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
蚌埠第一条公路建成于民国11年(1922年)5月,由西岗出境至阜阳,称蚌阜路。至民国18年,到合肥、寿县的公路蚌埠段先后建成。3条公路均为土路。建国后1956年,对蚌合、蚌阜两线路蚌埠段改线整修,实现了晴雨通车。后又陆续建设至宿县、淮南、五河等公路的蚌埠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级公路和区乡级公路得到较快发展。1985年,市公路站接养干支线公路12条,77.93公里;建成公路桥梁14座,1460.5延米,涵洞159道;另有区乡公路49条,312.83公里。公路全长390.76公里,为1949年19.6公里的19.93倍。公路干线可与国内各公路线相连。
一、分级公路
(一)国道、省道
206国道蚌埠段沿黑虎山路两头延伸,长7.2公里。黑虎山路段居中,长3.1公里,宽7米。1966年,先铺筑老贯徐至徐庄段(1.7公里)泥结碎石路面,1974年改为渣油路面;徐庄至分洪桥北段(1.1公里),于1971年开山降坡,形成泥结碎石路面,1974年改为渣油路面;徐庄以东300米,于1978年铺筑石灰土基础,1979年改为渣油路面。黑虎山路两头路面4.1公里,也分别铺成宽6~7米的渣油路面。
蚌阜路蚌埠段蚌阜路自蚌埠经怀远、蒙城入阜阳,市郊境内3.6公里,为皖北重要省道。沿线设桥梁2座,涵洞4道。该路于民国10年(1921年)由怀远县基督教会用华洋义赈款发起修筑,翌年2月,蚌埠西岗至怀远县李嘴子渡口段(13.5公里)破土动工,5月竣工,但因施工草率,质量低劣,常不能正常通车。沦陷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破路阻敌后,仅蚌埠至怀远段维持通车,怀远以远不能通车。抗日战争胜利后,全线通车,但蚌埠至怀远段亦因属黄泛区,汛期交通时有中断。建国伊始,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整修蚌埠段,于1953年完成砂石路面改造工程。由于资金和技术力量等条件限制,仅能在原地维修,每遇汛期交通仍中断。1957年,对原线路进行调整,由蚌埠南岗四路西行,经黑虎山南侧至怀远县河东岸,渡河接蚌阜线。1962年,淮河闸公路桥建成。1963年,省公路航道局拨款25万元,将蚌怀段改为自西大桥,经八里桥过淮河闸,沿淮河北圩堤至怀远,并利用蚌埠钢厂炉渣作路基,铺筑泥结碎石路面,长10公里,当年竣工,自此得以晴雨通车。1975年,对八里桥至淮河闸3.6公里路段铺筑渣油路面,路宽7米,为三级公路。1981年,全段日混合交通量3672.6辆次,属繁忙干线之一。
蚌合路蚌埠段蚌合路自蚌埠经凤阳、定远、梁园、店埠达合肥。市公路站接养自凤阳与蚌埠交界处经丁庙、曹山,分别与市区凤阳路、胜利路相接,长12公里。沿线设桥梁2座,涵洞38道。该路蚌埠段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已有路基,民国11年在旧有道路上整修通车,由上曹至凤阳县门台孜。民国15年,蚌合路建成,蚌埠段再次得到整修。民国34年12月,蚌合路改自合肥经水家湖至刘府,沿蚌(埠)刘(府)路至蚌。建国后,党和政府多次拨款整修该路段。1956年,改变线路走向,从门台孜经丁庙,沿曹山北行入市,段长10.5公里,路基宽7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69年,市战备指挥部发动全市各机关、学校、工厂、街道人员义务劳动,将路基由7米拓宽至9米,路面由3.5米拓宽至6米,改为渣油路面。但曹山至市区凤阳路2.5公里,弯道多,且与津浦线相交叉,车辆经常被阻。1973年,第二次对该路改线,将市区胜利东路向东延伸,在曹山与蚌合路相接。改线后路面宽直,车辆得以合理分流。该路段于1979年铺设渣油路面,宽10米,厚3厘米。1982年,曹山至凤阳交界处路基拓宽到23米。1985年,该路蚌埠段二级路长9.5公里,三级路长2.5公里,日混合交通量2356.4辆次,属繁忙干线。
