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辖县概况
怀远县
怀远县地处淮河中游,涡、淮两河交汇处。南北长62.25公里,东西宽38.41公里,总面积2391.02平方公里。
怀远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即是涂山氏的聚居之地,时称涂山氏国。相传大禹治水到此,于涂山南麓大会天下诸侯,娶涂山氏女为妻,留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好传说。西汉,分设当涂、曲阳、义成、平阿4个侯国。东汉时,当涂、义成、平阿改为县。东晋,当涂县侨迁江南(即今当涂县),原址改置马头郡。北宋时,县淮河以北沦为金地,至南宋置荆山县。宋理宗宝佑五年(1257年),设怀远军,辖荆山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定名怀远县。民国年间,怀远县先后划属安徽省皖北道、淮泗道,抗日战争时期沦陷7年多。此间,县境呈多政府局面,境内有日伪县政府、国民党县政府、宿怀县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有国民党县政府,宿怀、怀远县民主政府。民国38年(1949年)1月17日全境解放,3月成立怀远县民主政府,隶属宿县专署,1983年划归蚌埠市。
1985年,全县分设11个区,1个镇,71个乡,743个村民委员会,5个街道办事处;有2778个自然村庄,居民198313户,965503人,其中农业人口891647人,占总人口的92.4%;县境以汉族为主,间居回、蒙古、壮、土家、藏、满、苗、维吾尔、朝鲜、毛难10个少数民族,人口887人,占总人口的0.09%。
县城位于县境东部,南倚荆山,东临淮河,北濒涡河,当涡、淮两河交汇内侧,东西长,南北狭,常住人口4.6万人。县城倚山傍水,景色秀丽,交通方便,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县境介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带,兼有南、北方气候特征,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霜期不长。年平均气温15.4°C。
怀远地处皖北,地理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天然河道氵解、淝、涡、芡、淮、天、泥黑河穿境而过,人工河道双龙、新淝、符怀、茨淮新河排列其间,孔津、四方、鳗鲤、荆山等湖泊镶嵌其中,水资源丰富,具有江南水乡之特色,是省内水产品重要产地之一;荆、涂二山的花岗岩、大理石储量丰富,质地坚硬,其制品远销江、浙、沪、粤等省市及日本国。大洪山、平阿山的石灰岩储量多、品质好,是生产硅酸盐水泥和轻质碳酸钙的优质原料。
怀远历来以农业为本。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生产力得到解放,加之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小麦、水稻、大豆、山芋及红麻、菜籽等作物,历为全省有名高产区,是省内一大粮仓。1985年,作物总产同1949年相比,粮食64.7万吨,增长3.3倍;皮棉1645吨,增长4.5倍;油料52797吨,增长13.4倍;麻类77364吨,增长37.1倍。农业总产值53028万元,增长13.9倍。肉猪出栏量11万头,增长2.8倍;水产品3215吨,增长5.6倍。清代已为贡品的怀远石榴,现种植5000亩,年产石榴100多万公斤,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120元提高到450元。
35年来发展水利,全县先后筑堤4136公里,开挖了总长285.7公里的人工河道,641.3公里的沟渠,兴建大型上桥水利枢纽工程1座,各种涵闸100余座,建中小型电力排灌站210座,装机总容量39638千瓦,打机井2168眼,配电动机、柴油机1646台。水利总投资1亿多元,共做土方3.29亿立方米,混凝土66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6万亩,除涝面积96.7万亩,根本改变了“大雨大灾,不雨旱灾”的历史面貌。
农业机械的发展,改善了农民劳动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85年,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43.6万马力,其中,中小型拖拉机2.2万台,居全国各县之首。机耕面积11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9%
建国后,怀远工业发展速度初较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61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为1949年260万元的44.4倍。现已拥有化工、农机、酿造、粮油加工、建筑材料等主要门类。1985年兴建的化肥厂,已发展成年产合成氨2万多吨的中型企业;农机一厂生产的麦、稻收割机,经鉴定已列为国家布点厂;1981年兴建的啤酒厂,经改造、扩大,年产量达3万吨,产品连年名列省优;乳泉酒厂可年产酒精5000吨,优质高粱酒900多吨,乳泉酒、乳液酒、禹王陈酿(38°)、荆山白酒等,自1982年以来,连获省优称号,其中禹王陈酿被定为国家宴会用酒之一;酱品厂生产的脱水菜、腐竹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怀远商业发展历史较久。