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侨务管理
一、管理机构
建国后到1972年12月,侨务工作由市委、市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直接管理,至1973年,改由新组建的市外事机构兼管。1983年10月,市人民政府专设侨务办公室,与市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
1984年5月,开始筹建市归国华侨联合会。1985年9月4日至6日,召开市第一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53名代表参加,选举产生了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会副主席为黄捷凌、林仕儒、刘光仪,秘书长胡光业。联合会委员15人,常务委员5人。
二、管理工作
开展日常侨务活动1979年开始,每年都利用春节召开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参加的招待会(座谈会、茶话会),到1985年共开7次,合计参加人数1402人次。此外,还经常召开形势座谈会、恳谈会等,听取归侨、侨眷的批评和建议,搜集他们的反映和要求等。1960年初发生印尼爪哇军事当局在芝马圩枪杀无辜华侨杨木妹事件,7月14日,市召集部分归侨、侨眷座谈讨论。与会人员一致抗议印尼军事当局制造的这一血腥罪行,并由13名代表联名写信给省人委办公厅,拥护我国政府对印尼当局的抗议,要求印尼政府立即释放被捕华侨。动员华侨为经济建设服务1980年起,利用归国华侨来蚌探亲、参观等机会,组织他们与市经济界人士交往。5月2日,美籍华人医学教授郁采繁在探亲时,被邀在蚌埠医学院、第三人民医院作了血尿酸血症高血脂病研究的学术报告。1983年、1984年,不少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及眷属,均就支持蚌埠市发展经济建设,向国外亲友发出联系信件和电报,两年多达100多件。1984年,华侨来蚌就医学、土壤、化学、工程建筑、机械设备制造等学术交流作专题报告达8次之多。旅美华侨赵畯田是美国地质方面高级研究员,他回蚌探亲期间,先后两次应邀作土壤化学学术报告。同年5月,马来西亚沙捞越陇西公会、古晋中华总商社领导人董伟达偕夫人唐幕仪,应邀与蚌埠市建设部门,就发展建筑业交换了意见。6月,国际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地理环境生态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正祥应治淮委员会的邀请,来蚌进行了地理考察和学术交流。同年,经旅美华侨何方牵线,从美国奥立沃公司引进的山芋干淀粉生产线在蚌埠果糖厂建成投产;由香港文志唱片公司经理文燕平为无线电一厂引进的收录机生产设备和散件,也投产4个品种,年产中高档收录机1.7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