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谣 传说
(一)民谣选录
《小蚌埠》
鸡叫狗咬听三县。
(注:指小蚌埠地处怀、凤、灵交界)
《老大街》
爆竹一声响全城(街)
左右邻居都陌生。
(注:指蚌埠清末时的情景)
《将军府》
穿马褂的开洋荤,将军府里挂电灯。
(注:指民国4年(1915年)后倪嗣冲的“将军府”)
《二马路》
商店的布招牌,
铁路口的横木匾,
人力车的响铃声。
《打张勋》
吴家泰,反满清,
堵住铁路打张勋。
“小白龙”,齐声响,
张勋败,向北逃。
辫子满天摇,
百姓哈哈笑。
(注: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淮河北岸小蚌埠流传)
《淮河航道》
三弯九嘴十八岗,七个半暗礁到正阳;
小“仁昌”,慢慢淌,三天三夜到正阳。
(注:指蚌埠至正阳关初通轮船时的情形,“仁昌”系船名)
《清道夫》
口中无粮住无房,
任人欺凌下贱行。
赤身裸体入黄土,
宁死不嫁清道郎。
(注:指解放前蚌埠清道夫的情形)
《码头搬运工》
天上小雨蒙蒙下,柴米油盐又涨价;
小孩哭着要馍吃,夫妻吵嘴又打架。
(注:指解放前蚌埠搬运苦工失业后的生活)
《浴池徒工》
稀饭一吹几道沟,
刮风起浪头。
面条象鼻涕,
饭菜多发馊。
吃的是冷粥剩饭,
睡的是硬板“牙床”。
(注:指蚌埠解放前浴池徒工生活;“牙床”指浴室地板)
《导淮》
导淮好心肠。
区长盖楼房,
乡长盖瓦房。
保长砌砖墙,
百姓泪汪汪。
(注:反映旧时当局导淮的情形)
《莲花落》
来的好,来的巧。
东家开门我来到,
前门进珍珠。
后门进元宝,
给我两个馍馍少不了。
(注:旧时蚌埠讨饭者所唱)
(二)传说选录
河蚌姑娘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淮河边上住着一户姓吴的渔人,吴老爹和他的儿子。吴老爹的老伴早就死了,儿子二十来岁啦,连个名字也没有,人们都管他叫吴孩。
一天,他们正在河边打鱼,忽然听见芦苇丛中“嘎—嘎—”的叫了几声,吴孩跑过去一看,哎呀!一个大鸬鹚正啄着一只美丽的河蚌。眼看那河蚌就要被啄死了,吴孩弯腰拾起一块砂礓石,“嗖”地砸去,不偏不斜正砸到鸬鹚的嘴上,它“嘎—”的一声怪叫,就飞跑了。吴孩拾起河蚌一看,多美丽啊!他从来也没有见过有这样好看的河蚌花纹;可是她已被啄得遍体伤痕了。他心中又疼爱又怜悯,双手托着河蚌,慢慢地投到河里去。
父子俩打渔打到晌午,肚子很饿了,就回家烧饭吃。吴孩走在前头,到家一推门,“啊呀”,把他惊呆了。“这是谁给俺做的饭呀?还冒热气呢!”。他一下把锅盖掀开,嗬!饭菜热乎乎地蒸在那里。爷俩饱餐了一顿,下午又打鱼去了。到了晚上一看,不但饭给做好了,连脏衣服也给洗得干干净净叠在那里呢。从此以后,他们每天打鱼回来,家中都是如此。
吴老爹想:这是谁家大娘心眼好,天天来帮忙,实在过意不去。日子长了,他们就留了心。一天,爷儿俩出去打鱼,刚到河边,老爹就吩咐吴孩快走小路回家。吴孩到家院藏在一堵墙头下面偷看,等了约莫一袋烟的功夫,只见从河里飘飘荡荡地飞来一朵白云,云头上站着一个美貌的女子。那女子飘到他家屋上头,便从云头上下来,进家刷锅洗碗、做饭、洗衣服,什么活都干。等快到晌午时候,她又登上云头,向淮河上空飘去,不多时便不见了。
吴孩把这件事对爹讲了,爹说:“啊呀!这怕是龙王爷给咱们的恩典吧?”他俩买了一股香,拣了个吉日,到龙王庙去烧香敬神。烧罢香,叩罢头,吴孩突然发现龙母后面,站着一位泥塑的女子,笑咪咪地在那里看着他,正是他那天在自己家中看到的那个女子。吴孩越看越爱,简直都发呆了。直到他爹喊他,他才心事重重地回家。
