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城市建设

第三节 市政建设

一、街道
旧城系依古汴河河堤自然形成的东西长、南北窄的椭圆形城区,街道多为东西走向。建国以前,东西走向的大街主要有后大街、中山街、大河南街、小河南街;纵贯城区南北走向的只有北段称北门大街,南段称南门大街的一条街道。整个城区面积小、街道狭窄,路面不平,设施简陋。建国以后,市区逐步扩大,先后改造了旧街道,建设新街道。主要街道有横穿市区东西走向的大街6条,纵贯南北走向的街道3条。1985年,全城街道总长65公里,其中柏油、水泥路面55公里,人行道总面积4万平方米。形成纵横交错排列有序的交通网络。
主要街道简介:
汴河路曾名援越路、大庆路、中山路、红领巾路,是新市区东西走向的主要干道之一,全长7000米,宽46米,机动车道宽14米,非机动车道宽4米×2,人行道10米×2,绿化带2米×2,1965年辟建中段,1975年开始拓建。沿路有沱河桥、兴华桥。全路分东路、中路、西路三段,自立交桥至西昌路一段称中路,立交侨以东称东路,西昌路以西称西路。中路全长1450米,是较为繁华的路段,宿州师范专科学校、淮北煤矿建设公司、《拂晓报》社、宿县地区人民医院、市人民政府均座落此段。
胜利路宿城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先攻克小东门,沿此路入城,因以得名。全长4600米,宽34米,柏油路面。全路分东、中、西三段,以环城东路和西路为分界。东路即原小东门大街,全长520米。民国18年(1929),在大东门北开辟小东门,并修成土路直通火车站。1981年翻修成柏油路面。1984年拓宽,车行道14米,人行道4米×2。中路即原城区的中正路(又称后大街),原宽不及10米,小部分为石板路面,大部分为土路面。1958年从城隍庙至宿县人民政府一段改建成水泥板路面,1965年把小东门至城隍庙一段改建成砂石路面,1970年将小东门至小隅口一段路面统一改建成柏油路面,并拓宽到15米,以后陆续完成全段的改建任务。西路,全长2780米,车行道宽14米,人行道10米×2,柏油路面,1977年辟建,同年12月竣工。1985年从三监狱向西修至陈营孜。
胜利东路、中路为繁华区。两旁绿树成荫,楼房鳞次,字号栉比,商业繁盛。宿县地区行署、城隍庙商场、市百货大楼、宿县人民政府座落于胜利中路。
淮海路是纵贯市区南北的主要干道,全长6150米,分北路、中路、南路,北起汴河桥、南以浍水路为界。北路长2100米,宽40米;中路北起北关桥,南至浍水路,长2400米,机动车道14米,非机动车道3.5米×2,人行道5.7米×2,绿化带2米×2。中路原为北关大街、北门大街、南门大街、南关大街四段。原路面宽仅5~7米。1958年后,渐次拓宽了北关大街、南关大街。1984年3月起拆除沿街房屋338间,拓宽改建,1985年底全部竣工。南路长1650米,宽10米,除中间400米为碎石路面外,余皆为柏油路面。中路为全市繁华区,宿州宾馆、宿县地区招待所、中国工商银行宿州支行、宿州商场、人民电影院均座落于此段。
中山街为古汴河堤岸的一段,由民国以前的西门大街、前大街、东门大街合成,民国以后改称中山街。“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称红旗路。是旧城区最主要的一条街道,商店集中,全长1230米,宽10米,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较大的商店有新华书店、红旗商场、宿县百货大楼、七姊妹商场等。市总体建设规划确定该街仍作为商业街,今后沿街新建楼房均后退3~5米,逐步实施改造规划。
浍水路原称桃园路,全长5700米,规划宽度40米。东平路至淮海路口一段,于1982年开始拆迁,1983年形成路基,1985年由皖北矿务局出资修成宽7米的水泥路面。从淮海路至怀远路一段,于1986年修成宽14米的水泥路面,其余路面待修。
