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群众团体

第五节 工商界团体

一、蚌埠商会
民国元年(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贯通,蚌埠商业日趋繁荣,至民国2年,商会应运而生。蚌埠商会早期会址在老大街附近,有草房数间。商会设会长,有文牍1人,工役2人,组织简单,事务亦少,主要为外埠来蚌经商者建房、租房及注册提供服务,也参与商界交际应酬。民国4年春,由各业推选复兴转运公司经理高蔚轩为商会会长,内设坐办、文牍、会计、庶务、收费及勤杂等人员约10人,组织较前健全。民国6年春,商会会长易为中兴煤厂经理黎中荣,副会长高蔚轩。黎任职期间,曾捐资在大马路购地3亩多,建平房10余间作会址。由于皖北各县商会负责人常聚蚌开会,又称蚌埠商会为总商会,在商会大门上用白石镌刻由赵之蔺书写的总商会招牌。商会以图谋工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增进工商业公共之福利为宗旨,主要参与工商业的改良和发展,对有关事项进行征询和通报,调处和公断工商界纠纷。商会成立后,正值军阀倪嗣冲在蚌督皖,对商民摊派、勒索甚多。商会通过活动,使商民少遭一些蹂躏。民国8年,蚌埠市面大火,烧损惨重,经商会努力,市面也很快复苏。
民国16年5月北伐军抵蚌后,蚌埠商会更趋健全,商界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增加。如烟、茶、浴、铁、杂5业合组,盐、粮、转运3业合组,各成立协会;同业公会有48个。至民国26年,担任过商会会长的陆续有高蔚轩、卢宠之、顾松龄等人。此期,蚌埠商会除处理商务活动外,还办理军差。民国18年冬,投靠蒋介石的石友三第十三路军驻蚌,多次向商会勒索军费,均由商会挨店挨户摞款。
蚌埠沦陷初,曾一度在怀远县龙亢设立流亡商会,由常务理事项允诚代理会务。民国29年,由日伪控制下的蚌埠商会重新成立,由高蔚轩任理事长,陈希平、张近愚任副理事长。民国33年,蚌埠商会改由陈希平任理事长,张近愚任监事长。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蚌埠商会下辖54个行业公会。
民国34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对商会进行整顿,于民国35年7月26日,召开蚌埠商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监事,项允诚为理事长。新商会下辖47个会体(行业),后扩展为54个。民国36年12月,项允诚理事长易职,又先后推常务理事刘华轩、陈协五继任。民国37年,商会下有同业公会54个,直到蚌埠解放。
民国35年至37年,因国民党政府打内战,当局一度采取所谓“政商协作”方式,勒令商会负责办理军队粮草供应和劳役调配事项。商会须无偿补给地方驻军燃料及草料等,并承担所摊派的军费、保安经费、城防工事费、绥靖费等。
民国36年蚌埠市商会理监事名单
理事长:项允诚。
常务理事:彭琢如、孙元甫、刘华轩、陆建侯、丁佛吾、蒋瑶轩。
理事:陈协五、黄奎武、王佩之、吴哲轩、夏祥齐、王卫龙、刘文芳、范白本白民、苏景初、孙群三、史雅亭、张仁卿、陈夏庭、石汉卿。
候补理事:王耀西、孙品三、刘贵生、彭东发、孙耀庭、徐质夫、蒋琢章。
常务监事:王寿松、李慕潭、穆子君。
监事:席镜波、孙少甫、王瑞骧、方再旺。
候补监事:孔杰三、周燮廷、陈雁峰。
民国36年蚌埠市同业公会理事长名单表

