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铁路通车前,蚌埠老大街集上即有几家小饭店。通车之后,随着市面的形成,饮食业兴起,较早的有陆云饭店、老黑家饭店,以及天津人开设的德华楼、倪嗣冲幕僚开设的德合楼餐馆等。至民国7年(1918年),较大的饭店、菜馆已林立于市。其中,有正阳关人开设的将就馆、上林村饭庄,怀远人开设的钱新盛饭庄,凤阳人开设的裕隆园、同芳园、天然居等餐馆。属清真饭馆的有民国春、洞天居等字号,属苏帮菜馆的有皖春楼、兴华、公园、第一楼等字号,属京津菜馆有聚顺园、顺兴园、会芳楼、花寄园、八亩园、鸿庆楼等字号。翌年,有玲珑春菜馆、公正饭店开办。民国18年,菜馆业达到鼎盛时期,大小菜馆、风味小吃部计60家,南北风味荟萃,且形成沿淮菜系。嗣后,在市面上又陆续新见到恒心园、魁乐园、玉和春、六华春、老半斋、复兴东、雅宾楼、四海春、圆明园、新盛、绿杨村等字号的餐馆。沦陷时期,商业市场不景气,饮食业也呈衰退之势,初只有公正、玲珑春等少数几家饭店继续经营,后增加维新、同源茂、梁园、杏花村、皖北、如意园等饭店、饭庄。抗战胜利后饮食业复苏,至民国37年,陆续见到字号的饭店有40家。
蚌埠解放后,除早点和小吃有一部分人到饭店外,宴餐已较少,餐馆业的宴席生意大为减少,改为主要供应大众化饭菜。到60年代初,餐馆业原料奇缺,供应的主食以杂粮为主,有时只供应过往旅客就餐,还要凭当日车船票为证。1963年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餐馆业也稍有转机,但由于原料来源受到种种限制,特色菜、高档菜逐渐消失。“文化大革命”期间,餐馆业基本上不开宴席,以供应市民早点和过往旅客普通饭菜为主。6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加,网点逐步增多,国营饮食业年营业额保持在200万元左右,70年代为300多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改善,对公共饮食业需求旺盛。市对饮食行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和个体人员办饮食摊点、饭馆,并对重点饭店进行装修改造,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挖掘传统名菜,开展优质服务,使该业重现活力。1985年,全市共有饮食饭店、餐馆、摊点等网点3009个,从业人员8350人。其中,国营301个,从业人员1209人;集体106个,从业人员2518人;个体2602个,从业人员4623人。专业性的饮服公司拥有国营网点20个,集体网点36个;其中,特色菜馆5家,一般性菜馆18家,小吃店33家。1985年,国营饮食业营业额达707.5万元,是1978年的1.8倍。其中,同源茂饭庄、金山饭店、淮河餐厅、迎宾楼菜馆、川扬菜馆等较具规模,主要经营名菜名点,承办筵席。
一、饭店餐馆
玲珑春菜馆系老字号清真菜馆,开办于民国8年(1919年),位于中山街老菜市西门对面。30年代,由王梦川从父辈昆仲手中接办。菜肴以牛羊肉为主,十分讲究煎、炒、爆、溜、焖、炝、炖、烧的烹饪技艺,其大攉菜、糖醋溜豆饼子、醋溜皮蛋及门前供应的水煎牛肉包等较为著名。该馆于1956年公私合营时转为他业。