清末民初,涡、淮河即为豫、皖、苏商品流通的主要运输线,沿涡码头日进出商船千艘。县城拥有盐粮、丝织、百货、杂货、酱品、香烟、服务等业324家。抗日战争时期,县城沦陷,日伪在县城开设七大洋行,垄断市场。但涡北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沿涡集镇龙亢、河溜商业一度繁荣,商行多至200余家,日交易额30万元(法币),川、陕、鄂、豫等省客商纷至沓来,时有“小上海”之称。至解放前夕,苛捐杂税、滥征强夺,商店多倒闭。建国后,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扩大国营商业的比重,商业得以发展。但自1958年后,由于商业体制多变,发展不快。1978年后,广开各类商品流通渠道,市场日益繁荣。1985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有证经营单位7437个,从业16350人,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0190万元人民币,农副产品收购额19271万元。其中,1982年山羊板皮收购16.1万张,被列为全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之一。随工农商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邮电事业和建筑业等都有了较大的进步。1985年,县境有国家级公路1条,省、县级公路13条,通车里程285.2公里,永久性桥梁26座,总长1715.36米;涵洞210道,总长1992.84米;有各类客货汽车826辆,年货运量76万吨,周转量444万吨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83公里,有机动、非机动船只164艘,年货运量25.2万吨,周转量6993万吨公里;有邮路65条,总长2454公里,电报、电话电路44条,长途电话电路19条,市话交换机容量700门,装机445部。
怀远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较早,设备较全,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在皖北一带很有名气。清末民初,美国教会在怀远建有民望医院、民康医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县城建有大和医院,日伪县政府建有慈善医院,民国县政府建有卫生院,但卫生防疫保健事业落后。民国21年(1932年),全县瘟疫流行,农村人口死亡惨重。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卫生防疫事业,普设卫生机构,改善医疗、防疫设施,开展妇幼保健和全民爱国卫生运动。通过预防接种,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得以控制,天花、黑热病、性病根绝。1985年,全县有各级医疗机构98个,病床1646张,卫生技术人员1671人,较1949年分别增长9.8倍、47倍、6.2倍。
明嘉靖年间,怀远即建有真儒书院、文昌书院、西山书院,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再建洪山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教会首办含美学堂、启慧女子学堂。民国14年(1925年),全县有小学68所,私塾200余所。建国前夕,全县有中等学校5所,小学81所,教师493名,在校学生11906人。建国后,教育事业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发展很快。1985年底,全县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74所,农业、职业中学6所,小学559所,幼儿园22所,在校学生198123人,教职员工8138人,其中专职教师6537人,校舍总面积35万平方米。
怀远文化历史悠久,人才荟萃,诗风兴盛。明代杨时秀、梅和羹、方灿、杨嘉猷,清代杨尚浑、唐亮、许所望、许星、汤璐、汤珏、林之望、林介弼、陈獬等,著述颇丰,名播淮上。汉代经学大师桓荣、桓郁父子,三国曹魏谋士蒋济,东晋名将桓温,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花荣,户部尚书年富,兵部左侍郎杨应聘,清代陕、甘总督林之望,以及捻军蓝旗首领张隆,黄花岗72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等,皆为怀远人士。
全县民间歌舞花鼓灯渊远流长,遍及城乡,名扬中外,被誉为“东方芭蕾”,享有“花鼓灯之乡”之美称。建国后,文化事业随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发展很快。1985年,有文化馆、站、室164个,电影放映单位104个,影剧院30座,年放映电影21964场,观众达2500万人次。戏剧创作中有13个剧(节)目获华东、省、地、市演出奖,200余篇文艺作品获国家与省级优秀奖,20人被中国作协、中国舞协、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全县广播专线2829杆公里,有25瓦喇叭2517只,通播率80%;有电视差转台1座,进入家庭的电视机7800多台,农村平均百户6台,城、镇户均1台。