二、市工商业联合会
民国38年(1949年)蚌埠解放,3月9日,市召开工商业者代表大会,成立市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筹备委员会。建国后1950年11月,市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设秘书处和总务、业务辅导、组织、宣教、财务等科,另设人事室及调研委员会,共有工作人员18人,办公地点在大马路(今淮河路)原商会会址。50年代,工商联内部机构作过多次调整,人员最多时62人。1956年,市工商联在原址建办公楼房两栋。1963年5月,市工商联与市民主建国会协商成立“两会”协作办公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商联房屋被占,工作人员多下放,活动停止。1981年12月,市工商联恢复,有工作人员9人。
解放初,在市工商联筹备期间,按行业成立52个同业公会,工商户会员2878户。1950年11月,市工商联有同业公会54个。1952年“五反”运动后,根据全国《工商联组织通则》规定,将原54个同业公会调整为21个同业公会和21个同业委员会,6个同业小组,共48个基层组织,会员2901户。10月,东、中、西3个区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各区工商联分会,入会工商业户3575户。其中:东区777户,中区1852户,西区946户(均不包括摊贩行商)。1955年后,为适应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按业归口管理,区工商联于1956年撤销。入会成员按所属单位或系统组成工商联支会或小组,有会员2347人。1959年,市工商联设分会3个,支会20个,直属小组7个,会员2026人。1985年上半年,对会员进行重新登记,截止6月份,仅有502人。下半年按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要求,吸收企业会员,至年底,企业会员35家,会员58人,加上老会员,共560人。
(一)会员代表大会
1950年11月18日至21日,召开工商联蚌埠市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208人参加。会议审议并通过工商联筹委会的工作报告和工商联工作草案。会议选举市工商联主任委员潘锷璋,副主任委员裴继尧、姜宏官、顾连新。
1952年12月17日至20日,召开工商联蚌埠市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212人参加。会议审议并通过工商联两年来工作和财务情况的报告及工商联章程修定草案。会议选举市工商联主任委员潘锷璋,副主任委员张立之、姜宏官、哈华年、王少衡。
1957年3月25日至31日,召开工商联蚌埠市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352人参加。会议审议并通过工商联四年来工作和财务情况的报告。会议选举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张立之(1958年10月由陈志勋接任),副主任委员刘雷、杨嶷初、哈华年、王氵云仙、洪东桥、陈志勋(1958年10月补选姜宏官、高剑尘为副主任委员)。
1959年9月1日至6日,召开工商联蚌埠市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236人参加。会议学习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审议并通过工商联两年来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市工商联主任委员陈志勋,副主任委员宣直斌、姜宏官、哈华年、洪东桥、吕兆祥。
1963年5月6日至12日,召开工商联蚌埠市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与民建第三次会员大会同时),216人参加。会议学习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文件,审议并通过“两会”工作报告和《关于在工商界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推动成员和家属鼓足干劲,努力增产节约的决议》。会议选举市工商联主任委员陈志勋,副主任委员宣直斌、姜宏官、朱文江、哈华年、吕兆祥。
1981年12月9日至10日,召开工商联蚌埠市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与市民建第四次会员大会同时),117人参加。会议听取并讨论工商联恢复工作的报告。会议选举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张立之,副主任委员哈华年、朱文江、宣直斌、吕兆祥、孟毅彬。
1984年12月15日至18日,召开工商联蚌埠市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与市民建第五次会员大会同时),228人参加。会议审议并通过“两会”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市工商联主任委员高兴怀,副主任委员曹霖、哈华年、孟毅彬、王克富、孙鸿儒。
(二)工商联主要活动
参加解放初期社会活动民国38年,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市工商联两次组织工商界人士赴前线慰问。建国后1949年12月,国家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工商界共认购24万份。1954年,又认购经济建设公债50万元(折成新版人民币)。1950年夏和1954年7月,淮河水患严重,工商联除组织会员参加抢险外,还组织供应防汛器材物资及发放救济粮,两次共捐献寒衣8500套,救灾粮50万公斤,人民币6000余元,抢险用具9940余件。1950年12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市工商界成立抗美援朝支会,发动工商户捐款,共捐献45万元,可购3架战斗机。另外,各工商户还普遍订立爱国公约。
推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1年,工商联配合党和政府推动各业走联营与合营的道路,至年底,共建立33个联营组织,其中,工业12个,商业21个。商业、百货、纱布、杂货还成立联购网。1954年,推动麻袋厂、信丰面粉厂、裕淮卷烟厂、义聚永锅厂、福昌火柴厂等私营工厂,由原来的加工包销改为公私合营。1955年1月,市工商联成立辅导转业委员会,全市有67户批发商分别转为从事工业、手工业、服务业、零售商业。至年底,全市私营商业全部与国营商业挂钩,分别建立批购零销、经销、代销关系。1956年1月,掀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50多个行业的工商户,大部分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一部分转为合作商店或国营门市部。在公私合营中,市工商联积极动员117家工商户增大资本,共增资64561元。
落实原工商业者政策1978年起,市工商联协助党和政府在工商界中落实各项政策,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对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57人,1979年后已全部改正;12人被错判、错处的已平反。对“文化大革命”中少数会员被抄家,损失的23590元钱财物,于1979年底全部发还。对1923人被停发的105446元定息,至1981年底,已向有户主者补发定息58472元。对17户被挤占的46间半住房,已全部退还。对172人被扣减的23.7万元工资,已全部补发。1980年,还将1915名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劳动者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占原工商业者总数的81.55%。
为经济建设服务50年代起,市工商联通过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建立联购联营网络以及鼓励成员做好本职工作等,为经济建设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商联把工作重点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1982年,市工商联设立经济咨询服务部,创办《蚌埠经济咨询》刊物,至1985年,已发行7期1315份。另外,积极为推销地产品和引进外地技术、设备“穿针引线”,达成交易额166万元。市工商联还先后就造纸厂经营管理、木材公司纤维板车间兴建、公泰酱园恢复生产、油厂提高出油率等问题,向市领导人提供咨询,均取得满意效果。1981年后,市工商联积极开办第三产业,兴办有国强商店等3户集体企业,安置待业人员近百人,至1985年,实现营业额2700万元,缴纳税金85万元,积累资金142万元。市工商联还与市民建会合作,开办专业人才培训班,至1985年,共办17期,结业803人。
上一篇:第四节 农民组织
下一篇:第六节 科技界社科界团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