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水路

第一节 水路交通基础设施

一、淮河航道蚌埠段
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流经蚌埠段北岸长16.8公里,南岸长28公里,河床宽600~800米,通航最低水位15.5~11.3米。
蚌埠开埠后,随着商业的逐渐繁荣,加上淮河不断疏浚,航道得以充分利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为阻日军进逼,于民国27年(1938年)6月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黄河水在淮河流域泛滥,使淮河干支流的航道普遍淤浅。据民国36年国民政府交通局调查,淮河河床一般淤高1~2米,除洪水季节能正常通船外,春秋两季淮河干支流仅能航行吃水六七英尺的小轮,冬季仅能航行吃水二三英尺的小汽艇和木船。河道最浅处只有0.5米,木船载重量不能超过15吨,轮船无法通过。从临淮关经蚌埠至正阳关的航线,因行船困难,有所谓“三弯九嘴十八岗,七个半暗礁到正阳”之说。
建国后,结合兴修水利,对淮河蚌埠航道不断加以整治。1958年,在蚌埠徐庄始建水利枢纽工程淮河闸,设计船闸可通行500吨级船舶,至1961年8月,蚌埠闸竣工通航。嗣后,不断对河道加以疏浚,除蚌埠闸为闸引航道外,其余可常年保持三级航道标准的水深、宽度和曲率半径。其蚌埠闸至席家沟段航道,长3.6公里,航道中心偏右岸;席家沟至龙子河段航道,长9.35公里,航道中心偏左岸,水深、航宽条件良好。该段的山香寺至老铁路桥段河道狭窄,汛期水流异常湍急。该段右岸是船舶装卸作业区和客运码头,设各类渡口7处,船只横渡梭织繁忙,属航行事故的多发地段;再往下龙子河至凤阳县界段长13.1公里,属跨龙子河航道,航宽、水深能满足要求。该航段有新铁路桥1座,渡口1处,助航标志5座。
蚌埠闸船闸道蚌埠闸为淮河中段水利枢纽设施,节制闸南为船闸,1961年8月竣工使用。船闸上下辟有引航道,通船水位上游最高20米,最低15.5米,下游最高20米,最低11.5米。闸长195米,闸室口宽15米,闸槛水深2.3米,可通过500吨级轮船。船闸闸门为人字型,启闭时间需3~4分钟。船闸上引航道长1200米,宽45米,水深1.9米;船闸下引航道长900米,宽45米,水深1.8米。上下引航道入口的左右岸,各设红绿浮标1对,夜间发光,引导船舶航行。船闸左侧设一航标站,专责闸道管理。该船闸自1961年使用以来,闸塘和上下引航道淤泥严重,每隔3~5年需疏浚一次;船闸设备也每隔3~5年检修一次,每次修理时关闸断航约60天。
铁路桥址航道清宣统三年(1911年5月),在今一号码头下游50米处建成津浦铁路淮河铁桥,共9孔(1950年改为10孔),自左起第四、五孔为船舶通航孔,均设有桥涵标志,夜间发光。其上游右岸是山根礁石,枯水时露出水面,设有双船浮标一座,夜间发光。该桥通航净空3.77米,通航标准水位为21.5米,标准流量为每秒9260立方米。该桥于民国27年、38年两度遭破坏,航道中留下不少碍航物。建国后,1950年、1951年两度扫床,确保了船舶安全航行。1975年,又在淮河铁路桥下游5.5公里处建跨河新桥1座,通航净高8米。左起第六、七孔为机动船航道,第五、八孔为非机动船航道,分别设有桥涵标志,夜间发光,以资识别。