吴孩到了家,饭吃得不香,觉睡得不稳,老是想念那位女子。一天夜里,见他爹已经睡着了,他便披上衣服走下床来,蹑手蹑脚地到龙王庙,把那位泥塑的女子背了回来。
他走着走着,只觉得背上忽然软和和、热乎乎的。哎呀,怎么听到有人喘气啦!回到家里,一松手,那女子便自己跳下来了,她活了!接着,这女子告诉吴孩,她是一个河蚌姑娘,父亲是龙王驾前一名小吏。因为她长得美丽,老龙王就把她选到后宫当嫔妃,她宁死不从,又被赶出水晶宫,罚她在河滩上受罪。那天她正张开夹壳晒太阳的时候,突然被一头凶猛的鸬鹚叼住,相互搏斗了好一会。眼看河蚌抵挡不住的时候,吴孩救了她的命。所以她每天来做饭、洗衣,报答吴孩的恩情。
吴孩也把怎样爱慕她的心情说了,经爹的同意,小两口拜堂成了亲,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年以后,他们又生了一个胖小子,生活越加有趣了。
有一年,淮河涨了大水,鱼不好打,官家的渔税又重,许多渔民都被弄得家破人亡。吴老爹也有三四天没打着鱼了,天天空着网回家,父子俩愁得叹气。河蚌姑娘问明了情由,第二天就和他们一块下河打鱼。她拿出一颗美丽的珍珠放在河边,凡是珍珠照耀的地方,渔船一网撒去,总能打着许多鱼。她用珍珠照着,他爷俩就用网撒,到了天黑,鱼呀,打得都堆满了仓。于是,左邻右舍的渔民兄弟都跟着他们撒网,大家的生活又逐渐好了起来。人们都说:“多亏吴家媳妇做了好事,不然早就饿死了”。
这一天,他们正在打鱼的时候,老龙王知道了,便亲率虾兵蟹将,来向河蚌姑娘问罪。河蚌姑娘也不示弱,一头钻到水里,搬来了许多河蚌兵将与龙王奋战。经过三天三夜的大战,河蚌死了成千上万,河蚌姑娘也受了重伤。人们见事不好,就一起下河把河蚌姑娘抢上岸来。这时龙王指使着众水兵,把河水卷了一丈多高的浪头,滚滚地向岸上冲来,无数的田园房屋,顷刻间被洪水吞没了。龙王还不消恨,口口声声要渔民们放出河蚌姑娘,不然就把全部庄稼冲毁。河蚌姑娘不忍人们遭此横祸,便对吴孩说:“我死之后,你把我的尸首埋在河边,珍珠取下来放在坟头上,你们顺着光照的地方去打鱼,就永远也打不完。”说罢,就挣身奔向前去,与万恶的老龙搏斗,直到精疲力尽,被龙王一剑砍死。
河蚌姑娘死了,渔民们哭了三天三夜。大家依照她生前说的话,把她埋在淮河的南岸,一颗美丽的珍珠放在她的坟头上。渔民们顺着珍珠的光去打鱼,果然打得许多。他们多么珍惜这颗珍珠啊!每次打鱼回来,都到河蚌姑娘的坟头上添土,日久天长,她的坟越来越大,竟成了一座小山,后人给这个山起了个名字,叫蚌山,就是如今躺在蚌埠市中央的小南山。
在蚌埠市附近的河边上,如今还能找到大量的蚌壳,传说就是那次龙王爷领着虾兵蟹将杀河蚌姑娘时残留下的。后来这里兴建了一座城市,取名叫做“蚌埠”。双龙山
蚌埠市郊有座双龙山,山东西两坡各有一块长长的怪石,自山脚一直攀附至山顶,宛如两条石龙。传说从前这山不叫双龙山,山上也没有这两条“石龙”,它的原名叫“草山”。后来山上为什么出现了两条“石龙”?草山为何改为双龙山呢?这里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很久以前,在山脚下住着一家姓李的老农民,老夫妻俩都有五十来岁,膝下没有儿女,他们多么盼望添个孩子。后来李奶奶竟然怀孕了,而且一胎生下两个儿子!这可把老两口乐坏了。俩孩子长得是一模一样,除了他们的爹娘以外,几乎谁也认不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人们就含糊地称他们为李家兄弟。
兄弟俩渐渐地长大了,他们既在山脚下种地,又到山上砍柴。在庄稼行里,他们样样都行。不久老大娶了媳妇,一年后生了个胖儿子,一家老小更是欢喜不尽。
