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市政协委员会工作
1955年2月起,市政协委员会主要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多层次会议协商围绕各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市政协通过举行全体委员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和专题座谈会等,组织与会人员就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座谈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和措施更加完善和科学化。1980年后,市政协委员每年对市政府在市人代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都进行认真审议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至1985年,累计提出建议和意见500多条,大部分为政府采纳吸收。委员提案办理自1955年2月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始,历届各次会议均设立提案审查委员会(提案工作委员会),负责提案办理工作。1955年至1985年,累计收到委员提案3880余件,通过交办、催办、视察等,基本做到件件有答复,案案有着落。其中,委员们就解决饮水污染、建设淮河公路桥、建立妇幼保健院、建立离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加强市区噪音管理、在蚂蚁山为回民划定墓地等问题所提提案,均得到较好解决。
视察调研市政协委员会经常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选准题目,开展视察、调查活动,写出建设性的专题报告,供市委和市政府在决策时参考。1959年,市政协为了有效地搞好视察和调查,曾将130多名委员分成7个组,有组织地开展活动。1983年,市政协正式设立工作组委员会,下设12个工作组,有300多名委员分别参加各组的视察、调查活动。1959年至1985年,各种视察、调查活动累计490项次,2万多人次参加。1983年,蚌埠酒精厂啤酒生产亏损严重,市政协委员调查后,提出9条扭亏增盈措施,工厂领导采纳后,于1984年3月即停亏,到9月盈利20.9万元。
开展祖国统一联谊活动1983年至1985年,市政协建立祖国统一工作组,与市委对台办公室联合举办台情报告会3次,参加人数1000余人次。组织委员撰写关于祖国统一方面的稿件100余篇,分别被中国新闻社等单位采用。发动委员以代转家信、代寻亲友等方式,积极为台属联系亲人,共发函件3000多件次,使在蚌的台属,有70%与亲人建立了通信联系。几年间,还接待8位从海外归来探亲、旅游的侨胞。
文史资料征集研究1964年12月,市政协成立了文史资料工作组,到“文化大革命”时工作中断,1979年4月恢复。1983年,重新成立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1964年至1985年,共征集各类资料454篇,210万字。1983年至1985年,编辑出版文史资料6辑,91万字,包括《蚌埠古今》第一、二辑,《文史资料选集》第一、二辑,《建国三十五周年专辑》,《纪念抗日战争四十周年专辑》等,另编辑古典诗词《珠玉初辑》。所编文史资料中,有25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8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其间,还协助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征集到两卷《更生斋选集》,为安徽省政协征集到《淮上军专题史料》1册,提供有价值稿件4篇和一批珍贵的文献照片,其中有首次发现的孙中山先生挽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烈士所题“国魂不死”的手迹。
咨询服务1985年1月,市政协工作委员会与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市医疗咨询服务中心。参加咨询服务的骨干力量,多为市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中的知名老医生。至年底,门诊咨询服务4800余人次,出诊咨询117人次,深入工厂为职工体检2000余人次,赴县、区医院会诊及为农民、五保老人、老红军义务送诊456人次,举办医学讲座4次。同年4月,民族宗教工作组筹建蚌埠市民族业余学校,吸收学生340人,为解决少数民族青年学文化的困难办了一件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