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各类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建国前,蚌埠成人教育多为识字扫盲,且时有时无。民国16年(1927年),曾创办工人夜校,至40年代,出现民众夜校和民教班,但农民教育尚属空白。
蚌埠解放后,成人教育为党和国家所重视。解放初即成立市工人文化教育委员会,1950年9月又成立市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工作。翻了身的劳苦大众求知愿望强烈,为此,逐步以工人文化学习班、农民识字班、妇女识字班为基础,增办农民业余补习学校、职工业余中学、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工人夜校等。是年,参加学习的有2208人,1952年发展到4772人。
1953年起,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市办职工高小班69个,初中班5个。1956年,高小班增加到116个,初中班增加到36个,合计学员6102人;参加技术学习的也有927人。在农村,于1956年成立市扫盲协会,大力推广“速成识字法”,推动了农村扫盲工作。1958年,提出“大办教育”的口号,全市各类职工学校(班)人数达到2.48万人。1959年,全市3000多名文盲、半文盲职工分别进行集中扫盲。此期,不少单位所办的学校都称为“学院”、“大学”等,但均未能巩固下去。1960年起,因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工厂企业精减人员,成人教育事业受到影响,至1961年,职工参加学习的人数不足3000人。1962年起,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66年4月,参加各类学校学习的职工达3.18万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成人教育又中断数年,学校多停办,校舍被占用,直到1975年,仿照上海机床厂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做法,才办起一批“七·二一”工人大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人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到1980年,全市参加各类学校(班)学习的职工有4.45万人。1981年2月,市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作为统管和指导全市职工教育工作的机构。1983年,将职工教育列入企业整顿验收项目,推动了职工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企业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健全了办事机构。是年10月,还成立市职工教育局。1985年,全市有职员工学校39所,职工中专学校6所,各类职工中专班17个,成人高等院校5所,各类大专院校函授站12个,另有非统一规范办学的单位(配专职教师)64个。职工教育的行政管理干部376人,专业教师504人。参加各类学校(班)学习的职工6万余人,占职工总数的30%。
1980年至1985年,全市成人教育累计培养出职工大专毕业、结业生1931人,中专毕业、结业生1721人,接受培训的科技业务干部8194人。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学业荒废的情况,分别对职工进行了政治轮训和文化、技术补课。几年间,青壮年职工参加政治轮训的共4万余人,轮训面占55%;5.8万名初中文化补课对象,经补课文化水平合格率为81.2%;4.9万名初级技术补课对象,经补课技术水平合格率为71.7%。在农村,农民文盲率下降到17.43%。一、职工教育
(一)职工文化基础教育
民国16年(1927年)春,盐务局一金姓局长在码头办一所工人夜校,教工人识字,聘教师3人,不收学费,早晚上课,参加学习的为码头盐班工人,但半年后停办。民国22年,铁路部门借扶轮小学教室开办业余学校,分识字班和补习班,到民国25年解散。民国29年,蚌埠开办一所民众夜校,设有语文、识字班,共80人入学。民国35年底,全埠有民教班18个,学员852人。民国37年,国庆区和中山区各办一所夜校,推行识字教育,入学者以失学青少年居多,工人甚少。在淮西小学办的业余夜校设2个班,学生多为店员,开设语文、会计、珠算、音乐等课。
民国38年蚌埠解放,7月,宝兴面粉厂办起解放后的第一所工人夜校。下半年,市内又办11所工人业余夜校,其中,厂校8所,区校3所,共55个班,学员1975人。建国后,职工文化学校逐步增加,到1956年,厂办学校发展到10所,区办学校9所,参加高小和初小学习的有机关干部2543人,工人3549人。60~70年代,因经济困难和开展“文化大革命”,职工教育事业发展两度受到影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全面恢复和发展。1980年,区局办学8所,企事业单位办学172所。1985年,参加学习的职工达5万余人。职工学校在校学员500人以上的有柴油机厂职工学校、机床厂职工学校、中区业余学校、化工公司职工联校、重工业局职工学校、蔬菜公司职工学校、东区业余学校、西区业余学校、中山业余会计学校、橡胶厂文化技术学校、纺织厂职工学校、灯芯绒印染厂职工学校、肉联厂职工学校等。
(二)职工中专教育
蚌埠市职工中专教育始于1964年。是年,创办市业余工业技术学校,首批录取具有初中文化并满三年以上工龄的青年工人200人,分中专班和短期培训班,设机制工艺和电气装配专业,学制四年。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学生未能如期毕业。
1981年,市卫生局开办职工业余卫生中专班,设护士、医士、检验、公共卫生、药剂5个专业,招收学生461人,学制三年,至1984年,学生毕业,是取得国家承认有正式文凭的首届职工中专学员。1984年到1985年,先后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第二轻工业职工中专、粮食职工中专、财贸干部职工中专、卫生职工业余中专、市职工业余中专(筹)、纺织系统职工中专(筹)等6所学校,计14个中专班。其中,全脱产班,学制两年至三年;业余学习班,学制为文科三年半、工科四年。职工中专班教材大部分采用普通中专和高等专科学校同专业的教材,也有少数部编职工中专教材。1985年,按照社会需要,各中专班共设23个专业,参加学习的职工,连同“委培”在内,共3320人。但职工中专在校人数,仅为同期职工高校在校人数的一半,存在人才培养上的比例倒置。
(三)职工大学教育