几年来,在这里发生了一桩怪事,就是每当晴天晴久了,在人们都担心要闹旱灾的时候,淮河上空便会浮起两朵白云,下它一阵不大不小的细雨,很快的,天又晴起来了。这样不仅给正在做田的农民增添几分凉意,而且庄稼得到了调顺的雨水后,长得格外茂盛。因此这一带地方,接连几年都是禾苗旺盛,五谷丰登。
可是有一天中午,晴空万里,却忽然刮了几阵狂风,刹时间黑云滚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不多时,“嗵!”的一声,从云缝中掉下两个人来,刹时间雨止,大家连忙围上去一看,原来是李家兄弟俩,已经摔得不省人事了。人们忙把他俩抬到家中,大媳妇一见孩子他爸,哭得死去活来,老两口更是悲痛万分。老妈妈奔到两个儿子身边,用自己的脸贴贴儿子的脸,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啊!他们的胸口还热乎乎地乱跳呢!她知道儿子并没有死,就叫媳妇快去烧两碗姜汤来。婆媳二人忙把姜汤灌到他俩口腹之中,只听得他俩肚子咕咕一响,不一会兄弟俩都醒过来了。他俩一睁眼,就是哇的一声,吐出两口鲜血。乡邻们看到了这个情景,心中也都非常难过,络绎不绝地围上前来询问安慰,兄弟俩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众人说了一遍。
原来他俩都是东海龙王的儿子,因为有一天他们多行了三分雨,救活了老百姓一片庄稼,就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玉帝就罚他们到人间受苦。正因为他兄弟俩是两条小龙,所以经常要到淮河里去洗澡。当他们看到两岸庄稼旱得快干死了,心中很是不忍,所以就在每次洗澡时候,总要泛起两朵白云,下它一阵小雨,这样就使老百姓的庄稼得以五谷丰登。不幸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派了天兵天将,趁他们又在洗澡的时候,把他们抓上天去痛打了一顿,又罚他们七七四十九天不准到淮河洗澡,想让老百姓的庄稼都旱死,如若不然,定斩不饶。
人们听了他们这一番倾诉,个个惊奇得心酸泪下,气愤填膺。有人劝他们好好在家休养,养好了身体再说。可是他们兄弟二人心中早有打算,下定了决心,拼出命来也不能让众百姓的庄稼缺水。
过了些日子,天又旱了。一天中午,淮河上空又飘出两朵白云,白云越张越大,遮住火热的太阳,刹时间洒了一阵细雨,凉嗖嗖的,在地里干活的乡邻们感到很舒服。大家知道这又是李家兄弟在为人们做好事,于是大家对他俩就愈加敬重。
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了,玉皇大帝以为老百姓的庄稼早都旱死了呢,待他掐指一算,哎呀!老百姓的庄稼不仅没有旱死,而且金黄黄的粮食都收割进仓了。这一下玉皇大帝可恼火透了,亲自率领着天兵天将来抓李家兄弟。李家兄弟在天上与他们打了一阵,败将下来,在家中又无藏身之所,只得钻到草山上的草木丛中躲藏。玉皇大帝的天兵天将到李家没抓着人,就喷放天火烧李家的房子。房子接着草堆,草堆连着草山上的树木,熊熊的烈火,烧得他们兄弟无处躲,无处藏,终于现出了原身。老爹老妈和媳妇也都悲惨地葬身在火海。见此情景,虽经乡邻们一齐上前,奋力把这毒火扑灭,只见两条白龙的尸体,一东一西,头对头搂抱着草山,至死都是亲密不可分的样子。此时只见山脚下也出现了一条小龙正在那里哇哇地啼叫,人们猜想这必定是李家的孩子。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上前给他身上泼水,接着大雨之后,这条小龙就借着雨水游到淮河里去了。在他游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条小河,这条河就是如今蚌埠东郊的龙子河。日久天长,那兄弟俩的龙身逐渐变成了两条石龙,至今还盘卧在山的两边。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兄弟不畏权势、为民兴利的功劳,就把“草山”改名为“双龙山”,并且在山前面盖起一座龙王庙。