蚌宿路蚌埠段蚌宿路自三号码头北岸起,经固镇抵宿县,蚌埠段长14.8公里。沿线设桥梁4座,涵洞24道。该路蚌埠至固镇段始建于民国25年,当时因军运需要,沿津浦铁路东侧,草草修筑土路、便桥,成蚌宿路雏形。民国37年,宿县工务总段曾对该线进行整修。建国初期,蚌宿间客、货运输主要依赖津浦铁路,公路仍未彻底整修。1960年,因客、货流量增大,对吴家庵至六号沟段6.9公里,由土路改筑为泥结碎石路(称老蚌宿路)。1976年,在对上述路段拓宽改建和铺筑渣油表处路面的同时,又对三号码头至徐岗的7.9公里路段铺设渣油路面(称新蚌宿路),为三级油路。1985年,蚌埠段路面宽6~7米,日混合交通量957.2辆次,属不繁忙干线。
蚌淮路蚌埠段蚌淮路自涂山路桥经老贯徐、怀远与淮南市的上窑接壤,市郊境内3.5公里,均为206国道线组成路段(接市政道路总长7.2公里)。沿线设桥梁1座,涵洞14道。该路蚌埠段始建于1957年,从南岗四路起至怀远县,利用原蚌埠至怀远路基重建,拓宽为7米。1970年,路基拓宽至9米,并铺设宽6米的渣油表处路面。1983年,对涂山路桥至老贯徐段1公里,路基拓宽至23米,路面加宽至15米,成为一级路面;老贯徐至陈郢段2.5公里,路基拓宽至12米,路面加宽至9米,成为二级路面,全部改建工程于1985年6月完成。该路段日混合交通量1817.9辆次,属繁忙干线。
蚌五路蚌埠段蚌五路自蚌埠闸北端起,沿淮河大堤向东北延伸,达五河县城,市公路站接养17.5公里。路面宽6.5~12米,三级油路,沿线设桥梁2座,涵洞20道。1978年,该路蚌埠段始建,完成蚌埠闸北张庄以东淮河堤2公里灰土基础和渣油表处路面。1980年,铺筑淮河堤坝下张庄至邵郢段9公里渣油表处路面,同时完成邵郢至姚宋段6.5公里路基。1981年10月,市郊段全部竣工。因该段跨津浦铁路,于1982年建成小蚌埠立交桥。
(二)县道
1985年,蚌埠县级公路主要有蚌刘路、蚌长路、淮光路、老秦路、吴东路、长淮路等。其中,除蚌刘路、蚌长路历史较长外,其余均系1978年后铺筑。
蚌刘路蚌埠段蚌刘路自蚌埠红旗一路起,经陶店至凤阳县刘府,市郊境内长12公里。该路原系民国11年(1922年)在蚌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运输乡间烟草所筑土路,至民国18年,成为蚌埠至寿县公路中的一段,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一般只行单车,晴通雨阻。蚌埠沦陷后,该路被破坏,民国30年修复。蚌埠解放后,该路作为乡村大路使用。1981年用合资办法,拓宽路基至9米。1983年,陶店南4公里铺成宽7米渣油表处路面,再往南仍为土路。
蚌长路在蚌埠境内,自肉联厂东大坝至长淮乡,长8公里,路面宽7米。该路原为老合蚌路的一段,始建于20年代。1956年,因蚌合路改线南移,此路作乡村道路行驶拖拉机和小板车。1978年下半年,为适应农村集市贸易的需要,在原有路基上补加20厘米灰土,并做渣油表处路面,1979年竣工。
(三)区乡公路
蚌埠市郊共有区乡级公路61条,全长321.83公里,构成通往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其中,筑油路和泥结碎石路面的98.22公里,余为土路。
属渣油路面的主要有:自郑家渡至太平岗5.5公里,路面宽4米;自八大集至太平岗2公里,路面宽3米;自天河至前郢5公里,路面宽5米;自吴郢至双墩1.5公里,路面宽4米。
属泥结碎石路面的主要有:自长淮至东风村3.4公里,路面宽6米;自淮光至汪庙3公里,路面宽3米;自秦集至仲集10公里,路面宽5米;自何巷至九坊7公里,路面宽5米;自坦克学校至仲集9公里,路面宽5米;自天河至冯西村5公里,路面宽3米;自秦集至西朱村4公里,路面宽3米;自九塘至大孔村4公里,路面宽3米;自淮光至司马庄2.5公里,路面宽5米;自西朱村至枣园村3公里,路面宽3米;自南庄至九塘村3公里,路面宽3米;自李楼至年学村3.7公里,路面宽6米。
