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作物
我县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含复种)稳定在150万亩左右,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0~70%,其中以小麦为主体,水稻、大豆、山芋次之,玉米、高粱、绿豆又次之,谷子、豌豆、荞麦、赤豆(红小豆)等作物种植较少。
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5390.5万公斤,平均亩产仅31公斤。1978年,贯彻落实全国北方农业会议精神,改变生产条件,调整生产结构,实行科学种田,尽管遇到历史罕见的大旱灾,粮食产量仍增加到11877万公斤,是1965年的2.2倍。自此连续获得8年大丰收,1985年粮食总产上升到37341.5万公斤,是1978年的3.5倍,是1965年的6.9倍。
小麦本地素有“一麦抵三秋”的说法。建县初期,中共固镇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提出“主攻小麦”的口号,把小麦生产放到粮食生产的第一位。小麦的种植面积一直比较稳定,年均约70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60%左右。1985年是我县小麦产量最高的一年,总产达17943.6万公斤,比1965年的2627.5万公斤增长5.8倍;亩产为259公斤,比1965年增长6.2倍。
山芋俗称红芋或白芋,是我县大宗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用途广,旱、涝保收。1980年以前,山芋是我县人民的主粮。1965年建县之初,全县春、夏两季山芋面积共有31.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8%,平均亩产山芋干仅56公斤(按5公斤鲜山芋折1公斤山芋干计算)。进入70年代,亩产逐年上升,到1980年,平均亩产山芋干达259.5公斤。
1980年以来,随着小麦产量大幅度增长和山芋综合利用的扩大(主要是工业原料),山芋已由主食变为副食,一般都把它当作经济作物种植。1985年,全县栽种春、夏山芋29万亩,平均亩产山芋干406公斤,部分田块亩产超过500公斤。
水稻建国前本地就有种旱稻的历史,只有曹老集一带栽植水稻。50年代中期提倡旱田改水田,扩大水稻生产,然而到1965年建县时,全县水稻面积仅有3万余亩,平均亩产只有42公斤。1970年迅速发展水稻种植,到1976年全县社社队队几乎都有种植,面积达16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0.3%。1978年旱情严重,灌溉条件跟不上,水稻种植面积不足4万亩。1985年,全县栽种水稻9.7万亩,平均亩产434公斤,少数农户突破亩产500公斤大关。
玉米分春夏两季种植,60年代以前以春玉米居多。建县时,全县玉米面积仅有5万余亩,亩产只有19.5公斤。1970年以后,推广杂交玉米,夏玉米逐渐取代了春玉米;同时,水浇地面积扩大,化肥供应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1977年,是玉米种植最多的年份,全县播种玉米17万亩,总产1577.3万公斤,平均亩产92.5公斤。1985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为1.97万亩,总产369.7万公斤,平均亩产188公斤。
70年代以前,玉米曾被农民看作生活上的第二细粮(仅次于小麦),种植积极性很高。此后由于小麦产量逐年提高,玉米渐被冷落,播种面积逐年减少。近几年,由于畜牧业生产发展,玉米仍被农民当作营养价值高的饲料作物来种植。
大豆种植面积在我县居第三位。1965~1980年,全县大豆播种面积一般都有10~20万亩左右,单产40公斤左右。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由于精细管理,增施肥料,产量迅速提高。1981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达22.84万亩,是1965年12.5万亩的1.8倍;平均亩产99公斤,是1965年8公斤的12.4倍;总产2267.3万公斤,是1965年151.3万公斤的15倍。1983年播种28.8万亩,亩产77公斤,总产2231.9万公斤。1985年播种27.8万亩,亩产64公斤,总产1770.3万公斤。
高粱我县主要杂粮之一,有耐旱、耐涝的特点,素有“铁杆庄稼”之称。因其产量低,又属粗粮,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1970年以前,全县每年播种面积约为10万亩,平均亩产50公斤左右,此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播种高粱2.59万亩,亩产105公斤,总产271.5万公斤。
