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建筑工程

第三节 施工料具 施工技术

一、建筑材料
木材50年代初,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木材使用多,平均每万元工程耗木材12.27立方米。其用量最多的是杉木。1958年后杉木来源枯竭,多改用东北松(红、白松)。后木材供应逐步紧张,用材没有选择余地,有材就用。60年代初,为解决木材不足困难,曾自行制作菱苦土门、土窗框,并一度自行生产纤维板、刨花板,因质量不过关而停产。1978年以后,逐渐推行以钢代木,木材用量陆续下降,每万元工程耗木量1980年为4.91立方米,1985年为2.24立方米。
钢材1955年每万元工程平均耗钢0.67吨。1958年后,钢材日趋紧张,为节约起见,曾一度在小预制构件中用竹筋代替钢筋,但因构件质量不过关而停用。1979年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大量增多,耗钢相应增加,是年每万元工程耗钢上升到2.81吨,至1985年减为2.2吨。
水泥1955年每万元工程耗水泥7.13吨。1958年前所用水泥,主要是长白山水泥和龙潭湖水泥,供应能够满足。之后水泥用量上升,计划供应不能满足。为缓和供需矛盾,市办起一批中小型水泥厂,但因标号不稳定,只少量用于混凝土工程。60年代,重点工程主要用省内巢湖和东关水泥,不足时到外省采购。70年代,市水泥厂年产5万吨,产品标号基本稳定,被各施工企业使用。1980年后水泥耗量逐年增加,1985年每万元工程耗用水泥11.3吨。
砖瓦50年代初用手工青砖、青平瓦,不久改用机制红砖和红平瓦,规格统一,质量符合标准,能满足供应。1955年每万元工程耗砖3.6万块。60年代初,砖供不应求,一些施工企业曾自办几座土窑烧砖,但补充甚微。70年代后因房屋结构变化,砖、瓦的用量逐年降低,供应可满足。1985年每万元工程耗砖平均8000多块。
砂石50年代初黄砂来源充足,1958年后供应趋紧,常自行组进货源,以弥补缺口。70年代,各施工企业曾派员四处奔波,往江苏、山东、河南等地采购砂石。建筑用河砂用量少,可以满足;建筑用石料主要采自本地和宿县、凤阳,能满足供应。
二、施工设备
1952年,市属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五吨运输汽车1辆,0.3立方米的混凝土搅拌机1台,动力装备率人均0.01千瓦。1958年起施工设备明显增加,1962年市建筑企业拥有施工机械设备134台件,总功率498千瓦。1964年动力装备率为人均0.76千瓦。
1979年后,建筑施工安装企业机械设备大量增多,到1985年,市属4户企业机械设备有1712台(件)。其中各种运输汽车81辆,自卸汽车6辆,混凝土搅拌机93台,推土机3台,自升式塔吊和其它塔吊11台,各式吊车13台,双笼电梯1台,动力装备率达到人均3.06千瓦。另有年班产量3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机1台。全部设备原值1048万元,净值744万元,总功率1.82万千瓦。
蚌埠市建筑安装施工企业部分年份机械设备情况统计表

三、施工技术
(一)基础施工
50年代高层建筑甚少,房屋基础主要取条形状,材料以灰土、清水碎砖或碎砖三合土为主。在联合仓库、自动化研究所宿舍、卷烟厂围墙等建筑施工中,也曾采用砂垫层基础,用轻磅夯实或用平板震动器震实。由于灰土基础和碎砖基础就地取材,造价较廉,三层以下的建筑物中均选用。
60年代后期,碎砖货源减少,开始以块石作基础,以道砟作垫层。70年代,凡条形基础仍以块石为主,用50号水泥砂浆灌缝填隙。工业厂房的独立基础或框架柱基础,逐渐改用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做成杯形基础,并以素混凝土作为垫层;围护砖墙的条形基础,多采用块石或100~150号的素混凝土作垫层。1973年后,高层建筑增多,为扩大基础承载面积,采用钢筋混凝土整板筏式带梁基础。
桩基础1951年初建造自来水厂沉淀池和1955年建造蚌埠铁工厂铸工、铆焊车间及上海栈仓库等工程中,曾采用土打桩法,即用石砣或铁锤夯实基础。至70年代,在水泥厂工地施工中,曾使用打桩机,系将钢筋混凝土桩打入基础。1979年后,一批较高层建筑工程均采用整板筏式带梁钢筋混凝土基础,仅少量软土层上的建筑物,仍用打桩机打入钢筋混凝土桩。
槽坑开挖70年代前开挖基槽、地坑,一直采用人力。进入80年代增加机械开挖,一般用推土机、挖土机作业,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二)主体工程施工