有各类科技人员3386名,获科研成果奖27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3项,市级11项。怀远名胜众多。县城位于涡、淮二水交汇和荆、涂二山对峙处,水绕山环,林泉清幽。禹王庙、禹会村、启母石、启王庙、鲧王庙、防风冢、台桑、白乳泉、卞和洞等历史遗迹和风景胜地,曾吸引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怀古。自秦汉以来,历代名家如曹丕、王粲、柳宗元、欧阳修、黄庭坚、苏轼、梅尧臣、宋濂、邓石如等均留下了题吟之作,为怀远山川风貌平添了不少光辉。现怀远已辟为旅游区,每年都有一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怀远,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灿烂,如能尽快转变单一发展农业的局面,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同时,加快工业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县经济将更加繁荣,人民生活将更加富有。
(注:本文引自《怀远县志》概述,略有修改)
固镇县
固镇县,夏商时期为淮夷之地,自汉初起,先后设置谷阳县、氵交国、氵交县、谷阳郡、高昌县、连城县、广平县、仁州、临淮郡、己吾县、临淮县、虹县、蕲县等。自金承安四年(1199年)起,黄河每每夺淮,固镇地域水旱灾害日趋频繁而严重。建国后,为彻底改变这一地域贫穷落后面貌,经国务院1964年10月31日第一百四十八次全体会议研究决定,析宿县、灵璧县、五河县、怀远县之边缘交界部分,设置固镇县。1965年7月1日,固镇县正式建立。
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北纬33°10′~33°30′和东经117°02′~117°36′之间。南濒北淝河与蚌埠市郊为邻,北抵沱河与灵璧县相望,东与五河县接壤,西南与怀远县毗连,西北与宿县搭界。东西宽47公里,南北长51公里,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全县辖1个镇、8个区、50个乡、438个行政村。总人口478866人,非农业人口34948人;县境人口主要是汉族,另有回族等11个少数民族。
固镇县是淮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洼平坦,没有山。全县土地可分湖地、岗坡地、湾地等3种类型。耕地面积121万亩,占总面积的55.2%;林地16万亩,占7.2%;水面10.5万亩,占4.8%。自北向南有4条河流,沱河、浍河、氵解河属氵宗潼河水系,北淝河属淮河水系,过境总长156.5公里,水源较为丰富。地下水质好,储量大,埋藏浅,易开发,适宜井灌。
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东部季风性气候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兼有南、北方过渡类型的气候特点。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水稻、花生、油菜、芝麻、烟草为主。林木以杨、槐、椿、楝、泡桐为主。家畜以牛、猪为主。家禽以鸡、鸭为主。水产以鳜鱼、鲫鱼、鲤鱼、螃蟹、珍珠为主。
固镇县建立2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初建县时,1965年底工农业总产值仅3873万元,至1981年底,平均每年需由国家回销粮食392.94万公斤,补贴财政金额162.5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农村工作政策,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大胆进行改革,调动了城乡人民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迅猛发展。1982年甩掉了“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穷帽子,一跃跨进了全国47个农业翻番县的先进行列。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3105万元,是1978年的3.4倍,是建县时的7.7倍。
固镇系农业县,但由于建县的第二年即逢“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再加上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121万亩耕地竟养活不起40万农业人口。1978年,全县人均分配不足40元的穷队占三分之一,没有现金分配的穷队占四分之一。1979年起,逐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结构,扶持乡镇企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终于改变了农作物那种“淹不死渍死,渍不死荒死”的状况。1985年底,农业总产值达23117万元,粮食总产量37341.6万公斤,平均亩产248公斤,均分别比1978年增长2倍多,比建县时增长5倍多;农民人均产粮784公斤,是1978年的2.8倍,是建县时的4.1倍。全县油料总产量3341.6万公斤,是1978年的9.4倍,是建县时的72.3倍。