绿杂豆包括绿豆、豇豆、赤豆(红小豆)和黑豆等,一般是麦收后,视旱、涝灾害发生程度而种植。1965年和1971年,麦收后遇到连续阴雨,夏播农作物种不下去,或已种的农作物受涝受渍而严重缺苗,即改种生长期短的绿豆(也有种荞麦的)。在正常年景,全县绿杂豆种植面积一般在6万亩左右。赤豆、豇豆怕淹,一般都种在岗坡地,面积极少。1985年,全县播种绿杂豆6.7万亩,平均亩产47公斤。
二经济作物
我县经济作物包括花生、油菜、芝麻(以上合称“三油”)、烟叶、棉花、麻类、瓜菜等8项,其中以花生、油菜、烟叶为主。尤其是1978年后,在中共固镇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固镇要想富,三油迈大步”的口号下,花生、油菜、芝麻的种植有了迅速发展。
花生1965年~1973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每年平均2.6万亩,平均亩产仅40.5公斤;其中以刘集公社种植面积占一半以上。1974年种植面积达4.1万亩,亩产达80.5公斤。1979年播种面积8.6万亩,平均亩产80公斤。到1980年,种植面积达1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是我县花生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1981年,种植15万亩,由于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总产高达1949.8万公斤,是1978年231.6万公斤的8.4倍,是1965年39.4万公斤的49.5倍;平均亩产猛增到130.5公斤,是1978年49公斤的2.67倍,是1965年17公斤的7.7倍。1982~1985年,种植面积趋于减少,但每年种植面积仍稳定在10万亩左右。花生产地多分布在刘集、任桥、城北、曹老集、石湖5个区,每个区年均万亩以上,而杨庙、湖沟、新马桥3个区年均仅5000亩。1985年播种9.6万亩,总产1044万公斤,亩产109公斤。
油菜油菜种植始于1966年,产量不高。1979年育苗移栽甘蓝型油菜2.7万亩。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省种子和出油率高的特点,但其生长期长,不耐寒,费工误时,不利于调节茬口。因而逐渐被适应条播的白菜型品种(俗称小油菜)取代。1985年,全县油菜播种面积达16.88万亩,平均亩产117公斤,总产量达1972.8万公斤,是1975年1.6万公斤的1233倍;亩产117公斤,是1975年23公斤的5倍。
芝麻本地传统的油料作物,一般与小麦轮作,6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芝麻怕涝,产量低不稳定,一般亩产25~40公斤,1965年大灾之年,亩产仅5公斤。1979年全县种植芝麻7.4万亩,是建县以来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亩产31.5公斤,总产465.9万斤。1985年种植6.5万亩,亩产50公斤(小面积高达100余公斤),总产达324.8万公斤,是1978年119.4万公斤的2.7倍,是1965年6.9万公斤的47倍。
烟叶我县土质适宜烟草生长,是全省种植历史较早的产区之一。民国8年(1919),美籍华人乔万春(今陆集乡天寺村人)回国在凤阳县门台子开办“英美公司”时带回“美斗子”烟种,交给家人及亲邻试种,以后种植范围扩大到浍河、澥河两岸,但面积不大,产量也低。建国后,本地烟叶种植面积年约六七千亩。1965年建县后,中共固镇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烟叶生产,抽调一批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生产烟叶第一线指导,并注意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先后从山东、河南等省老烟区聘请高明的师傅,传授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用塑料薄膜育种,稀育壮苗,带土移栽,改建新式炕房等,调动了农民种烟的积极性,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提高。进入80年代,烟草行业实行改革,产、供、销、人、财、物,由烟草公司集中统一管理,同时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用发展烟叶治穷致富,鼓励和支持农民栽烟。1981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9.7万亩,总产1400万公斤,居全省第二位。1982年,又扩大到12.2万亩,占全县经济作物总面积的30%,售烟总收入达1650万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收入38元,税收占全县农业总税收的45%。1985年栽种8.9万亩,总产1167.6万公斤,是1978年866.1万公斤的1.3倍,是1965年200.2万公斤的5.8倍。
