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建设
一集镇建设
建国前,本地除固镇外,还有湖沟、王庄、濠城、何集、瓦疃、任桥集、沱河集等比较大的集镇,但其街道弯曲狭窄。路面坎坷不平,雨大则泥泞满道,行走困难;街道两边房屋基本上是土墙草顶。
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集镇面貌日渐改观。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集镇街道陆续进行了规划、整修,路面由土路逐步发展为砂石路、渣油路和水泥路,在两旁栽上了行道树,同时兴建了商业、文教、卫生、娱乐等公共设施。街道房屋由土、木、草结构发展为砖瓦结构,个别为砖混结构,各区公所驻地也逐步向楼房发展,刘集则是其中较好的一个,现有楼房13座。总建筑面积达1560平方米。
二农村建设
建国前,本地农民住房十分简陋。多为土墙草顶,低矮狭小,而且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20厘米左右。每户2~3间的居多,有的贫困户三代同住一室。地势低洼的村庄,一般都筑有高于地面数米的庄台,以免洪水泛滥淹倒房舍。少数富户建有四合院(天井院)或两进院落。多为木石结构的草房或瓦房。有的房屋周围还建有院墙,以防备匪盗,世代相袭。
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住房条件也相应改善,但仍很简陋拥挤。进入70年代,公共用房逐步向砖瓦房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富民政策使农村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民衣食宽裕后,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不少农户建起新的砖瓦房、水泥平顶房、2层楼房。各类专业户和富裕户有的建造多层楼房和庭院,建筑规模不亚于县城。乡镇企业应运而生,各类厂房,遍布四乡。特别是农民集资建学校,当初的土教室迅速变成了砖瓦房。改变了办学条件,使我县被评为全省改善办学条件的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