固镇县有桑、枣、榆、柳、中槐、苦楝、臭椿、泡桐等乡土树种230余种,又先后引进刺槐、加拿大杨、意大利杨、德国杨等良种50余种。县任桥苗圃为全省唯一的杨树良种繁育基地,为全省大型重点苗圃之一。1985年,全县培育树苗3096亩,其中杨树占80%以上;树木总数1520万棵,蓄积总量3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为7.2%,基本达到了“林网化”的要求。县工业生产是白手起家。建县之初仅有20家设备简陋的小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家),工业总产值278万元。到1985年底,工业企业已达18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0家),工业总产值达9990万元,是1978年2244万元的4.45倍,是建县时的36倍。全县已形成机械、化学、建材、食品、纺织缝纫皮革、印刷造纸及文教用品、木材木器加工等工业门类,能生产100余种产品,其中葡萄酒年产4229吨,畅销20余个省、市、自治区;榨油机远销秘鲁共和国,为工业品出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县交通运输条件较好。京沪铁路(复线)傍县城纵穿县境59公里,县内公路总长189公里,并辅以浍河航运。1985年,全县公路、水路货运总量115.29万吨,货运周转量6891.4万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2倍和7.7倍,是建县时的5.8倍和21.6倍;客运总量528.6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516万人公里,比1980年增长70.4%。全县电话杆路总长321公里,安装电话机756部(其中县城384部),比1980年增长26.8%;邮路总长184公里,农村投递线路1897公里,邮电业务总额59.43万元。
1985年,县内商品纯购进总额13723万元,商品纯销售总额12786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4倍、4.8倍,是建县时的15.9倍、9.6倍。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798万元,是1979年的28.5倍。高档消费品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量大幅度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批农民逐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进一步开拓了市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建县以来,县级财政收入累计为16078.77万元,其中,1985年为1590.93万元,是1978年的2.2倍,是建县时的7.2倍;财政支出累计为16428.59万元,其中,1985年为1955.54万元,是1978年的1.7倍,是建县时的5.6倍。
建县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39万元,其中,1985年1522万元;新增固定资产4768万元,其中,1985年846万元。县城新(扩)建和整修道路10条,总长15.6公里,安装路灯113盏,砌路边石10公里,埋设下水道9公里,修过路涵11处,兴建自来水厂并铺设水管9.2公里,栽绿化树1.5万棵。同时,有步骤地对农村49个集镇进行了初步规划和整顿,城乡面貌有了改观。
198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总数15708人,全民职工年工资总额1218.8万元,城镇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282万元。农业劳动力199280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8176万元,纯收入18016万元。农业人均收入410元,是1978年的4.4倍,是1971年的5倍;农村储蓄存款1571万元。建县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艰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住宅条件也大为改观,职工家庭住房正由砖平房向楼房发展,农村家庭也正由草房变为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约6平方米。
“六五”期间,全县对教育投资累计1935.8万元,是“五五”期间的2倍。各类学校校舍面积19.97万平方米,其中小学12.85万平方米,基本上做到有教室、无危房,80%的学生用上了木制课桌,60%的乡、镇普及了初等教育。1985年,全县有学校392所,在校学生105783人;其中,中等师范1所,学生228人;农业职业中学1所,学生334人;普通中学47所,学生22097人;小学332所,学生80319人;幼儿园11所,入园幼儿2805人。全县共有教师4187人,其中公办教师2053人(含大专毕业生372人),占49.5%;另有代课教师479人。