二、航线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于正阳关成立的利淮河工小轮有限公司,即开辟正阳关经蚌埠至苏北清江码头的航线,两年后公司迁移蚌埠,该航线仍然运行。清宣统三年(1911年),公司又开辟蚌埠至正阳关线,中途停靠14个码头,全长140余公里,航程需三天二夜。是年,还开辟蚌埠至怀远的直达航线,长14公里;蚌埠至蒙城航线,长100余公里。民国4年(1915年),开辟由蚌埠到田家庵的煤炭专用线,全长46公里。30年代初期,水运事业兴盛,航线增加,先后开辟以客运为主的客货兼营航线7条,航线里程1084公里。至民国37年底,有客货航线10条,航线里程1644公里。
民国38年蚌埠解放后,有蚌埠至怀远、蚌埠至田家庵、蚌埠至五河的客运航班。建国后到1953年,经营客运航线6条,航线里程537公里。1963年是客运航线开辟最多的一年,共有20条,航运里程1237公里。其中8条为支农线,计306公里,于1964年取消;其余12条,为蚌埠至怀远、蚌埠至正阳关、蚌埠至大柳巷、蚌埠至蒙城、蚌埠至阚町等各线。后因水位低,特别是70年代后汽车客运比水路客运更为便捷,水路客运航线减少。1985年,经营客运航线6条,航线里程539公里。有70余年历史的蚌埠至怀远航线,在1961年蚌埠闸建成后,因过闸时间长,乘船旅客逐年减少,自1972年起,改原对开5班为2班,1977年后基本停开。
货运方面,1950年开辟蚌埠至田家庵、蚌埠至阜阳、蚌埠至三河尖、蚌埠至盱眙等6条航线,航线里程1096公里。1955年又增辟4条,即蚌埠至上海(属江淮联运)、蚌埠至蒙城、蚌埠至正阳关、田家庵至蒙城等线。60年代后,在省内外一些地方还开辟多条航线,包括六合至浦口、六里山至上海、池口至上海、青阳至大通、殷家汇至池口、湾址至上海、蚌埠至陈家港等,总里程1846公里。其中六河至浦口、六里山至上海,系1960年开辟的矿石专运线,因船舶利用率不高,1963年即停开。截至1985年,经营货运航线14条,航线里程3318公里。
70余年间,蚌埠先后累计开辟客货运输航线43条,累计航线里程5983公里。其中,客运航线26条,1838公里;货运航线17条,4145公里。1985年,客货航线20条,通航里程为3857公里。
三、蚌埠港
蚌埠港位于淮河中游,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淮河穿过蚌埠西怀远县境荆涂二山峡谷后,顿时水面宽阔,河床较深,使蚌埠具有形成港口的条件。港口滨河之南岸,西起席家沟,东迄龙子河,岸线长10公里。港口水域面积25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40万平方米,属凹岸型,港湾条件良好。平常水位14.28米,汛期最高水位22.18米(1954年),枯期最低水位10.33米(1966年)。中常水位时河面宽300米,汛期宽500~700米,河床标高6~8米,500吨级船舶可常年停泊作业。码头前沿至堤身底部长50~70米,堤两侧各以1比3和1比5坡度伸向港区内外。
清宣统元年(1909年),津浦铁路淮河铁桥在蚌动工,建桥筑路的材料和筑路人员日用生活物资,均经水路由各地运到蚌埠,淮河舟船云集,蚌埠港自此繁盛。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铁路运来的大量物资需转运到淮河上下游,均由蚌埠港中转,港口转运物资急剧增加,港口也有了建设。民国元年(1912年)在今二号码头处开挖船塘(称老船塘),至民国8年竣工,水域面积1.8万平方米。因商船很多,老船塘不足使用,民国8年时又耗资72万银元,在三号码头处建新船塘,于民国12年竣工,水域面积16万平方米。两个船塘的兴建,使港口有了较大改观。随之,通往船塘的铁路专用线和公路建成,船塘周围也开设诸多商号、货栈,装卸、仓储、运输都十分方便,港口初具规模。
