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
蚌埠邮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于今二马路东初设邮政机构,称蚌埠邮政局。翌年,该局被定为一等乙级局,有职工20余人。民国15年(1926年),局下设华昌街和升平街两个邮政支局,刘府及长淮卫两个邮政代办厅。民国20年,邮政局改称蚌埠邮局。翌年,江苏、安徽两邮区合并,蚌埠邮区隶属苏皖邮区。民国25年,苏皖邮区分设,蚌埠邮局复归安徽邮区管辖。同年,在华昌街中国旅行社设置邮政代办所1个。民国27年2月蚌埠沦陷前夕,邮局局长带领30名职工携带票款、帐册、档案等物,向安庆撤退,后由江苏省邮管局临时指派南京邮局部分员工来蚌恢复营业。同年12月,邮局职工分批返回。沦陷期间,蚌埠邮局由日伪控制,至抗战胜利前夕有员工50人左右。民国38年解放前夕,邮局有90人,设有局长室、营业室、包裹室、挂号室、封发室(含转运、投递两个室),各室均设领班1人,大都由邮务员或邮务佐担任。全市有邮亭2个(火车站及小南山),城市代办所8个,邮票代售处4个,乡村代办所6个,乡村信柜11处。城市代办所分别设于小蚌埠、中山街、经一路、中平街、兴平街、大马路、中山街、太平街;乡村代办所分别设于长淮卫、武店、刘府、上窑、马头城、考城;乡村信柜分别设于南岳庙、仁和集、宫家集、孝仪、金家圩子、马村沟、大岗集、山香寺、桃园子、吴小街、高家庵;邮票代售处分别设于新马路、中荣街、中正街、华盛街;信箱置于大马路中正街口及二马路和火车站。蚌埠解放后,该局由市军管会接管,并恢复业务。1950年5月,局设总务、会计、包裹、运输、营业、挂快、封发、投递、发行等股,辖经一路支局。1951年9月,与电信局合并,改称邮电局。
蚌埠电信局民国4年,在升平街设立蚌埠电报局,为二等局,归安徽电政管理局直辖。民国11年,又成立电话局,附设于电报局内,业务由电报局长兼管。民国23年底,电报局由二等降为三等,一年后又升为二等。民国25年,电报局下辖明光、固镇、怀远等电报支局(营业处)。蚌埠沦陷后,电信业务由日伪华中电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经办,机构改称电报电话局,局址在二马路,内设工务室、营业室,全由日本人控制。抗战胜利后,该局由南京京沪苏皖区电信交通接收委员办公处派员接收,易名为蚌埠电信局,列为二等乙级局,有职工70余人。不久,交通部第二区电信管理局成立,蚌埠归其管辖;明光、怀远、固镇三县电信局(营业处)仍归属蚌埠电信局。民国37年3月,该局职工增加到98人,局内设局长室、事务室、修理室、测量室、工务课、业务课、营业处等机构。同年8月改为二等甲级局。徐州解放后,当局将蚌埠电信局改为指挥局,辖滁县、田家庵2个电信局和正阳关、寿县、明光3个电信营业处及临淮关、怀远2个电信代办处,内设业务课、工务课、会计室、事务室等,有职工106人。蚌埠解放时,该局为市军管会接管,并恢复业务。1950年,局属合肥电信管理局管辖,内设秘书室、会计室、事务室、工务股、业务股,辖明光、滁县、临淮关3个营业所,有职工138人。1951年9月,该局与邮局合并,改称邮电局。
蚌埠市邮电局于1951年9月由邮局与电信局合并成立,称蚌埠邮电局,为三等局,隶属于省邮电管理局。成立时局址在二马路,设邮政科、长途电信科、市内电话股、财务股、供应股、营业股、总务股、长途中心站,辖经一路支局,有职工238人。1955年12月,改称市邮电局,有职工283人。1957年7月,市邮电局升为二等局。从1953年到1957年,该局先后增设4个支局、6个邮电所、2个邮亭。1958年5月,市邮电局迁入淮河路邮电综合大楼。12月,蚌埠专区中心邮电局设立,与市局合署,下辖专区所属16个县邮电局及蚌埠邮电学校和长途中心站,有职工1313人,其中市局451人。是年,增设农村局、所8个,市内设2个支局、10个所。1960年4月,专区中心邮电局改名为蚌埠专区邮电局。1961年蚌埠专区撤销,仍称市邮电局,有职工528人。1968年8月,成立邮电局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邮政、电信分设,邮局不久归市交通局(后归市革委会)和省邮管局双重领导,以地方领导为主;电信则归市人民武装部(后归市革委会)领导。1973年8月,邮、电两局再度合并,恢复称市邮电局。1985年,该局共有职工1061人,设10个职能科室、14个业务科室,辖4个支局、19个邮电所、5个报刊门市部、5个报刊零售亭、47个邮票代售处,置64个信筒、信箱。
淮河路支局位于淮河路540号,面积323平方米。该支局前身系设在二马路上的市局营业处,于1958年5月随市局搬迁至今淮河路。1985年,支局属科级编制,配副支局长2人,设邮政、电信2个班,职工32人,其中邮政17人,电信15人。支局负责管理火车站支局及交通路、胜利路、东岗、淮光、长淮卫、小蚌埠、宏业村、龙湖新村8个邮电所,可通邮7个乡780个自然村,1202个机关单位和804个厂矿企业。支局窗口营业台分售邮、汇兑、包裹、长话、市话、电报,主要经办挂号、特挂、包件、保价、售邮、平常函件、普汇、电汇、电报、长话、市话以及国际邮政和国际电信业务,还负责营业窗口邮件投递。在营业大厅内,设有长话间6个,市话间3个,信箱2个,服务台1个。支局服务面积2平方公里,服务半径0.8公里。年业务收入168万元(含下属局所)。
西郊支局位于涂山路西段,1981年开始筹建,1985年12月开办邮政业务。该支局属科级编制,配副支局长3人,辖南岗邮电支局及前进路、张公山、陶店、燕山、大庆、秦集、涂山(代办)、西岗8个邮电所,共设信箱17个,邮票代售处14个,计通邮5个乡92个自然村,188个机关单位和221个厂矿企业。全支局有职工(不含市话部分)23人,其中,邮政营业3人,电信营业4人,自办乡邮员8人,委办乡邮员8人。有投递邮路12条,其中,自办4条,委办8条,日行程394公里,投递点574个。支局服务面积0.78平方公里,服务半径0.5公里。开办业务有挂号、特挂、函件、保价、普汇、电报、长话、市话以及报刊收订和零售等。