蚌埠市职工大学教育始于1963年开办的市业余大学工科班,设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专业,学制五年。当时因生源少、师资不足,首届仅招收40名学员,课本使用合肥工业大学编的本科函授教材。1965年,学员增加到136人,至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
1975年,“七·二一”工人大学兴起,不到一年,学校发展到34所,在校学生1600多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入学者不要考试,只要工龄满两年以上,经所在单位领导推荐即可。1976年,这类学校增加到99所,学员3547人。因这类学校多为“小学的底子,大学的牌子”,加上一些单位办学条件很差,大多难以维持。1978年,对“七·二一”工人大学进行整顿,只留重工局、建工局、电子局、柴油机厂和空压机厂所办5所,均改称为职工大学,实际仍是职工大专班。所设专业有工业与民用建筑、铸造工艺、建筑机械、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无线电技术等。
1978年后,职工大学教育形式多样,入学人数增多。工人和机关干部多参加省广播电视大学蚌埠分校、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蚌埠分校、市职工大学等学校的学习。1984年2月,商业部安徽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在蚌埠开办,学制二年,为大专性质,面向全国招生。下半年,全国性高等教育职工自学考试办学形式出现,许多成年人乐于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在首次报名的汉语言文学、党政干部基础理论和会计专业中,共有2226人报考,1151人及格,及格率为64.1%。由于没有年龄和学习期限等限制,报名者有干部、工人、农民、解放军、待业青年等,最大的62岁,最小的17岁。至1985年,共进行三次考试,报考人数合计7611人次,及格率69.1%。是年,蚌埠还设有12个大学函授站,连同在市职工高校学习和送到外地培训的,总人数达6626人。各类职工高等教育已有31个专业,修业年限各校略有不同,一般为三年。课程根据职大、电大、函大等校的不同情况设置。
(四)职工学校选介
市机关业余文化学校位于中市区国货路,建筑面积2230平方米,创建于1950年7月,始称蚌埠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后市内3个区各办此类学校1所,至1955年春,4校合并,有52个班,学员3000余人,分7个教学点上课。1957年,学员减到600多人。1958年,校内另成立一个机关业余大学,招收初中文化程度的干部入学,两个学校一套班子。其后,蚌埠专区机关学校、蚌埠市职工中学先后并入,至1963年,改为市机关业余文化学校,学员2000余人。1969年12月,学校停办,到1981年9月恢复。1985年,从初中到大专有8个不同类型,14个教学班,学员589人,教职工31人。学校有图书近1万册,微型电子计算机12台,录像机设备2套,电视机、录音机多台。
蚌埠第二轻工业职工中专学校位于涂山路南首,占地面积466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该校于1984年4月在市二轻局创办的职工学校基础上建立,至1985年,有教职工28人,设3个班,学员119人,包括服装设计、企业管理2个专业。主要任务是为市及全省二轻工业系统和外省轻工业系统培养中专人才,学制为全脱产三年。该校建立后,在统计、会计、供销、工业企业管理等方面,共结业学员200多人。
市财贸干部中专学校位于胜利东路宏业村东,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其教学大楼2230平方米。该校于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隶属市财贸办公室,有教职工24人,设4个班,学员158人。学校设商业企业管理、商业会计和工业会计等3个专业。
市卫生职工业余中专学校位于胜利中路,开办于1981年。学校校舍、办公教学用具、实验设备均从蚌埠卫生学校租借,并全部聘请教师兼课。学校设护士、医士、检验、公共卫生、药剂等5个专业。开办后首批招收学员461人,学制三年,后改四年。1985年,因招生名额未满,暂时停办。
市纺织系统职工中专学校位于工农路104号,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学校于1985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毛纺、麻纺、棉纺3个专业,学制为全脱产三年。是年底,有教职工11人,学员130人。
市职工大学位于张公山公园北门外东侧,占地面积7.4亩,校舍建筑面积2910平方米,有五层教学大楼一栋2615平方米,共25个教室。该校于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置工业企业管理、机制工艺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国语言文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人运动与工会建设、企业管理干部专修等7个专业。其附设的中专班有企业管理和幼师2个专业。1985年,有教职工46人,设15个班,在校学生640人。学校主要任务是为市培养具有大专水平的工科和文科方面的人才。
市机械职工大学位于中山街南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学校前身是市重工业局“七·二一”大学,于1982年筹建为市重工业局职工大学,1985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改为市机械职工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机械制造和工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大专人才,并承担全省机械系统的代培任务。是年底,有教职工26人,设5个班,在校学生157人。
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蚌埠市分部位于凤阳路545号市中级人民法院内,于1985年9月开办,有教职工6人,设2个班,学生111人,均为市法院在职干部。学校的体制是:最高人民法院设总校,各高级法院设分校,中级人民法院设分部,基层法院设教学班。由总校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编选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命题考试。该大学聘请教授专家讲课,采用录音、录像等电化教育手段授课,辅之以面授指导。