西昌路原称姜庄路,全长2700米,宽30米。西昌桥至汴河路一段,于1982年,由宿县地区供电局出资修成宽4米的泥结碎石路面。1984年,又拆迁房屋520间,重新铺筑,1985年修成柏油路面。1986年汴河路至浍水路一段修成柏油路面,浍水路至外环南路一段待修。
东昌路曾名新建路、宿州路,全长550米,机动车道宽7米,非机动车道2米×2,人行道5~7米×2,1975年修建,1980年翻修。中共宿县地委党校、宿州大戏院座落于此段。
街道情况

二、小巷
市区原有小巷71条,大多是土路面。1956年起,开始陆续进行改造。1980年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新形成了不少小巷。至1985年底,全市所有小巷基本上已经改造成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
主要小巷情况

续表1

三、新村
建国后,宿城人口增加,城区建设不断扩大。旧城池的外围逐步形成了20个居民新村。
北园一村位于宿县火车站北道口西侧、沱河路以北。建国前为一地主家的菜园,住有几十户贫苦的菜农。房屋大多是破旧不堪的草房和庵棚。建国后,这些贫苦农民和市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先后兴建了16排房屋。其中有两层楼房两幢和平房500余间,居民有1000余人。属东关办事处管辖。
北园二村位于烈士陵园东南、市柴油机厂以西,1984年后在原北园庄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房屋分布无统一规划,建筑面积9850平方米,现有居民1021人,属东关办事处管辖。
北园三村位于市柴油机厂以东,主要由柴油机厂投资于1981年开始兴建。除平房外,尚有两座楼房。村内道路为焦灰路,有下水道和路灯,有自建水塔,并设有阅览室、乒乓球室、篮球场等。全村现有居民1372人,属东关办事处管辖。
北关新村位于北关桥以北、电厂以西,是市城建局为解决拆迁淮海中路居民的住房而投资兴建的。共建平房80排,村中有道路8条,其中3条为柏油路面,1条为煤碴路面,4条为土泥路面。全村现有居民201户,属北关办事处管辖。
搬运新村位于小东门外胜利路北,西至环城河,东至北园路,北至柴油机厂宿舍。由搬运公司投资,于1951年开始兴建。共建平房38幢,楼房3幢。全村现有居民2031人,属东关办事处管辖。
勘探新村位于环城北路以北、扶疏路以西。是由煤田地质一二勘探队(现为安徽省煤田地质第三勘探队)投资,于1956年开始兴建。共占地1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楼房为1500平方米。全村现有居民495户,2960人。村内有幼儿园、中学、小学各一所,俱乐部以及医疗所、商店、浴池等,属沱河办事处管辖。
幸福新村位于东关工人路以西、汴河路以北、宿县物资局以南。是铁路职工住房,由宿县火车站投资,于1957年开始兴建。有平房32幢,楼房3幢,全村现有居民170户,属东关办事处管辖。
崔园新村原名反帝新村,位于东郊崔园村。由淮北煤矿建设公司二十九工程处投资,于1964年开始扩建。全村新建楼房48幢,平房多处。教育、文化、娱乐、商店等设施较为齐全。属沱河办事处管辖。
沱河新村位于铁路东,沱河西岸,淮北煤碳建设公司三十三工程处西南。主要是煤炭系统干部、职工住房。由安装处、水文队、物测队和三十三工程处等单位投资,于1965年开始兴建。全村建楼房60幢,平房10幢。现有住户807户,5100人。文化、教育、娱乐及生活福利设施较为齐全,属沱河办事处管辖。
环城北村位于环城河北岸,北至雪枫路,西至淮海路,东至烈士陵园。系党、政机关干部及市民住房,由有关单位和市民于1970年开始兴建。全村有7幢宿舍楼和市民零星建造的多处住房。属市北办事处管辖。
周庄新村位于环城河北岸,东至淮海路,西至勘探新村。由宿县县直机关和居民于1973年开始兴建,全部为平房。现有宿县县委招待所宿舍17幢,县委干部宿舍12幢,县水利系统职工宿舍12幢,市民零星建造的住宅多处。属市北办事处管辖。
