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档案事业
民国36年(1947年),市政府的秘书室即承办档案工作。建国后1950年,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档案资料室,进行机关档案的管理。1961年8月,市人民委员会正式设档案管理科和市档案馆,人员得到充实,档案保管条件得到改善,档案资料能够利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档案事业遭到破坏,仅销毁的档案就近千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档案事业得到恢复和较大的发展。1981年4月,市正式成立档案局,使档案事业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一、档案馆、室
建国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陆续分散建立各自的档案室,到1959年,仅机关档案室有55个,专兼职干部215名。1960年,机关档案室增至66个,另有技术档案室15个,合计专兼职干部147人。
1961年5月,市委、市人委配备市档案馆负责人;8月,宣布正式成立市档案馆,分别设档案库和阅览室,房屋8间,面积130平方米。1964年,库房增加到16间,面积260平方米,有资料柜橱194套(件)。“文化大革命”初期,库房一半改作它用。1974年11月,房库扩增到18间,面积330平方米。1977年,在市科学文化宫院内东侧兴建1500平方米档案馆,于1981年投入使用。馆内有库房42间,资料柜橱224套,并添置有复印机、照相机、吸尘器、灭火器、温度计等设备设施。馆设阅览室、整理室、培训室。
1985年7月,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建成2400平方米城建档案馆。是年底,全市共有档案馆室93个,档案干部746人。
二、档案接收、征集
蚌埠解放初期,对旧政权的档案全部由公安局接收,计接收41卷。其中除一部分城建档案外,主要是公安方面的档案。建国后,市档案部门主要是征集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文书档案。1958年,全市掀起大办档案高潮,年内共清理出积存的档案2.68万件,组成5351卷。1963年,市档案馆计有各类档案5419卷。
1959年至1962年,对积存的文件进行清理,共整理出档案23.1万件,组成5657卷。至1979年,馆藏档案12375卷。
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档案接收增多,馆藏量逐年上升。至1985年累计接收102万卷。是年,馆藏档案2.26万卷,其中,建国后机关团体档案21649卷,各类专门档案863卷,科技档案94卷。此外,还征集有照片、磁带和与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内部资料以及报刊、杂志等计1.4万册,各省市报纸4920卷册。
三、档案利用
1961年,市档案馆开辟阅览室,有关人员凭介绍信可借阅档案。之后,一般每年接待200多人次。
1978年、1979年,为复查案件、落实有关政策,查阅档案人员大量增加,两年共接待1138人次,查阅1135卷。1983年至1985年,因编史修志工作的需要,查阅档案人员再次大量增多,3年共接待5138人次,查阅9643卷。
1974年至1985年,市档案馆阅览室共接待7198人次,查阅档案12253卷(册)。另外,42个基层单位档案室也累计接待近3万人次,查阅技术档案1.1万卷,技术资料1.4万袋,提供图纸842套。
档案复制1979年前,市档案馆提供的档案复制件,主要是手抄件或摄影件。进入80年代,始配置复印机,可提供复印件,至1985年,共复制档案材料1.2万张。
出具档案证明建国后,对市公安、司法、监察机关在审查案件方面需要的证明材料,对个人需要的有关工龄、学历、工资方面的证明材料等,均由市档案馆出具证明材料,有的对原件加以摘录或复制。
调阅档案建国后,对个别特殊需要借阅档案的,经领导批准后给予调出,但需妥善保存,限期归还。
档案汇编70年代,市档案馆曾编成《蚌埠市历届党代会资料汇编》和《历届人代会资料汇编》,约两万余字,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完整的资料服务。
四、档案管理
(一)行政管理机构
建国前,蚌埠未设专门的档案工作机构。民国36年(1947年),市政府的档案由其秘书室负责,有少量专职档案人员。
1950年,市委、市人民政府秘书处各内设档案资料室。1951年4月,市委办公室设立档案股,配备3名干部。1956年7月后,档案工作由市委办公室文书处理科、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秘书科共同负责管理。1961年5月,市委办公室档案科负责全市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8月,市人民委员会成立档案管理科,与市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63年9月,市人民委员会档案管理科改为市档案管理科,行使党政机关档案管理职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档案机构无形消失,档案管理人员只剩下1人。1973年12月,成立市革命委员会档案馆,编制3人。1974年11月,成立市革委会办事组档案小组,和市革委会档案馆,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编制8人。1976年9月,档案小组撤销,成立市委办公室档案科,隶属市委、市革委会领导,与市革委会档案馆合署办公。
1981年4月,正式成立市档案局,与市档案馆合署办公,工作人员7名。嗣后,1983年定编12人,1984年定编15人,内设业务指导、档案管理、秘书编研3个科。1985年,局、馆实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行政编制5人。
(二)管理工作
档案整理1981年后,市档案馆对各单位移交的案卷,按调阅要求排列,全宗号和目录号按统一规定编写。对党群系统、政府系统和一些撤销单位,共划定101个全宗,其中,党群系统20个,政府系统80个,撤销单位11个。库房内档案先按全宗号顺序分口排放,再将一个全宗的档案按保管期限分柜排放;对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和张号,按不重复的要求进行编号。
档案鉴定1981年起,市档案馆对各单位准备移交的档案,先进行鉴定审查,主要审查立卷是否规范,保管期限划分是否准确。对馆藏档案保管期满、又无继续保存价值的,经鉴定后予以销毁。
对基层档案室指导管理1959年至1962年,市档案管理部门曾组织指导42个单位,对各自档案室的技术档案进行清理,整理成底图2873套,蓝图56万多张,档案5438卷,技术资料6254袋,占这些单位积存技术档案资料总数的90%以上。1963年1月,市档案管理部门用10天时间,对市直机关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同年4月,又对郊区公社档案工作进行检查。1976年5月和1979年9月,分别对全市技术档案进行检查。1984年7月,由市档案局和市辖三县档案局抽出7人组成检查组,对市辖三县的档案工作进行检查。1985年,配合市企业整顿办公室,对56个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进行了整顿验收工作。业务培训1975年至1983年,市档案管理部门共举办7期档案干部业务训练班,学习科目有《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史料编纂学》、《古代汉语》等,受训人员达600多人。1981年,市房管局和市电子工业局也曾举办档案人员业务短训班。1984年起,国家、省分别举办档案干部业务训练班,蚌埠均组织人员参加。1985年,市档案局结合档案接收工作,举办两期档案人员短训班,培训学员63人。是年,全市有107名专业人员参加全国电视大学开设的档案学专业学习(其中正式生59人,视听生48人)。9月,市档案局与市职业教育中心联合创办了文秘、档案职业中专班,首届招生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