全县有科技人员646人,其中,工程师级47人,助理工程师级328人。“六五”期间,积极组织科技交流,建立健全农技、防疫、良种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在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地膜和银膜覆盖技术、煤油灯孵鸡技术、牲畜冷配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小麦和水稻的高产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县还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体系的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项目的先进水平。另外,GRC喷射工艺研究通过了部级鉴定,GZ-I型太阳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一等奖,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固镇是全省第一个普及农村广播网的先进县。现有广播站59个(含乡放大站49个),安装专线3300杆公里,拥有扩大机187台,广播覆盖面积1305平方公里,覆盖率达92%。县电视台覆盖面半径25公里。
1985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84个(其中医院14个),卫生技术人员784人(其中医师105人);个体开业卫生人员406人。全县病床529张,是建县时的5.3倍。全县有体育场地149处,设业余体校1所;以篮球、乒乓球、射击、田径为主的体育活动遍及城乡。固镇二中被蚌埠市体委确定为射击传统学校,城关三小小男篮曾荣获全省“萌芽杯”赛三连冠称号。
固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固镇东垓下决战,演出了霸王别姬的悲剧。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许慎在此任氵交长;建安年间,相传曹操为争夺江淮在曹老集安营扎寨。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淮西招讨使李显忠在陡沟大败金兵。清末,捻军在此奋战多年。民国14年(1925年),直系军阀孙传芳纠集五省联军与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固镇激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盘据固镇7年多。淮海战役期间,固镇是人民解放军阻击国民党南线援军的战略要地。淮海战役胜利后,又是解放军南下渡江的要道。
1985年7月,省内外文物专家、学者在固镇召开垓下座谈会,濠城集被确认为垓下遗址,并于翌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本文引自《固镇县志》概述,略有修改)
五河县
五河县地处淮河中游,东邻洪泽,西达固蚌,南通凤嘉,北接泗灵。境内“淮水绕东南,沱浍注西北,惟氵崇合于潼,汤汤淮以北”。淮河南丘陵起伏,淮河北一望平畴。明洪武年间境域始定,清代为蕞尔小邑,民国年间面积793平方公里,为安徽五等小县。1965年后,面积稳定为1580平方公里,居全省中等。其中,冲积平原1255.3平方公里,占79.4%;山地丘陵140平方公里,占8.9%;河湖水面184.7平方公里,占11.7%。
明代设置1城4乡,清代编16图57堡,民国为19乡镇181个保,现划为8区1镇46乡419个行政村。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全县仅7.78万人,1985年达54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42人。其中,农业户50万人,占92.7%,非农业户3.9万人,占7.3%;少数民族7554人,占1.3%;城关常住人口2.45万人,占4.5%。五河位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7°C,无霜期为212天,年降水量905毫米,日照2306.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米123.9千卡。县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较适宜农作物生长。但亦常有灾害气候发生,尤以雨涝干旱灾害为重。
五河历史悠久。台子山、高台子古文化遗址证明,远在4000年前,先民就于此生养繁衍。宋始建县,城五河口。元属临淮府,明属凤阳府,清属泗州。民国初期属淮泗道,废道后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建国后属宿县专区,现属蚌埠市。五河界淮泗间,居南北要冲,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宋代,这里是宋与金元激争地区。元末,郭兴、郭英、耿再成、费聚最早追随朱元璋,攻城略地,功业殊伟,分别被封为陕国公、营国公、泗国公、平凉侯。清咸丰八年(1858年),农民起义捻军首领张乐行,纵横中原,金戈铁马,曾率部攻克县城,并在县境内活动七八年之久。千百年来,五河古战场遗址曾吸引一些文人雅士、过客停骖,感旧兴怀,留下许多诗篇,为山川增胜。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烽火燃遍全县。民国16年(1927年),王亚箴即在界沟成立中共党支部,率先组织农会运动,点起革命的火炬。尔后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吴芝圃等人组织3万淮北健儿驰骋淮北大地,与日伪军、国民党军队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两次解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800名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2万人民奋勇支援前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河亦为淮泗钟灵毓秀之区。