薛园新村原为北薛园村旧址,位于西门外薛园桥以西。由有关单位和当地农民于1979年开始兴建,全为平房。属西关办事处管辖。
沱河西村位于北关沱河南岸,勘探新村东北隅。由有关单位及部分居民于1981年兴建。全村有宿县农业银行、宿县水利系统和宿县老干部局等单位的宿舍,多是平房单院。属市北办事处管辖。
三里湾新村位于三里湾大队与观礼大队交界处,由城建局投资,为解决扩建淮海路而拆迁的大隅口居民住宅,于1981年开始兴建。现已建成平房8排及少数2层楼房。属南关办事处管辖。
李园新村原名李园,西到董园,南到张仙庙,由菜农自建。全村有两层楼房18幢,平房660间,现有居民500户,2640人,属西关办事处管辖。
下关新村位于薛园新村以西,由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从薛园新村划拨一部分而单独组成的新村。村内70%是新建的平房,有农民900户,3255人,属西关办事处管辖。
西关新村是1982年从薛国新村划拨的一部分,现有农民177户,610人,属西关办事处管辖。
统建宿舍1980~1982年,在中共宿州市委南面兴建了4幢宿舍楼。每幢3层,建筑面积为4658平方米。
1981年,市政府于宿县地区医院东南,兴建平房3893平方米,2层楼房7702平方米,多为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住宅。
以上宿舍均属南关办事处管辖。
运河新村和农林新村均位于宿县地区医院以南、运粮河东侧。农林新村于50年代末兴建,运河新村于70年代中期兴建,多为机关干部宿舍。属南关办事处管辖。
四、桥梁
宿城历史上最著名的桥梁是隋代开挖汴河时建造的埇桥,位置在老城内大隅口附近。此外,尚有北关护城堤外第一桥、北关泰山庙后第二桥,北关涵洞桥和一里桥等,这些桥现已全废。唐宪宗元和四年,以土筑城,开挖护城河,即在四门修筑木质吊桥,以后渐次改修成石拱桥。至建国前,城区内只有7座石拱小桥。1985年,全市辖区已有主要桥梁27座。
新汴河桥位于淮海北路,跨新汴河。为桩柱式悬链线双曲空腹拱桥,长197米,宽7米。6孔,每孔跨径30米。1970年建成。载重汽—15吨。
汴河北桥位于淮海北路,跨新汴河引河,为石砌双曲拱桥,长45米,宽7米,1孔,跨径30米。1967年建成,载重汽—15吨。
电厂桥位于淮海北路,跨小黄河,为重力堆石拱桥,长26.5米,宽9米,1孔,跨径10米,1975年改建。载重汽—15吨。
北关桥位于淮海北路,跨沱河,为V形台石拱桥。长75.5米,宽12米,3孔,其中1孔跨径30米,2孔跨径各10米。1970年改建。载重汽—15吨。
东沱河桥位于汴河路东端,跨沱河(其北为桥、闸两用的沱河闸),长74米,宽11米,为石砌桁架桥,2孔,每孔跨径25米,1980年建成,载重汽—15吨。
西二铺桥位于宿永公路上,长11.6米,宽7米,为石砌拱桥,1孔,跨径5米,1976年改建,载重汽—15吨。
薛堂桥位于宿涡公路上,长50米,宽7米,为石砌板桥,5孔,每孔跨径7米,1972年改建,载重汽—15吨。
望淮桥位于怀远路南端,跨三八河,长17米,宽10米,为石砌拱桥。1孔,跨径15米,1984年改建。载重汽—15吨。
拱宸桥位于原拱宸门外,跨环城河,系石砌拱台,半圆石拱桥。长24米,宽24米,1孔,跨径5米,1977年建成,载重汽—15吨。
扶疏桥位于扶疏路南端,跨环城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9米,宽6米,两孔,每孔跨径5米,载重汽—10吨。
薛园桥位于胜利中路西端,跨环城河,1977年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8米,宽8.5米,1孔,跨径12米,载重汽—10吨。
连汴桥位于原连汴门外,跨环城河,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6米,宽9米,1孔,跨径6.5米,于1976年修建,载重汽—13吨。