公正饭店属老字号饭店,民国8年由原居蒙城、后居怀远的李振芳开办,位于华盛街和中山街交叉口。该店高档的可办各式筵席,低档的供应应时小吃。筵席菜为怀远口味的淮上菜,其砂锅鲇鱼粉丝、人参鱼、虎皮肉等较为著名;低档的油烙饼为大众喜爱。该店人员最多时有40余人。1956年,该店转为公私合营。
同源茂饭庄属老字号饭庄,开业于民国27年10月,由山东人李成茂创办,原址在二马路中段,是蚌埠大型菜馆之一。民国37年,饭庄一度停业,解放后在中山街北段复业。1956年公私合营后,饭庄迁入今淮河路天桥西路北,1966年转为国营单位。“文化大革命”初,饭庄改名大众饭庄,1974年易名京津饭庄,1981年恢复原字号,并进行了修缮、扩建,总面积1100平方米,堂口面积约600平方米。底层门市早晨供应早点,中、晚供应普通饭菜;二楼餐厅较为高档,可供600人同时进餐。1985年,饭庄内设“松鹤厅”雅座,装有空调。该饭庄以京津菜肴为主,讲究刀工、火候。其京帮名菜“四大抓”(抓炒鱼片,抓炒虾仁,抓炒腰花、抓炒里脊)及爆双脆、爆肚头、芙蓉鸡片、酱爆鸡丁、拔丝苹果等为该店名菜。1984年,饭庄获安徽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至1985年,营业额66.5万元,盈利10.5万元。
金山饭店属老字号饭店。民国29年,镇江人高友贵与其弟来蚌摆案子卖肉,3年后少有积蓄,在中菜场附近开设高顺兴板鸭店。民国33年,高又在华盛街开面条店,至民国34年改为饭店。为突出维扬特色,取名金山饭店。初不善经营亏本,后聘名厨师,且将饭店租赁给厨师,方扭亏为盈。民国36年,高收回自营,并站稳了脚跟。1952年,金山饭店改为工记金山饭店。1956年,饭店实行公私合营,并迁到淮河路,仍恢复金山饭店原名。该店保持正宗维扬风味,最享盛名的菜肴有蟹黄狮子头、软兜鳝鱼、炒蝴蝶片、清炖鸡等;其冷盘雕刻丹凤朝阳等,栩栩如生。饭店还经营有蒸饺、包子、烧卖、白汤大面等。1985年,在楼上开辟“甘露”、“玉亭”雅座餐厅,总营业面积约600平方米,全店职工60余人,年营业额68.6万元,实现利润11.8万元。解放30多年来,饭店培养了特级厨师王仲海、张瑞安,一级厨师巨茂森、钱有标、陈秀保、刘承华、王从正等人,他们曾分赴瑞士、南斯拉夫、坦桑尼亚、加纳、马达加斯加、伊拉克、索马里等国担任厨师。
大中华饭店属老字号饭店,民国31年7月开业,位于中山街北段,由丁月樵等人联合租下原六华春饭店,起名为大中华饭店。该店经营淮上菜,曾以烹制冰鱼、河蚌出名。饭店兴旺时人员最多为64人。民国36年,改名为大中华餐厅,其叫花鸡、烩三白、叉烤填鸭、托泥豆腐、奶油扒鱿鱼、溜黄瓜等菜肴很受顾客欢迎。1956年公私合营后,该饭店撤销。
天津水饺铺位于中山街35号,50年代开业,精于水饺技艺,馅大、皮薄、含汤,馅心选料精细,猪肉精肥适当,调料放姜不放葱,配上等猪板油、白糖、味精,打馅上浆用骨头汤。水饺每天供应中、晚两市,并可承办酒席,供应花色冷盘、各式烧炒。
川扬菜馆1979年开业,座落在中山街南端,角园对面。原名迎宾菜馆,供应包子、小吃,1981年更名为川扬菜馆。该馆制作菜肴兼具川扬风味,川味有麻辣豆腐、怪味鸡、宫保肉丁、麻辣肉片等;维扬菜肴有三鲜锅巴、芙蓉鸡片、肴肉、清蒸狮子头等。1982年初,该馆从江苏黄桥聘请师傅来店传授黄桥烧饼制作技术,后又派出9名技术骨干到黄桥学习,使技艺提高。所制烧饼分葱油、豆沙、白糖、萝卜丝等馅心,酥脆可口,深受顾客青睐。