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蚌埠市分校简称“刊联大”蚌埠分校,位于中荣街86号,建筑面积611平方米,3个教室。该分部于1983年9月经北京“刊联大”总校批准建立,隶属市经济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为市培养具有大专水平的企业管理人才。学校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学校招生要求专业对口,中层以上干部占学员总数的70%以上。专业为工业企业管理,学制三年,学员在职业余学习。考试由北京“刊联大”总校命题,组织全国统一考试。学员学习期满考试合格,由总校发给毕业证书,承认大专学历。1985年,有教职工8人,设6个班,在校学员245人。
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蚌埠分校简称电大蚌埠分校,位于张公山公园内,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学校于1979年2月成立,任务是为市培养各类大专人才。招生对象包括在职工人、干部、知识青年、战士等。市分校在县、区、局(工业公司)设教学点(工作站),基层单位设教学班,实行三级办学。分校负责专业设置、招生、安排教学计划、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组织考试、阅卷及学籍管理等;教学班负责落实教学计划和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设有党政、汉语言文学、新闻、档案、图书、法学、英语、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工业统计、财政统计、财政管理、金融管理、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土建工程、管理工程、电子等19个。1985年,有教职工24人,分24个教学点,62个教学班,在校生1721人。累计已毕业3届学生850人。
蚌埠教师进修学校位于胜利路中段第六中学东侧,占地667平方米,校舍面积1400平方米。该校创办于1980年,始称市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1981年改为教师进修学校,主要任务是培训小学、幼儿教育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1983年秋,开始对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1984年10月,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培训小学师资合作项目学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学校提供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自开办至1985年,已举办中小学各科教材教法短期进修班39个,结业1544人;中小学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学辅导人员短期培训班6个,结业291人。1985年,学校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点,设置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大专班10个班,学员418人。
蚌埠市1985年高等学校成人函授站一览表

二、农民教育
(一)农民扫盲
蚌埠农民扫盲工作始于建国初。1949年冬,市郊区利用冬闲季节组织农民识字班、妇女识字班,晚间多集中在小学校,由小学教师任教。当时曾编印《农民识字课本》,要求识字达到2000个,做到会认、会写、会读、会用。1950年底,有3000多人参加冬学,并成立5所常年农民业余补习学校,127人参加学习。1951年4月,市召开农民学习模范庆功授奖大会,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学习文化的积极性。1952年10月,市扫盲运动委员会成立,至年底,农民业余补习学校发展到50所,3241人入学。1957年,在郊区推广“速成识字法”,用汉语拼音当“拐杖”,收到一定的效果。
1958年“大跃进”开始,农民扫盲掀起高潮,有的地方甚至搞突击认字。是年,虽扫盲进度加快,但受“浮夸风”影响,往往虚报脱盲数字。1959年时,市郊即宣布全部脱盲(即农民中80%的人口扫除文盲),致使随后几年扫盲工作有所松懈。60年代初,因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农民扫盲工作受到影响。1963年1月,市成立农民冬学工作委员会,扫盲逐步恢复正常,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陷于停顿状态,文盲半文盲人数激增。1971年,市郊区仅十三至四十岁61391名青壮年中,即有文盲30194人,半文盲11491人,文盲半文盲占67.8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扫盲教育重新得到重视,市、郊区、公社三级成立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局工农教育科有专人负责,同时各大队有扫盲领导小组。此期,扫盲教材采用省编《农民文化课本》。1979年底,郊区各公社有44个大队办起夜校,共160个班,5200多人入学,350名民办教师担任教学任务。1980年后,对扫盲对象采取了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要求分期分批限期脱盲。规定限期内脱盲者不收费,期外脱盲者收费。同时,各公社增加经费,实行划片包干办法,责任到人,按考核指标年终评比,奖惩兑现,较有效地推动了扫盲工作。1985年,全市农民参加扫盲学习的有5170人,脱盲1648人,文盲率由原来的24.7%下降到17.43%。
(二)农业技术教育
建国后,蚌埠农民农业技术教育开始起步,一般由农村农科所、农技站进行一些辅导活动,但教育不系统、不正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人增多。为适应新的形势,燕山公社首先于1976年办起2个文化科技班。1982年,市郊办起7个农民技术夜校班,有515人参加学习。此外,农民参加农业科技广播学校学习及参加农技班、农机修理班、水稻制种专业班等学习的有1万多人次。1985年,市郊办农技班97个,4452人参加;办各种科技讲座49场次,13320人次参加。是年,长青乡还开办了农民技术学校。
上一篇:第五节 高等教育
下一篇:第七节 特殊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