除明代的郭兴、郭英、耿再成、费聚以武功起家彪炳史册外,还有进士李岳、沈应乾勋业表见,重望一乡。清代,进士丁象鼎官有惠政,钱世熹理学重乡党,选家奉为圭臬。郜坦所著《春秋集古传注》,被收入《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一百第八卷,名噪一时。民国时期,留英博士杨德翘精研经济,著有《经济学史》,蜚声遐迩。建国后,研究员钟家庆专攻多复变函数论和微分几何,取得杰出成就,首获“陈省身数学奖”,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赞扬。
五河资源丰富。1985年,土地面积237万亩,耕地面积116.3万亩,垦植率49.1%,人均占有耕地2.2亩。土壤适合于多种作物生长,盛产小麦、水稻、棉花、大豆、芝麻、花生、油菜等作物。总水面27.7万亩,正常水面22.3万亩。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3.74亿立方米,过境水年平均流量281.9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55.39亿立方米,具有水利灌溉、水产养殖、航运等综合功能。县境现有鱼类60多种,其中天井湖银鱼特产属名贵鱼类,宋代曾是贡品;沱湖螃蟹个大味美,饮誉国内外。全县丘陵山区蕴藏10多种矿产资源。朱顶、小溪等乡矿点埋藏浅,矿源较集中,易于开采。其中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金矿储量2吨,铁矿储量45.5万吨,钾长石储量28吨,重晶石储量10万吨,蛇纹岩储量1亿吨,大理石储量144万吨,石灰石储量293万吨。
建国前,五邑襟淮带湖,河湖纵横,地势低洼,俗称“洪水走廊”,十常九淹,原为安徽贫困县之一。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3249万元,工业几乎是空白。建国后,工农业生产在曲折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换农业体制,发展商品经济,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有了新的突破。工业改革给工业发展增加了活力,新建和扩建一些骨干企业,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六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为20.9%。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96亿元,社会总产值5.69亿元,国民生产总值3.25亿元。建国后,全县人民大搞水利建设,农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强。1985年,全县有大小堤防188.5公里,排水沟1296公里,机井1749眼,水库35座,库容1583万立方米;电力排灌站150座,装机2.6万千瓦;机械排灌站38座,装机4159马力。全县100万亩低产易涝农田,有70万亩初步得到治理。全县农业机械动力19.15万马力,中小型拖拉机1.16万台。是年,粮食总产量达38万吨,人均产量707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4.1倍、2.8倍。全县种植业产值2.06亿元,林业产值244万元,牧业产值3634万元,副业产值1014万元,渔业产值354万元。农业总产值2.58亿元,比1949年增长16倍。
建国后,工业生产开始起步。到1985年,全县工厂315个,工业总产值达1.37亿元,比1952年增长1056倍。年实现利润698万元,上缴利税5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242元/人。年生产水泥3.11万吨,植物油2120吨,饮料酒1.1万吨,机制纸板3913吨,钙塑箱1206吨。五河机械厂生产的26型面粉机组,获安徽省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优质产品奖。全县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行业,也具有一定的基础。130面粉机组、钙塑箱、丝绸被面等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1978年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5年发展到1.7万个,从业人员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4%。乡镇企业总产值9888万元。其中,小溪乡建材总厂有分厂7个,生产水泥预制件、黄金等产品,年产值426万元。