脚手架使用主体工程施工中,解放初期仍沿用传统做法,用木制脚手架。后木材供应紧张,自1954年起开始大量改用毛竹脚手架。1956年推行里脚手架,采用钢筋架为支座,上铺脚手板,人站立砌墙和搪粉。但对有外装饰的墙面仍需配用吊篮脚手架进行操作。1979年在肉联厂冷库工程施工中,开始使用钢管扣件脚手架,并与钢模板的推广相结合。但该类脚手架使用不多,仍以毛竹脚手架为主。
材料运输建国初期,建筑工地的材料运输沿用解放前旧法,完全依靠手传、肩挑、人抬等,劳动强度大。随着毛竹脚手架的推广,工地常选择建筑物一侧搭设斜道、平台,供人力运输挑抬行走,条件略有改善。1955年曾使用皮带运输机,但只能传砖,且移动不便,不久停用。1956年后,用木制或钢制井栏架,配合卷扬机,解决建筑材料的垂直运输问题。1960年前后,双轮胶胎手推车推广使用,逐步改变了建筑材料肩挑人抬的局面。1969年吸取外地经验,改用门式升降机用于垂直运输。对小型预制构件,多用杠杆车推入吊篮,送至楼面安装。1978年后,为适应高层建筑施工的需要,已逐步采用国产塔式起重机或自升式塔吊,并配合使用门式升降机。1985年,开始装备人货(双筒)电梯,用于垂直运送操作的人员和建筑材料。
砖砌操作建国前,建筑物砖墙均用稀泥浆掺入石灰膏浆砌筑,适用于低层建筑。建国后,砖墙砌法仍用瓦刀打灰,俗称为刀子灰。另一种为坐浆法,将砂浆平摊在砌体顶面上,然后砌砖。这些传统的操作方法工效较低,劳动强度较大。1955年10月,曾推行铺灰器和双手挤浆法,在提高熟练程度后,能保证质量、提高工效。另外采用过活动卡条框砌砖法,也提高了工效。1962年6月起推行摊尺铺灰砌墙法,比老式方法又前进了一步。
钢筋混凝土制作使用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淮河铁桥工程施工中,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民国9年(1920年)建公记堆栈(后改五行仓库)第一、二号仓库时,亦采用过钢筋混凝土,其它民用建筑使用极少。建国初期,在电厂第三发电所工程和自来水厂的沉淀池、清水池建筑中也使用钢筋混凝土。后使用的混凝土品种增多,分普通混凝土、耐酸碱混凝土、耐热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抗辐射混凝土、自防水混凝土和轻质混凝土等。1955年12月曾制作泡沫混凝土,作保温墙和铺设保护层用。1958年,市建筑公司成立材料试验室,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使标号渐趋正常和稳定。1960年,市建筑部门开始工厂化生产小型多孔板、屋面板、天窗架等混凝土预制构件。1970年起,用后张法制作一批混凝土预应力屋架,用先张法生产一批大型屋面板、多孔板等。70年代后,混凝土中还掺入塑化剂、减水剂、早强剂、微膨胀剂等多种外加剂,从而分别获得早强、抗冻、高强等效果。在混凝土浇注施工中,对个别构件产生的裂缝或蜂窝、麻面、洞隙现象,一般采取修复补强办法,以保证质量。
(三)屋面工程施工
建国以前的屋面做法简单,以山草、茅草和蝴蝶瓦、简瓦、脊瓦等材料为多。50年代,工业厂房屋面一部分用三角形钢筋混凝土屋架,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现浇,上铺两毡三油一砂。
60年代,装配式的工业建筑逐渐增多,屋面始有保温层和隔气层、防水层。屋面的防水层多采用二毡三油或上铺石棉瓦。1964年曾推广刚性屋面施工法,取得较好效果。进入80年代,屋面施工中开始采用冷涂防水新工艺。1983年,市四建公司在蚌埠铁路机务段办公楼等处的屋面施工中,使用防水涂料,质量优于常用的油毡防水屋面。1984年,二建公司在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宿舍楼顶施工屋面,曾以橡胶、沥青、玻璃丝布为材料,冷做两布三油防水层。
(四)内外装饰施工
内饰面建国初期,内墙饰面多采用柴泥白灰刮糙或麻刀石灰粉光,后也出现较高质量的用纸筋灰搪面,或用石膏花纹装饰。60年代后,多用炉渣石灰打底,再用麻刀灰或纸筋灰搪面层。70年代,逐步改为用一比三黄砂石灰打底,用麻刀石灰光面或用锯末石灰粉刷。进入80年代,部分建筑物墙面抹有重晶石砂浆,主要着眼于抗辐射需要。饰面用的砂浆,一部分掺入附加剂,使之具有耐酸、耐碱、抗腐蚀、防水等性能。地面抹面普遍为水泥砂浆,较好者有整体水磨石、彩色分格水磨石、预制块镶贴等面层;高级饰面有大理石、瓷砖、陶瓷锦砖等贴面以及拼花胶粘硬木地板等。1982年起,各种吸音板装饰和辊花墙面、印花塑料布粘贴墙面,逐年增多。
外饰面50年代,房屋建筑清水墙较多,对一般外墙抹灰常用一比三的黄砂石灰浆。除普通外墙裙、门边框、窗台、沿口线脚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外,较高级建筑物外墙也做成点缀性装饰,常见有水刷石、斩假石、水磨石、拉毛水泥、马赛克等饰面。70年代,出现干粘石、喷涂、彩色水刷石等饰面。进入80年代,较多地采用各色锦贴、红砖、瓷贴、釉面砖、大理石、预制水磨石块等外墙装饰,建筑物的外形大有改观。