迎宾楼菜馆位于淮河路533号,原为蚌埠饭店小吃部,1982年业务扩大,改名迎宾楼菜馆。该馆以制作沿淮风味菜肴著称,主要菜点有绣球皮丝、酥糊里脊、古钱肉、炸金雀舌、酿豆腐、白玉饺、葡萄鱼等。
蚌埠市1945~1948年间主要饭菜馆一览表

蚌埠市饮食服务公司1985年所属饭、菜馆一览表

二、淮上菜和地方风味小吃
淮上菜为阜阳、怀远、凤阳、寿县一带的名厨所烹饪的具有淮河风味的菜系,多用冰鱼、河蚌、猪牛羊肉以及豆腐、青菜等地方产原料,以独特的方法精心烹制而成,特点是咸而辣,酱而浓,重用香料。该菜系约形成于清代,曾制成贡品献奉慈禧太后。民国2年(1913年)后,市面上曾开设一批淮上菜馆,以玉隆园、同芳园、公正饭店、皖北饭店、大中华饭店、门福兴菜馆等较有名气。解放后,淮上菜分散在部分宾馆、餐厅、饭店。1983年,蚌埠淮上菜厨师曾到北京参加烹饪比赛。除淮上菜外,地方风味小吃也有8大类140多种。
酿豆腐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做皇帝时,仍常想吃早年贫困时在家乡凤阳所吃过的豆腐,令厨子做出其家乡的口味,厨子被迫做出此菜。此后,每逢他回乡祭祖,总有这道菜赐宴群臣及乡民,以示不忘乡梓之情。其菜以豆腐为原料,用金属片圆筒将豆腐切成柱状,再切成钢板厚片状,夹上肉馅,挂上蛋清,沾湿淀粉,经过两遍油,炸成嫩黄表皮,将诸多佐料熬成汁浇上,再放上几片竹笋即成。其味酸甜适中,软脆可口,食而不腻,老少皆宜。
冰鱼火锅冰鱼无鳞,为怀凤一带淮河里特产,需冬天破冰捞出。清光绪年间怀远籍翰林院大学士林某,每年冬将冰鱼投入温猪油中保鲜,日夜兼程,飞马送入京城,烹饪后供慈禧食用,由此此菜闻名。制作时先将原汁鸡汤烧开,加入雪里蕻菜和肥、瘦肉丝煮沸,再将冰鱼段投入沸汤,火锅内撒上些许笋丝、冬菇即可。该火锅适合隆冬季节食用,上锅后香溢满室。以冰鱼为原料,尚可制成高丽冰鱼、冰鱼片、软兜冰鱼等菜肴。
白玉饺子亦称豆腐饺子,取嫩水豆腐切成薄片,放进笼中稍事蒸馏,再把剁成的瘦肉馅与豆腐片调在一起,最后加入少许葱姜细末,打入几个鸡蛋调匀即可包饺子。饺子皮用上乘精细面粉加蛋清,擀得很薄,下水不烂。饺子煮成后馅嫩味鲜,别具风味。白玉饺子清代曾作为向宫廷进贡的食品,以清淡爽口受人称道。
人参鱼因慈禧一年四季都要食用淮河冰鱼,厨师用鲜鱼取肚皮软肉,削成人参状,代冰鱼制成,其味可乱真。此菜初试时,厨师恐犯欺君之罪,但未料更得慈禧欢心。人参鱼做法是先用佐料喂口,拌面过油,微黄时移小锅,撒上笋丝、冬菇丝、葱姜丝等,再用熬汁浇上便可装盘。
砂锅鲇鱼粉丝选淮河中鲜嫩鲇鱼,加粉丝放土产砂锅内,以木炭炖烧,上桌开盖,鲜美无比。
大攉菜源于怀远,宴席上为首道凉菜。主料为菠菜、粉皮,配料有鸡丝、海蜇、海米、香干条,并以麻油淋浇。此菜为下酒可口的素食佳品。
清炖河膘肉取“淮蚌”清炖成汤,加水粉皮和鸡蛋皮,烧开后撒胡椒粉,味鲜可清补。蚌肉边口要用刀背拍打,冷水下锅,一次加足汤水,否则肉熟后仍发梗。早期蚌埠老大街棚户小吃摊可见。
红烧蚌肉取“淮蚌”肉与猪肉小方块,加黄酒焖烧,用五香粉和胡椒调味即可,食之祛寒。
驴肉选带皮小驴肉白煮而成,肉质细而嫩,皮白洁如玉,闻香涎欲滴。吃时蘸酱,佐料以葱蒜为主,风味独特。有尝此者可领会“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