二、桥梁
蚌埠闸公路桥闸带桥,位于黑虎山北麓,在206国道线蚌阜路桩号3.4公里处,跨淮河,桥与河正交。蚌埠闸于1958年8月12日开工,1961年8月船闸通航,1962年2月闸上公路桥通车。全部工程耗用资金2988万元,使用混凝土26万立方米,钢料8000余吨。蚌埠闸公路桥全长598.3米,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83米。全桥28孔,孔径10米,钢筋混凝土T型结构。桥址河床宽350米,河床高程8.5~9米。桥荷载汽——18、拖——80,日交通量汽车为2061.2辆次,混合交通量为7957.9辆次,是蚌埠公路交通的咽喉。
分洪桥位于206国道线上,黑虎山路桩号3.18公里处,系蚌埠闸配套工程之一。该桥于1970年6月动工,由蚌埠闸工程处设计,闸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为双曲拱桥。全桥9孔,每孔跨径35.2米,桥长355.8米,桥高17米,行车道宽7米,拱矢度1/4。设计荷载汽——18、拖——80,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73年全桥竣工,投资436万元。
丁庙桥位于丁家庙东侧,合蚌路137.8公里处,跨涧湾沟,系合蚌路改线后的新建桥梁。该桥于1957年由凤阳县公路站施工,1958年竣工。当时桥长20米,桥面宽8.5米,2孔,单孔跨径5米,石条桥帽。1980年,市公路站对该桥进行改造,两端加块石桥台,两边加宽,为钢筋混凝土板桥。改建后石桥长31.2米,宽18.9米,桥面净宽11.9米,高3.3米。桥荷载汽——15、拖——80,为混合型结构桥梁。
五公里桥位于市郊接合地带蚌淮路5公里处,跨八里沟。初建于1958年,原为木架桥台,钢木混合临时性单车道桥,桥面宽3.5米。1962年,由市公路站改建为单孔砖拱桥,1974年又改为永久性石拱桥。当时桥长23.6米,净宽7.5米,孔径6米,高6.4米,荷载汽——15、拖——80。1984年,因此段路面上升为一级公路,公路部门投资9.8万元,在原桥基础上拓宽改建,于1985年4月竣工通车。改建后桥长23米,行车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孔径6米,钢筋混凝土板梁,荷载汽——20、拖——80。
徐岗桥位于蚌宿路5.3公里处。建桥前为农村土路上的小石桥,只能行人不能通车。1976年新建蚌宿路时,为取直线,于原桥南侧新建此桥。桥长25米,车行道宽7米,单孔孔径6米,高6.5米。该桥系块石桥台结构,荷载汽——15、拖——80。
高井桥位于蚌宿路6.3公里处,系1976年新建蚌宿路时所建,桥梁外貌与结构均与徐岗桥相似。桥长21.1米,车行道宽10米,单孔孔径6米,高4.5米。桥荷载汽——15、拖——80。
黄家渡桥位于蚌宿路8.2公里处。建桥前是直径1.2米过路涵管,涵道长3.5米。1977年,对蚌宿路取直线,于涵管东侧新建此桥。桥长18米,车行道宽7米,单孔孔径6.4米,高2.6米,为块石桥台结构。桥荷载汽——15、拖——80。
黄家渡闸桥位于蚌宿路8.3公里处。建闸前原为半永久性木桥,水利部门于1965年在此建闸,以闸带桥,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面。桥长30米,净宽5米,5孔,孔径3米。桥荷载汽——10、拖——50。
红旗桥位于蚌五路6.3公里处。1977年,由小蚌埠公社集资一部分,加上蚌埠公路站投资2万元,建成此桥。桥长60米,净宽7.4米,2孔,孔径12.2米,高4.1米,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新河桥位于蚌五路13.4公里处。该桥于1984年兴建,长52米,3孔,孔径16米,高5.8米。桥荷载汽——20、挂——100。