五河商业凭借水路交通颇称发达。清末民初,已是“帆樯云集,舸舰星罗,商旅往还,多萃于此”。日军侵华时期,五邑沦陷,商旅急趋减少,惟革命根据地园宅集盐运繁茂。建国后商业振兴,到1984年,已有百货、五金、食品等八大商业公司,加上供销总社及粮食系统,国营商业机构1397个,人员4846人;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168个,人员628人;农村代销商店205个,人员207人;个体有证商户255个,人员3561人。工业和农副业产品收购总额达1.05亿元,比1978年增长1.7倍。螃蟹出口45吨,占全省出口任务的30%。1985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3845个,比1980年增长3.1倍。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集市贸易成交额2899万元,比上年增长45%。
建国前,县财政空虚,民生凋敝。建国后,财政收入状况逐年好转。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更大。1952年,财政收入8万元,至1985年上升到1423万元,增长176.87倍;同期财政支出也增长50.2倍。
建国前,县陆路交通闭塞。“淮水东南地,无风渡亦难”。民国8年(1919年),县有小轮首次在淮河通航,不久即停。1951年始有客轮正式通航。1977年,国家投资于五河口兴建了淮河公路桥,以及浍河、沱河公路桥,南通宁沪,北连徐海,结束了历史上南北交通不便的落后状况。1984年,全县公路已建成4条主干线和9条支线,对外可直达合肥、南京、蚌埠、宿县、固镇、睢宁等地;县内可达各区和大部分乡。全县拥有汽车343辆,其它机动车1.05万辆。内河航道135公里,拥有各种船只300艘,1.19万吨位,3464马力。船队可达上海、南京、蚌埠、淮南等地。1985年,全县通车里程228公里,客运量16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506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51.7万吨,货物周转量7277万吨公里。全县农民拥有运输汽车169辆,其它机动车2221辆。
清末,五河已设邮政机关,但邮路甚少。民国年间邮路4条,建国后逐年扩展。1984年,全县有邮电局(所)28处,其它服务网点48处,拥有交换机26部,载波电话终端机18部,并有载波电话机、电传打字机、机械式电传机、短波发信机多部。电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分别为96公里和1842公里。1985年,邮电业务总量62.5万元。
清末和民国时期,五河基建投资甚微。建国后,累计投资总额6580.4万元,建成机械厂、化肥厂、造纸厂、啤酒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以及中小学校、电影院、图书馆、电视台等。1985年,年产5000吨配合饲料厂投产。所承接的国家科委“星火”计划人工咸水繁殖蟹苗、成蟹暂养一条龙科研项目,投资63万元,13个繁殖池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建国前,五河县城建筑面积仅0.62平方公里。旧志称“元明置县令,荒城大如斗”,俗云“衙门打板子,城外都听见”。建国后,县城得以不断扩建。1985年,城区建筑面积已达2.7平方公里,比建国前建筑面积扩大4.5倍。
建国前,县文化教育设施落后,科技更为空白。建国后逐渐发展,已具规模。1985年,全县有师范学校1所,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46所,小学399所,教职员工5225人,在校学生10.19万人,比1951年学生增加4倍。成人教育事业也有发展,电大教学班2个,一些工矿企业办起了职工夜校。全县共有科技人员870人。其中,工程科技人员200人,农业科技人员170人,卫生科技人员250人,共取得科研成果137项。1965年始建县广播站,至1974年,县电视台正式开播。1984年,全县有文化馆(站)35个,区、乡广播站52个。彩色电视差转台建成,覆盖率达80%左右。电影院、影剧院26个,放映队132个。县及辖区有泗州剧团5个。图书馆1座,藏书3.3万册。1985年,卫生医疗单位288个,421个村已建立医疗室364个,有病床772张,医务人员1075人。与1950年相比,病床增加47倍,医务人员增加66倍。全县人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4.8岁增加到69岁。是年,已有专业或兼职体育队伍216人,培养输送体育人材198名。安微“青年文化杯”乒乓球赛在五河县举行,县参赛代表队分获男女团体冠军。
建国36年来,全县人民已结束了“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已开始向“小康型”生活过渡。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上升到827.8元,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上升到770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188万元,人均存款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386元。
五河是镶嵌在淮河中游的一颗明珠。经过建国后36年来的建设,这颗水乡明珠已初放异彩。同时也面临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的困难。但在全县54万勤劳、勇敢和智慧人民的努力下,定将使这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注:本文引自《五河县志》总述,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