蚌埠沦陷后,水运事业萧条,港口得不到建设。同时,新老船塘常年失于疏浚整治,至民国36年黄淮分流,淮河水位低落,两个塘口堵塞,已不能作码头使用。
建国后,蚌埠重新对港区加以建设。1953年,港区一度设立人民政府,负责港口建设和管理,很快建成一号、二号、三号码头区。至1985年,港区内安装有全套照明设备,除特大洪水外,装卸作业可日夜进行。作业区内水泥路面道路总长1776平方米,可并行两辆汽车。港口货船停泊能力和货物装卸效率都有较大提高。
蚌埠港货物吞吐量在1958年最高,为95.79万吨。1959年开始,因货物运输多转为铁路、公路,港口吞吐量下降,至1985年,降到41万吨。港口旅客进出人数最多是1961年,为112.2万人。
(一)码头
客运码头解放前,码头船舶停靠均依自然岸坡,旅客借跳板上下。码头常因水位变动无定址,售票、候船均在露天场地。蚌埠沦陷时期,日军强化治安,不准船舶靠岸,旅客上下全由小划子驳运,极不安全。建国后,1952年投资4.2万元(折成新版人民币),在淮河铁路桥西50米处建客运专用码头,1953年12月交付使用,为淮河航运第一个较大的正规码头。该码头东西长30米,南北宽69.6米,整体面积6300平方米,有泊位两个。后扩展两次,至1985年,岸线长120米。1955年7月,投资6.4万元兴建的候船室落成,分上下两层,共800平方米。下层500平方米,能接纳旅客800~1000人,内设售票处、行李房、小卖部。候船室与码头进出口处相距约30米。从旅客进出口处到码头前沿,系混凝土结构台阶,码头前沿至趸船有长15米的钢网跳板连接,随水位涨落而升降,旅客上下安全方便。
货运码头开港后,货运码头很简易,为自然岸坡,货物装卸受天气、水位制约。民国8年和12年,分别竣工的两处船塘筑有岸脚,船舶停靠、货物装卸条件有了改善。民国36年,两船塘不能使用,货物装卸作业迁到塘外,码头复移到沿河漫滩,仍为自然岸坡。建国后1953年,始修建货运斜坡码头200米,后又进行多次修建。至1982年,共有直立式码头2座,长290米;高栈桥码头1座,长15米;低栈桥码头4座,长260米;斜坡式码头1座,长260米;轮渡码头4座,长220米。全部货运码头计长1045米,全系浆砌块石混凝土结构,共有泊位23个(南岸21个,北岸2个)。
蚌埠港1952~1985年旅客出入、货物吞吐量表

(二)渡口
津浦铁路建造前,蚌埠是淮河边上的渔村,只有一道渡口,称蚌埠渡。渡口使用木渡船,称船划子。民国初年(1912年)津浦线通车后,先后加设新塘子、老塘子两道渡口,有小木渡船10多艘。嗣后,渡船逐渐增多,到解放前夕有9道渡口,木船146艘。
1953年,蚌埠在淮河及其它内河设渡口13处,有渡船325只。1956年,和平渡运社拥有汽车渡船1艘,始有汽车渡运,每次渡运汽车2辆。“一五”时期后,淮河北岸兴建一批工厂,职工过渡人数增加。1959年,淮河轮船公司在三号码头增设一道轮船渡口。1985年,蚌埠港设渡口10道,有机动渡船29艘,码船10艘。平均日渡运机动车辆300部,非机动车近千辆。最繁忙的三号码头,每天平均过渡乘客8000人次,最高1.5万人次。其次是高庵和吴庵渡口,渡运乘客数量也较多。
四、船舶