素鸡香干以豆制品千张卷成筒状切片卤制。流传至今,改用酱油、八角泡制,重用辣味。
绿豆圆子用绿豆浸泡水磨成糊状,加少许小麦面粉,配油炸干丁、切碎的黄豆芽、干虾皮调稠,左手抓起挤出,右手以勺挖进油锅,炸成圆子。食用时沸汤煮后,加辣椒粉、醋、香菜,配以小麦面饼,为大众化风味食品。
麦糁稀饭用大麦磨去皮,拉成粗糁煮成,盛碗后仍有田野清香气扑鼻。若加少许绿豆,还能除伏天心火。当地人食此稀饭,常配食炕得微黄的平锅小油饼,更有滋味。
大红虾又称“稻田虾”。70年代,郊区稻田扩大,该虾始从南方传入,多生于稻田淤泥中,捕捉后煮熟食用。其虾大者足三寸,前有两只大夹,褐色硬亮,以夏秋季节肉质最肥。虾煮熟呈红色,似油炸过,卤后加辣味,为下酒好菜。以鸡汁卤出,味更鲜美。
三、饮食群、小吃摊点
蚌埠解放前,在淮珠市场、西游戏场等处曾自发形成饮食群,经营的风味小吃以北方口味为主,兼有南方口味,主要品种有烧河膘肉、油茶、豆腐脑、辣糊汤、羊肉汤、大炕馍、烤红芋等。
解放后的20多年间,饮食摊多散布在车站、码头和农贸市场处,但风味小吃品种增加不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党和政府注重发展个体饮食,短短几年间增加2000多户。1983年起,对个体饮食摊点加强管理,布局相对集中,到1985年,形成25个饮食群。
进入80年代,党和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恢复传统风味小吃,其中包括杂花点心、鸡汁汤包、酒酿元宵、汤、烤红芋、小把馓子、鸡丝(鳝鱼)辣汤、五仁油茶、米酒等。经营者中较著名的有:王殿华的荤汤豆腐脑,白兰英的卤牛肉,沙阿力和张富安的香味烧鸡,钱文英的鸡汤馄饨,白翠福的白老五瓜子,梁秀英的山楂糕,伍庭涛的两广风味素鸡茶干,白提生的油香牛肉,宫开强的五香狗肉,彭玉堂的大泡果,董圣波的炕馍,朱兴珍的油茶,赵志刚的香酥油条,李德玉的五香捆蹄,张文臣的七十三孔桂花酥糖,黄建忠的六色烧饼,倪秀英的小刀面,张万建的芝麻桂花米酒元宵。此期还引进一批外地风味小吃,包括兰州拉面、新疆烤羊肉串、南翔包子、黄桥烧饼、苏州糕团、无为盐水鸭、朝鲜风味菜、江南特色烤山红等。1984年11月,市举办一次风味小吃展销,参展的有70多个品种。
向阳路饮食群座落在华盛街与中山街北段交叉口上,紧连二马路小商品市场和百货公司,是具有特色的风味小吃群。该处原只有几户经营烧饼、油条、大馍、油茶、包子的大众化食品摊点,1984年对其整顿,开辟为饮食一条街。1985年3月,集资建成90米长、3~5米宽玻璃钢大棚,内装日光灯36盏,可日夜营业。另外,还安装蒸汽锅炉一座,用于餐具消毒。饮食群有104个摊点,从业人员271人,分别经营有江苏、皖南风味的烤山红、黄桥烧饼、白糖桂花烘糕,河南风味的牛肉拉面和面筋泡,兰州拉面,徐州风味的鸡丝02_09_01汤,南京风味的盐水鸭、五香牛肉,广西风味的五香素干等,另有地方风味的三鲜汤包、牛肉汤包、油茶、粽子、葱油千层酥烧饼等小吃。饮食群分两班制,营业时间从早晨5时半到夜12时。1985年,该饮食群营业额190万元,被评为文明管理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