饰面安装解放前,仅个别商店建筑物门侧剁嵌花纹,或配以人物、动物形象之类的商标式图案花饰。50年代建筑中,采用石膏花饰贴面的有工人俱乐部、市建公司的双曲拱礼堂,其它外装饰分别为湿作业的水刷石、拉毛、压毛、水磨石、斩假石、马赛克等花饰。60年代出现大理石饰面,主要用于门厅两侧,而陶瓷锦砖等仅铺贴在走道内墙裙及厕所、浴室等处,采用尚不普遍。进入80年代,对地楼面、外墙立面、平顶和局部的门厅、内墙柱面镶贴相应增多,常见有铝合金、塑料、有机玻璃和瓷砖彩画等饰品装置。
喷(刷)浆50年代,对一般建筑物中级抹灰面,常用石灰水、大白浆、水泥色刷浆,也有用可赛银或三花牌色粉的掺合浆。进入80年代,对要求较高的内墙面刷(喷)浆,已广泛采用106胶涂料,并有滚花墙面、粘贴塑料布墙面等。外墙面喷(刷)浆,常用107胶等化学刷(喷)剂,具有抗水、防污染、防风化等功能,可起到保护和美化建筑物外貌的效果。
(五)结构吊装
1951年,市公营建筑公司在施工中主要是对地面组合的木屋架、小型构件进行吊装,吊装工具使用人工操作的铁制滚筒式绞盘。随着装配化结构的出现,工业厂房起重吊装任务日趋繁重,陆续增添了机械设备,绞盘相继淘汰,改用电动卷扬机,并配合使用独脚桅杆、人字桅杆、金属桅杆等进行吊装,逐步实现半机械化操作。
1963年,市建筑企业在平板玻璃厂四机窑溶制车间施工中,用五吨电动卷扬机试吊28米跨度的预应力屋架,为市第一个大型构件吊装。1976年在建造长征影剧院时,为安装24.7米跨度预应力折角屋架,采用钢制多节独脚桅杆吊装,辅之以边角钢的强肋撑助。70年代,在柴油机厂工地施工中,首次采用门式刚架结构吊装,嗣后在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礼堂、财贸学院操场、棉麻中转站仓库和体育场练功房等工程,均采用不同形式的刚架结构吊装。1979年1月,市一建公司成立机械化施工处,除配合各土建工程处完成吊装任务外,还独立承担大板楼大型预制件的吊装。各种工业厂房结构件的安装,均采用塔式起重机和轮胎式吊车。对一般工厂单层厂房施工,采用分件吊装法,由上到下,先柱后梁,再吊屋架。1985年,吊装专业队伍发展到146人,拥有高层、大型建筑工程吊装的机械化设备,吊装熟练程度也得以提高。是年,在平板玻璃厂浮法生产线工程施工中,用两台60T/M塔吊吊装跨度33米的钢屋架构件,安全稳妥地完成了任务。
(六)设备安装施工
1955年7月,市建筑企业始有专业性水电安装队,以安装工程中的水电设施为主。嗣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到1985年已能承担供电、给排水、照明设备的安装,变配电装置、自动控制装置和电信装置的安装,净化设备、防灾设备、弱电设备(包括闭路电视和共用天线系统设备)的安装,暖通、空调设备的安装,工业锅炉、管道、动力机械设备的安装,以及大型水利、水电、一般工业设备和特殊工业设备的安装等。
拱顶油罐气顶升法施工安装1975年在平板玻璃厂对2000立方米油罐安装时,施工单位采用空气顶升法工艺操作,为当时省内大型油罐安装工艺上的首次改革。该工艺是向组装好的罐体内鼓入空气,当罐内空气顶升力大于被浮升罐体内的自重及摩擦力时,罐体就浮升;当罐体浮升到预定高度,由限位装置逐渐关闭风门,控制风压,使浮力与罐体自重相平衡,稳定浮升高度,然后可对罐体进行安装焊接工作。
9000吨冷库设备安装1981年9月,肉类联合加工厂扩建万吨冷库,主库共5层,其中有9个冷藏间和1个急冻间,共安装排管244组。安装的主要设备,除氨气压缩机、高低压配电柜、变电器、各式操作台外,还有制冷工艺管道7300米,各式阀门528只,电气设备116台(件),照明灯具316套,并附属给排水、防雷等设施。建筑安装企业在安装中对质量严格把关,其中对顶排管U型弯头椭圆度,经改进后控制在4%~6.6%之间,达到国家规定10%以内的标准。全部设备安装后,经试车鉴定一次成功。
万吨果糖厂引进设备安装1982年,果糖厂从美国和西德引进56台(套)设备,由市一建设备安装公司承担安装任务。所安装的进口设备,最重单机达5吨多,有的安装位置离地面20米以上。另外,还安装国产设备208台(套),各种复杂管道长度达万米以上。在工期紧、质量要求严格的情况下,该公司在施工中采取环环扣紧的方法,仅用10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安装任务,通过试车,一次验收合格。
上一篇:第二节 建筑设计
下一篇:第四节 建筑工程选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