幢,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货场6个,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仓库拥有汽车、吊车、叉车等9辆(台),铁路专用线长325米18个货位。年物资吞吐量5万吨左右,平均库存物资价值1500万~2000万元。其中,金属材料占60%,机电产品占20%,化工材料占19%,其余是建筑材料。
外贸仓库1961年划入市外贸公司的畜产站,有畜产品仓库和露天货场,但至1969年,又划归供销系统。是年,省外贸投资为市外贸公司建大庆路仓库,1971年交付使用,有库房10幢4808平方米,配铲车1台。1976年,由省包装储运公司投资,在燕山公社赖山东侧建省外贸蚌埠中转仓库,1979年竣工,有仓库6幢1万余平方米。此时,大庆路仓库的库房也增加到12幢6072平方米,铲车增加到4台,还增加了1处露天货场360平方米。1982年,畜产站重新划归外贸,所属库房5幢1822平方米、货场3处1749平方米,随之划入外贸系统。1985年底,市外贸计有仓库27幢2.59万平方米,货场7个8300多平方米,其中中转库房10幢1.8万平方米。
其它仓库建国后,百货、纺织、烟酒糖杂货、五金交电、医药、木制品、林化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蔬菜副食品、图书等各业经营,除租用储运公司仓库外,也陆续自建了一部分仓库。其中,市百货公司于1958年至1984年自建仓库3791平方米,市百货站批发商场于1983年自建仓库1640平方米。市糖业烟酒公司于1966年、1975年各建1幢100平方米烟库,1963年建酒库2幢580平方米,1977年再建酒库1000平方米,1981年建酒池1座,可存酒200吨。1978年,糖业烟酒公司在马场湖建糖库3000平方米,可存糖4500吨;1985年又动工兴建2.2万平方米的大型储备糖库。市建材公司1965年即有仓库1144平方米,后陆续自建3071平方米的仓库,合计有4215平方米。市木材公司于1982年自建林化产品仓库,1984年经改建,面积为430平方米,可存放松节油、漆片、丹宁酸等商品;另建有胶合板、纤维板等仓库2间,593平方米。
二、转运
清宣统三年(1911年)淮上军驻蚌,曾设有敬业转运公司,为蚌埠转运业之始。开埠后,物资交流频繁,转运业得以发展。民国3年(1914年),已有正式注册的利兴、元成、悦来、广汇长、汇源5家转运公司及一些未注册的转运公司,大部分转运盐粮。一部分转运公司系一人挂一块或几块招牌,实为运输中介人。至民国9年,此类公司多达百余家。蚌埠解放前夕,全埠尚有大小转运商79户。
解放后,商业长短途运输除依靠铁路、公路、水运部门外,商业企业自身也陆续购置一些运输车辆。经济恢复时期,私营转运商陆续歇业或转业,退出市场。1969年,为解决部分商业单位缺车辆问题,一度在市仓储公司开办综合运输业务,承担有偿代运。
1979年,将百货、纺织、五金交电3个二级批发站的储运科及商业局的汽车队等,与仓储公司合并,成立储运公司,实行储运合一。储运公司包运3个站的商品,并承接系统内外商品中转和委托使用铁路专用线的运输业务。1985年,市仓储公司拥有汽车25辆,平均年货运量5万多吨。加上其他商业、物资单位陆续增加的车辆,计200多辆。但主要商业运输业务,仍需靠交通部门。
三、储运机构选介
商业储运公司位于淮河路西段,属专业性日用工业品储存和运输的市属国营企业,主要承担百货、文化用品、纺织、针织、五金、交电6大类商品的储存、运输业务。公司成立于1955年,名为市仓储公司,1958年撤销,1969年恢复,改称商业储运公司。1979年后,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系统外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也承办储运业务。1985年,公司下辖5个库区及运输部、汽车队、包装厂、劳动服务公司共9个独立核算单位,职工697人(其中国营540人,集体157人)。拥有库区5座,库房94幢,建筑面积5.17万平方米,日平均商品储量4万余吨,年平均吞吐量15万吨。全部固定资产667.9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6.3万元,年营业额351.6万元,上缴税利32.4万元。
上一篇:第二节 商业类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