黑虎与雪娥
蚌埠西边有一座黑虎山,山如一只黑虎,虎头朝南,望着天河。这黑虎山和天河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河两岸有两个小村庄。河东是孔村,河西是刘村。两村虽隔河相望,但曾因旱天争水,涝季排洪,相互械斗了几代人,结下了世仇,以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村住着一位少女孔雪娥,美丽、善良,还织得一手精美的五彩锦缎,靠打桑养蚕织锦度日,赡养着双目失明的老娘。她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花鼓歌来,声音水凌凌的,好听极了。刘村住着一位英俊勇敢的猎手刘黑虎,有一身武艺,夏天进山打狼,冬天凿冰逮鱼。他会跳花鼓灯,是远近有名的“鼓架子”,逢年过节,就和村里的伙伴玩灯。他翻的跟头又高又飘,旋子满场飞,舞姿潇洒。
一年春天,正是春蚕出了的时候,雪娥挎起竹篮到树林里去采桑。这时,桑树林里悄悄走来一只饿狼,猛地向她扑来。利爪抓到她的肩上,撕开两道殷红的血口。雪娥慌乱中逃命,不料被一根树桩绊倒在地。就在饿狼跃起再次扑向雪娥的一刹那,刘黑虎打猎到此,一枪把野狼的脑袋打开花。黑虎把雪娥抱到天河边的小船上,用盐水为她洗净伤口,又把自身上的白布衫撕下一块,包住雪娥的肩头。雪娥醒来后,涕泪涟涟地感谢救命之恩。双方通了姓名后,越发亲近,起了爱慕之心。“雪娥妹,你若不嫌弃,就嫁给我这穷汉子吧!”黑虎充满深情地说。雪娥羞得低下头,依偎在黑虎的怀里,幸福地说:“我愿意伴你白头到老。”黑虎说:“今后,你织锦,我打猎,夫妻恩爱度岁月。”二人你恩我爱,在小船上订了终身。片刻之后,雪娥忽然想起一事,心头一沉,脸上收敛了笑容。黑虎忙问:“你是怎么啦?伤口又痛了?”雪娥说“黑虎哥,你我的婚事,必须有孔家的族长二叔公点头,才能成呢。我怕……”“那好办,明天我就去找媒婆,你二叔公一定会同意。”黑虎拥抱着雪娥,两人沉浸在幸福之中,任小舟随风飘流。
孔姓是天河一带有名的大户。族长二叔公是个有九顷地的财主。这天,媒婆进了孔家门,就给二叔公道了一个万福:“二叔公,老婆子给你道喜了。”“喜从何来?”二叔公坐在太师椅上,眯着眼问。“唉呀,有一个百里闻名的好后生,看上你们家的雪娥了。您说这不是喜事吗?”“噢?是哪家少爷,姓甚名谁?”“就是那勤劳能干的刘黑虎……”“刘……?”二叔公一听是刘姓,把头摇得象个拨浪鼓:“不,姓孔的绝不跟姓刘的联姻。”“二叔公,俗话说得好,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反成仇。雪娥姑娘要不是人家黑虎,早就被狼吃掉了,这是他们俩前世有缘份!今年满十八,正是成亲的好日子。”“不。”二叔公一想起与姓刘的村子有世仇,气就不打一处来,坚决不允和仇人结亲。“唉呀,我的二叔公,你老人家就高抬贵手,成全他们吧。再说雪娥姑娘已经与刘黑虎……”二叔公一听雪娥与姓刘的私订了终身,气得山羊胡子直颤:“好你个小贱人,你竟敢败坏我圣人门风,与仇家私通,这还得了!来人哪,快把雪娥小贱人带到祠堂去,我要把全族的人召来,请老少爷们公断。”众家丁奉命而去。