棉花本地所产棉花,历来以自用为主。1965年种植7100亩,亩产皮棉仅6公斤,总产4.3万公斤。1971~1974年,每年有2万亩的商品棉生产任务,但因缺乏栽培技术,产量太低,后经宿县地区农业部门审批而撤销了棉花统购任务,每年只种少量自留棉。1985年种植面积6952亩,亩产皮棉43公斤,总产达29.7万公斤,是1978年21.5万公斤的1.4倍,是1965年4.3万公斤的6.9倍。
麻类本地历来只零星地种植一些苎麻、苘麻,以自用为主,少量出售。建县后,引种红麻和黄麻,1965年播种麻类8800亩,总产14.3万公斤,亩产16公斤。1973年增加到1.7万亩,单产33.5公斤,总产64.4万公斤。1980年,调整种植结构,麻类种植面积和产量剧增。1985年,全县麻类作物猛增到3.8万亩,亩产180公斤,总产量达686万公斤;其中黄麻和红麻37590亩,占总面积的98.6%,总产为680.8万公斤,是1978年85.8万公斤的7.9倍,是1965年1.6万公斤的428.5倍。
瓜菜本地瓜菜,主要有西瓜、香瓜、黄瓜、白菜、萝卜、豆角、南瓜、北瓜、韭莱、芫荽、葱、蒜等,以西瓜、黄瓜、萝卜、白菜为大宗产品,以自食为主,所以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不高。
1980年前,我县栽培的西瓜大都是当地传统品种,年均种植面积4000余亩。1981年引进推广杂交西瓜,该品种具有皮薄味甜,产量高,易储存等优点,种植面积逐年增多。1985年,全县种植西瓜1.8万亩,其中杂交西瓜8000亩。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逐步发展蔬菜生产。他们引进西红柿、洋葱、土豆、苞莱等新品种,应用塑膜大棚、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使蔬菜产量、产值逐年提高。198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猛增9519亩,比1981年的3602亩增长1.6倍。其中:大蒜总产63.7万公斤,是1981年5.2万公斤的12.3倍;生姜总产11.2万公斤,是1981年1550公斤的72.3倍。
水果我县水果以梨、苹果为主。1965年水果总产量49.3万公斤,其中梨35万公斤,苹果10.3万公斤。1978年水果总产量140.5万公斤,是1965年的2.85倍;其中梨108.9万公斤,苹果10.1万公斤。1985年水果总产量348.1万公斤,是1978年的2.47倍,是1965年的7倍;其中梨307.2万公斤,苹果30.9万公斤。
历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历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薄荷1975年,我县从江苏南通引进“六八~七号”薄荷种根,首先在任桥、石湖、湖沟、刘集、连站等公社试种成功。1981年又从上海宝山县及我省阜阳县引进产量高、含脑多、旋光度强的“七三~八号”品种,从而逐步淘汰了“六八~七号”品种。1985年,全县种植薄荷16114亩,是1984年3461亩的4.7倍;总产量15.5万公斤,是1984年2.5万公斤的6.2倍。
中药材唐显庆年间,谷阳一带辟有百草园,始种红花等中药材。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采取扼杀、取消的政策,本地中药材种植时兴时衰。建国后,由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中药材种植又有了新的发展。1959年,灵璧县固镇区试种芦巴子、薏米、大青根等中药材20余种。1978年,宿县地区医药批发站扶持我县在任桥公社任桥(集)大队建立中药材培植基地,引种半夏、牛膝、杜仲、白芍、银花、板兰根、萝卜子、红花、党参等中药材百余亩,从而推动全县种植中药材达2000余亩。1985年,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下降到106亩,主要分布于石湖、刘集、新马桥、湖沟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