客轮解放前,蚌埠淮河载客轮船最多时有26艘,均设备简陋,旅客只能屈腰缩腿坐在船板上。这些轮船马力小、航速慢,并破旧渗水。从蚌埠至正阳关140余公里须三天两夜。1951年,华东内河轮船公司蚌埠修理厂新建小客轮长淮一号、二号投入运行。该客轮通风光亮,舱内设有客座和行李架,同时航速较快,蚌埠至正阳关可朝发夕至。1953年,淮河轮船公司又购进上海建造的330千瓦淮光号大型木质客轮,舱间设硬座、软座和卧铺共402个,还辟有旅客活动室,设备较全。该客轮每小时可行20~25公里。1956年、1958年,蚌埠船舶修造厂建造淮明、淮伟、飞跃、前进号4艘客轮,每艘客座230~350个。70年代初期,新建造22艘吃水浅、耗能低的钢质中小型客轮。至1977年,航运部门拥有客轮29艘,5824个客座;客驳7艘,1799个客座,为蚌埠水运客轮最多年份。之后客源减少,客轮、客驳有的被上级调走,有的出卖,有的报废,到1985年,还有客轮13艘2679个客座,客驳3艘975个客座。
拖轮解放前,蚌埠最多时有拖轮31艘,多为木质结构。拖轮船体小,机型杂,有烧煤炭的,有烧柴油的,有烧汽油的,还有烧木炭的,且马力小,拖力弱。1949年底,全市私营拖轮19艘,国营拖轮11艘。1950年,为支援治淮运输,华东交通部调给蚌埠新字号拖轮10艘,每艘110千瓦,是当时淮河上马力最大的单船。1952年,改木帆船为三引擎浅水拖轮7艘,每艘33千瓦。1958年,国营、集体单位共有拖轮48艘,2783千瓦,至1965年,增加到60艘,3707千瓦。1985年,国营、集体单位拖轮各37艘,总功率约7350千瓦。
驳船蚌埠解放前,最多曾有驳船31艘,总吨位731吨。建国后1958年,国营单位拥有驳船80艘6237吨,艘数和吨位数较1949年分别增长1.58倍和7.53倍。1959年,淮河各港30吨以上的木帆船,全集中于蚌埠国营淮河轮船公司,撤除桅杆,改为拖木船,计413艘16045吨,并与国营拖轮实行轮木结合运输,成为专用货驳。1966年,全民、集体单位共有驳船443艘27460吨,其中国营408艘26000吨。经过“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国营驳船减少为351艘23232吨,集体驳船增至178艘5720吨。1975年后10年间,旧货驳大量淘汰,改造和新建造各种钢质深仓驳、半甲板驳计135艘,载重合计15789吨,其中最大的分节驳载重达1100吨。1985年,全民、集体水运单位共有货驳船447艘41259吨,另有机驳船107艘2074吨,渡运驳船4艘376吨。
挂桨船从1976年起,蚌埠集体水运业开始在原来的木帆船上安装8.8千瓦的柴油挂桨机,提高了航速,减轻了体力劳动。至1985年,计319艘3819千瓦,载重量11179吨。
木帆船解放前,蚌埠港常年驻泊木帆船1000多只,最多时达5000多只,至1949年底,仅本埠水运业就拥有2241艘,其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97%。1950年治淮期间,蚌埠港最多曾集结木帆船4437艘。木帆船船型不一,有连划、卜梢子等不下30余种,其中,最大载重量达80吨,最小载重量只有几吨。建国后,随着机动船舶的增加,木帆船渐被淘汰,1956年合作化时,蚌埠港有木帆船1374艘,总载重量14962吨。至1985年,木帆船只剩58艘,总载重量946.5吨。
五、水运仓库货台
建国前,蚌埠私营船商均未自建仓库货台,一般使用商业、金融业在港口周围所建的仓库、堆栈。建国后1953年,港航部门开始自建仓库和货场,至1985年,计有仓库9间650平方米,框架式钢梁结构货棚44间2200平方米,混凝土结构货台7747平方米,水泥地面堆场1万平方米。仓库、货台、堆场总容量28597吨。9间仓库设在堤坝外,货物堆放、起运比较方便。
下一篇:第二节 水上运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