火车站支局于1957年1月在原火车站邮亭基础上成立,位于淮河路火车站广场西侧,有二层小楼,面积195平方米。支局地处人口密集地,旅客流量大,邮电业务量及业务收入仅次于淮河路支局,居第二位,1985年的收入为40.8万元。支局经办挂号、特挂、包件、保价、函件、普汇、电报、长话、市内公用电话及国际普通邮件业务,设信箱2个,有电路直通市局。支局服务面积0.78平方公里,服务半径0.5公里。支局设邮政、电信2个班,职工21人,其中邮政9人,电信12人。
南岗支局于1979年12月开办,位于朝阳路与涂山路交汇口,有生产用房69平方米。支局隶属西郊支局,属班组建制,有职工6人,其中,邮政4人,电信2人。支局服务面积3.16平方公里,服务半径1公里,设信箱1个,经办业务有挂号、特挂、函件、包件、保价、普汇以及电报、长话等。1985年,支局营业收入4.5万元。
邮电所1953年,市邮电局始设陶店邮电所,后不断增设,至1985年,计有19个所(含代办所3个)。
蚌埠市1985年邮电所一览表

二、管理
建国前,蚌埠邮政和电信的人、财、物以及通信指挥调度等,由上级邮、电主管机关统一管理,其内部管理制度多不健全。建国后,蚌埠邮电实行条条集中统一管理,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健全。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两次下放管理权限,但因管理分散,两度造成混乱。1979年8月起,邮电统一管理加强。1983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负责制,建立了以局长为首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同时,在基层相应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制定和完善了10多项生产管理制度和各种岗位责任制。
劳动管理解放前,蚌埠邮电人员分等级录用,高中级职员由主管机关直接委派或从其他局调配;一般人员向社会公开招收,经试用合格方正式录用。解放后,邮电队伍除保留原有人员外,按省局下达的招工计划和条件,陆续从城镇招收一批徒工,并接收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及技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转业军人。1960年,进行定员定额的测定工作,核定人员为546人,富余的人员作了妥善安置。1983年结合企业整顿,再次进行定员定额测定工作,调整劳动组合,对话务员、机务人员分别制定劳动定额,促进了业务效率的提高。1985年,全部职工1061人(含合同制工人44人,计划内临时工12人),其中,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880人,占总人数的83%;管理人员127人,占11.9%;工程技术人员54人,占5.1%。
质量管理1953年起,邮电部门贯彻“质量第一”和“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方针,开展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1957年,曾制定49项质量竞赛指标,有32项完成或超额完成。1958年,对电报、电话业务实行监督制度,电报服务差错率降至0.037%,长话服务差错现象也有减少。1964年在全省邮电系统第三次业务技术测试中,蚌埠获团体总分81.7分的好成绩,长话逾限率、长话局内障碍率、电报差错率以及电报投递逾限率4项指标,接近国内先进局的水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递信质量严重下降,曾有12人次发生邮件丢失损毁事故。1978年,邮电部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种岗位责任制,开展质量竞赛活动,服务质量明显提高。9月在全国邮电系统第一个“质量月”活动中,市局邮件分拣质量全部达标,封发邮件总包差错率保持在万分之四以下,平信分拣差错率未超过万分之三,给据邮件差错率在万分之二左右。1979年开始执行邮电部颁发的《通信企业经济技术指标考核办法》,按定员要求配备专兼职质量检查员。1980年后,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每年都完成省规定的考核指标。1983年,以每万件计算,邮电投递挂号函件差错为0.14件,平常函件差错为0.03件,报纸差错为0.01件,杂志差错为0.003件,分发函件总包差错为0.12件,封发平常邮件差错为1.45件,封发给据邮件差错为0.16件,包件总包差错为0.47件,邮运邮件接发差错为0.116件,派押差错为零。电信通讯质量方面,电报投递逾限率降至0.77%(计划为3%),电报服务差错率降至0.0015%(计划为0.012%),用户答时率达到99%,长话逾限率为15%(计划为27%),长话有效接通率达到88.4%(计划为82%)。报刊延误差错率、机要文件失密丢损率两项指标,连续5年为零。
设备管理蚌埠解放前,电信局内设有修理室,专事机械设备的修理和维护。长途电信线路维护由线务段负责。解放后,按邮电部《设备维护规程》,设立专门管理组织。对话机维护,实行按人包区的办法,用户设备检修每半年进行一次,每人月检修量不低于所包话机量的5%。对长途线路设巡房16个,按巡房所维护的杆路长短配驻线务员,并实行包线责任制。每年春秋季节由线务员负责对线路统一检修,平常则沿线查看巡视。1979年以来,蚌埠至宿县段线路连续5年被评为华东区红旗线路。
蚌埠市邮电局1950~1985年邮电业务总量及收入情况一览表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