孔雪娥被绑在祠堂里,只见她头发散乱,面色枯黄,身上道道鞭痕。她那瞎眼的老娘不顾孔府家丁的阻拦,哭喊着扑向女儿,遭到众家丁拳打脚踢,顿时被活活打死。这时,孔雪娥看母亲死去,便昏厥过去。在二叔公的把持下,孔村一帮人商定,明天午时处死雪娥,以正家风。
媒婆吓得失魂落魄,赶到刘村,对正在收拾洞房的刘黑虎说:“黑虎侄儿,大……大事不好了!快……快去救雪娥。”喜气洋洋的刘黑虎被媒婆的话吓傻了,等问明了情况,顿时火冒三丈道:“这个不明事理的假圣人,如果雪娥有三长两短,我一定跟他拚了。”“大侄儿,光拚也不是事,倒不如一走了事。你两个远走高飞吧。”刘黑虎想媒婆讲的有道理,打算夜里摸进孔家祠堂,救出雪娥。
这天半夜三更,刘黑虎准备停当,摸到祠堂,轻功一跃,纵身上房。祠堂一家丁听到响声开门出来张望,被黑虎跳在肩上,双腿一夹闷死过去。另一家丁发现情况不好,扯开嗓门嚎叫:“快来人哪,有贼。”刘黑虎乘势闯进祠堂,见雪娥被绑在柱子上,急忙解开绑绳,抚摸着雪娥身上道道鞭痕,禁不住泪如雨下:“雪娥妹,是我害了你。”“黑虎哥,我宁死也要跟你在一起。”“雪娥妹,咱们一起逃走吧。”黑虎哥,就是到天涯海角,我也愿跟你去。“刘黑虎背起孔雪娥,翻墙跃壁直奔东北大道。
二叔公听说黑虎救走了孔雪娥,命令众家丁点起火把追赶。在涂山边的山坡上,刘黑虎被孔家家丁团团围住。他放下雪娥,施展功夫把家丁们打得东倒西歪,纷纷败退。不料,雪娥却被老奸巨猾的二叔公死死扭住。“刘黑虎,你再敢动手,我就立即杀死她!”二叔公恨恨地说。刘黑虎见此情景,不得不停住手脚说:“你敢伤害雪娥,我就要你的命。”正说之间,一个家丁从背后射来一支毒箭,箭中刘黑虎后心,黑虎大叫着:“雪娥、雪娥……”便倒了下去。二叔公令家丁搬几块大石头压在刘黑虎身上,就近用砂土掩了刘黑虎的尸体,接着把孔雪娥绳捆索绑带回村里。不料这个烈性女子目睹刘黑虎被杀惨状,痛不欲生,在渡船上纵身投进天河而死。
刘黑虎死后,变成了现在黑虎山上的黑虎石,孔雪娥也化做了冰清玉洁的天河水。微风吹来,碧波拍打着黑虎山脚,好象雪娥抚摸黑虎的臂膀,向他倾诉永世相思的心曲,也诉说两村和好的愿望。再后两村的村民终于从黑虎山和天河水相依相伴中悟出道理,消除了世仇。
天河和禹墟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当时出了一个大禹,舜帝命他率领臣民治水,他东奔西走,日夜不已。后来到了淮河一带,大禹娶妻涂山氏。大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息了洪水之灾。舜帝见大禹一心为民,便把国家交给大禹治理,并建议召集天下诸侯开一个庆功会。
再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三年一开,这一年又是邀请各路神仙聚会的时刻。太白金星禀报说人间新出一个帝王叫大禹,他带领百姓治理了天下的洪水。王母娘娘一听大喜,立即邀请大禹到瑶池聚会。
蟠桃会上,酒过三巡,宴过五味。王母娘娘请大禹介绍治水办法,并详细询问了大禹的家在哪里?妻子是何方人氏?儿女几人?大禹一一做了回答。王母娘娘兴致大增,想看看大禹娶妻的地方,便带领众神仙来到南天门外,请大禹指点家住何方。无奈,南天门外白云翻滚、雾气腾腾,众神仙伸着头,踮着脚尖,左看右看,看不清楚。王母娘娘也急了,伸出玉手一拨,一道电光,划开了万层迷雾。不想这一拨,天上一条白云落在地上,竟成了一条河,这就是位于淮河东岸、涂山南端的一条长30里、宽3里的天河。阳光之下,绿葱葱涂山耸立,碧涛涛天河长流。大禹说那涂山之下,天河岸边就是我的家乡。各路大仙,无不鼓掌叫绝,高声称赞:“好!真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啊!”