溢洪桥位于黑虎山路0.7公里处。1966年,全市机关、工厂职工义务劳动修筑堤坝时,修建此桥,后堤坝改为公路,此桥一直沿用。桥长18.2米,净宽8.8米,3孔,孔径6米。桥荷载汽——15、拖——80。
幸福村桥位于蚌长路0.05公里处,跨鲍家沟。原为半永久性木桥,1970年由水利部门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长28.5米,净宽5.2米,单孔,孔径21米,高5.6米。桥荷载汽——13、拖——60。
徐家桥位于燕山乡境内,龙子河上游。清末时,原为3孔石桥。因路低桥矮,汛期水溢,商旅不便。民国11年(1922年),南洋烟草公司蚌埠收购站为收购烟叶运输之需,拆除此桥上部结构,利用原石磙桥基,加高改建成砖拱桥,沿用至今。桥长31米,净宽5米,3孔,中孔跨径4.2米,边孔跨径3米,高5.3米,为蚌埠至官沟等地必经之处。
1984年底,蚌埠市还在解放四路北首动工兴建跨淮河公路桥,设计为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斜拉式桥,全长1665米,5孔,主孔跨径224米,主桥面宽21米,引桥面宽19.5米,车行道宽15米。1985年工程在建。
三、汽车站
1950年7月,皖北行署公路局阜阳办事处在二马路原华东运输公司徐州分公司蚌埠转运站基础上,建成客货运输车站。1951年3月,因车站前路面狭窄,迁至大马路东安市场附近。1963年8月,征用市郊雪华公社市东大队20亩土地,投资27.3万元,兴建新的客运汽车站,翌年竣工。该站占地6700平方米,站房面积1792.8平方米,停车场占地2400平方米,回车道1969平方米,候车室面积1100平方米,日发车40个班次,日发送旅客量3000人,水电供应、服务设施较为完善。至1984年,日发车200个班次,日发送旅客量1万人。
四、货场
1985年,蚌埠公路运输货场分西货场和东货场,均建于60年代后期。其中,以西货场为主,年货物吞吐量80万~100万吨。场内有铁路专用线2条,硬面化场地1.5万平方米,拥有露天货场1200平方米,仓库2幢2160平方米。1983年5月,在该货场建成集装箱联运中转站。
五、车辆
三轮车建国初期,蚌埠即有人力脚踏三轮车,大部分在市区拉客,少数可在公路上跑短途。1968年秋,搬运公司周岐山等人将人力脚踏三轮车改装成机动三轮车30台,客货兼运,至1985年,尚有17台。
汽车蚌埠汽车最早出现于民国10年(1921年),此后增多,大部分是私商转手购进的欧美国家所产福特、雪佛莱、道奇等车型,车况很差。民国20年8月,蚌埠向省报检汽车33辆,合格者仅5辆。民国31年2月,华东运输公司徐州分公司蚌埠转运站有福特、奇姆西等货车28辆。沦陷后期,汽车最多时有34辆,至蚌埠解放时,最多为53辆。1957年,交通部门拥有客车42辆,货车127辆,但车型、牌号杂乱,既有美国产的万国、道奇、奇姆西,也有苏联产的嘎斯、吉尔,日本产的丰田、尼桑等。这批车辆自60年代起因配件缺乏,大修困难,逐渐被国产的解放、跃进牌等车辆所代替。进入80年代,东风、江淮、交通、解放等牌号国产车和部分进口的大吨位车辆,更新了60年代的国产汽车。1985年,交通运输部门有客车197辆,8678个座位;货车424辆,2229吨;挂车342辆,1486吨。各类车辆拥有量为解放初期的18倍。同时,其他行业单位也大多拥有车辆,为本单位运输服务。1979年后,个体户投入运输业增多,至1985年,拥有汽车592辆。
柴油车1965年起,由搬运工人自行革新制造成柴油土汽车,机件多为外购,有三、四、六轮3种类型,载重量分别为1~2吨。自1965年至1975年,先后加工制造三轮的15辆,四轮的265辆,六轮的170辆,合计450辆,均投入运输市场,为缓解车辆紧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该车造价高,质量不过关,刹车不灵,屡出事故,且污染严重,至1979年,已停止生产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