王母娘娘心情舒畅,满面笑容的问大禹:“你还有什么愿望提出来,我一定满足你。”大禹低头想了想说:“治水大功告成,我准备按照舜王的意思召开一个庆功大会,需要建一个高台。现在洪水初平,臣不想劳民伤财,请王母娘娘多多帮助。”王母娘娘笑道:“这个容易。”遂叫仙女挎一篮小石子来,伸手抓起一把碎石往河边上一撒,霎时堆成一座高一丈、长宽各三十丈的高台。大禹见状称奇不已,连忙道谢。大禹告别王母娘娘回到人间,便召集天下诸侯开了庆功大会。后来这个高台几经演变,就是现在天河西边一座黄土堆,被称为禹墟。
张公山
相传有一年,八仙赴王母娘娘蟠桃宴会,个个酒足饭饱,醉得东倒西歪。在返回各自洞府的路上,波涛汹涌的东海水挡住了去路,他们趁着酒性,来了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人拿出一件宝贝,坐在上面过海。八件宝贝发出耀目的光芒。这时被龙宫三太子发现了,趁八仙不防,抢走了何仙姑的荷花。八仙一气之下大闹龙宫,东海老龙王敖广请来他的三个兄弟,于是四海龙王战八仙,把八仙打得四处逃走。唯有张果老年纪大脾气倔,忍不下这口气,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背了一口袋山土,骑着心爱的小毛驴,来找逃回钟离县的钟离先生,合计去填平东海,报复龙王。没想到半路碰上齐天大圣孙悟空。孙悟空忘不了当年东海老龙王赠送定海神针金箍棒的情义,偷偷地把金箍棒变成一根锈花针,划破了张果老装山土的口袋,于是漏出许多土,在地面上形成一溜大别山。到了风景宜人的淮河之滨钟离县时,张果老才发现一袋子山土都漏光了,还剩口袋底余下的一点土,不够填海了,于是便放在钟离先生那里,也就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如今蚌埠西南郊的一座山。这座山是张果老背来的,后来,人们就叫它“张公山”。
钟离先生每日在山旁垂钓,看到当时的张公山太高了,人们攀登上山很辛苦。于是他把山从山腰处掘掉一半,所以至今张公山的山顶是平的,两头高些,中间微凹。掘掉的山顶半夜里又蹦跑了,一蹦就蹦到五里之外的淮河边,人们因此就把它叫“蹦山”。又由于山根下的淮河盛产河蚌,后来就喊成“蚌山”了。
回头再说张果老抖掉口袋里的土后,他的小毛驴直叫唤,原来它渴了。张果老拿着拐棍往地下一捣,地下立刻出现一口井,毛驴伸嘴去喝井里的水,却够不着。这时,张果老用双手把井扳斜,从斜口里流淌出清澈的泉水,水味甘醇,让毛驴喝了个痛快。当地的百姓就叫这口井为“张公井”。又由于井是斜的,人们也把它叫做“斜井”。井址在今张公小岛东边。如今,张公井已被塘泥淤平。塘水涨时,张公井淹没在水里,每逢天旱塘水水位下降时,尚可见到旧井痕迹。
无意井
蚌埠锥子山北山坡,有一眼神秘的井,有真情实意的人,无意之中就可以发现它;对无情无义的人来说,任你千方百计去找,却找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古代有一个青年叫张二,为人忠厚老实,待人热情,家中贫穷,母子俩相依为命,全靠他打柴糊口。一天,张二从长淮卫卖柴禾回来,走到锥子山山北角,发现路边躺着一个骨瘦如柴的老大娘。张二问道:“大娘,你怎么一个人躺在这里?家在哪里?我把您老人家送回去吧”。只听她发出微弱的声音:“我要喝水。”张二见离周围村庄还有几里地呢,不如就到山上找泉水去。于是他轻轻地放下老大娘,迅即向山上跑去。张二跑到山林边见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正用小水桶从井里提泉水,张二觉得救人要紧,顾不得许多礼节,抢过打满泉水的木桶,就大步流星地飞快跑回老大娘身边。当这位老大娘喝下第一口泉水后就精神多了;第二口咽下肚,能站起身来;当喝完第三口水时,就能走路说话了。老大娘满意地点点头,表示病好了。张二这才连忙拎着木桶跑到林边去找姑娘还桶,却不见人影,只见那井边石栏上刻着“无意井,有情人”六个字,字还闪闪放光呢。他感到奇怪,想仔细瞧瞧,可一眨眼井又不见了。张二只好回来送老大娘回家。他们走呀走呀,走过一山又一山,走了一岭又一岭,终于来到了东山脚下,老大娘笑呵呵地指着山神庙,说:“这里就是我的家,请进!”刚跨进门,张二被惊呆了,怎么打水的姑娘竟在这里?老大娘笑着上前拉着张二,说出了事情真相。
原来,这位大娘是山神奶奶,姑娘是山神的女儿。姑娘听说张二为人好,爱上了他,今天在母亲的帮助下,和他相见了,当面一试,果然不假。没过多久,他俩成了亲,过上了美满生活。后来张二死后,就埋在锥子山下。据说,过路的人若是口喝了,林边就会出现一口井,井水清甜爽口。井台上仍刻着“无意井,有情人”那六个字,偶尔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