西昌桥位于西昌路北端,跨环城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下部为重力式桥台,长44米,宽20米,1孔,跨径10.5米,于1984年7月建成。载重汽—15吨。
阜财桥位于原阜财门外,跨环城河,石拱桥,长30米,宽22米,1孔,跨径10米,1982年建成。载重汽—15吨。
东昌桥位于东昌路北端,跨环城河,上部为石拱,下部为重力式桥台。长55米,宽20米,1孔,跨径7米,1966年建成,1981年加宽。载重汽—15吨。
迎曦桥位于原望淮门外,跨环城河,为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长54米,宽12米,1孔,跨径15米,1985年建成。载重汽—13吨。
胜利桥位于原小东门外,跨环城河,半圆石拱桥,长35米,宽28米,两孔,每孔跨径4米,于1976年建成,1982年加宽,载重汽—15吨。
青年桥原为木质桥,曾名向阳桥,位于北校场门前,跨环城河,1964年改建成石拱桥,长30米,宽10米,两孔,每孔跨径5.4米,载重汽—15吨。
健康桥位于宿县人民医院门前,跨运粮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26米,宽8.5米,1孔,跨径14米,1971年建成,载重汽—10吨。
李园桥位于郊区区公所门前,跨三八河,石拱桥,长30米,宽14.5米,1孔,跨径8米,1985年建成,载重汽—10吨。
万里桥位于宿县地区科委东侧,跨运粮河,平台式桥,长22米,宽5米,两孔,每孔跨径5.5米,1959年建成。载重汽—10吨。
观音堂桥位于观音堂,跨古汴河,原为木质桥,1964年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0米,宽5米,1孔,跨径5米,载重汽—10吨。
太平桥位于工人路,跨古汴河,石拱桥,长13米,宽12米,1孔,跨径6米,载重汽—10吨。
崔园桥位于崔园村,跨沱河,钢筋混凝土结构桁架拱桥,长47米,宽4米,1孔,跨径3.5米,载重汽—13吨。
兴华桥位于汴河中路,跨运粮河,为1孔净跨10米无筋双曲拱桥,长28米,宽13米,1976年竣工,因该桥荷载标准小,抗震力差,1980年加固主桥,同时在主桥两侧新建跨度各16米,桥面净宽7米的慢车与人行桥,加宽部分为组合板梁,桥下部为轻型桥台。1981年竣工,载重汽—10吨。
南关桥(即运粮河六号桥)1970年建,位于淮海中路南端,跨运粮河,长23米,宽10米,1孔,跨径12米,载重汽—15吨。
浍水路桥位于浍水中路,跨运粮河,上部为工字梁微弯板,下部为重力式桥台,长26米,宽21米,1孔,跨径12米,于1985年7月动工,1986年6月竣工,载重汽—15吨。
五、排水
根据市区地形分4片排水,北部向东排入宿苻运河和汴河引河,东部排入沱河和铁路运河,中南部生活污水和雨水排入环城河和运粮河的排污渠排出,另一部分排入三八河大陈沟,西部污水排入大梁沟流入宿蒙运河。两个立交桥采用机械排水。
全市主干下水道总长26.8公里,另由居民集资修建成规格不同的石砌盖板下水道,全长21.3公里,和主干道排水设施连接。
主要街道排水设施情况
(1985)

六、路灯
自明代起,一些吃斋念佛者、许愿还愿者,在县衙门至木牌坊一段悬挂腊烛灯或油灯,以方便群众。这种灯,群众称之为“天灯”,为宿城最早的路灯。建国以前,中山街、中正街的一些商店、旅馆、澡堂等在门前悬挂汽灯、马灯(即手提带玻璃罩的煤油灯)以招徕顾客。一些摊贩,沿街设摊或串街走巷,在摊点上置一电石灯(即乙炔灯),既方便经营,又起到路灯的照明作用。
民国6年(1917),宿城电灯公司创办,开始在中山街(木牌坊至花墙子)安装白炽灯泡的路灯,并由各保指定专人管理。建国以后,中山街、胜利东路、工人路、联络街、长征路等街巷陆续安装高低不齐、灯距不一的短杆白炽路灯计245盏。建市以后,在文苑巷、汴河路、大立交桥、环城路增设路灯,总数达493盏。
路灯情况
(1985)
上一篇:第二节 城市规划
下一篇:第四节 建筑安装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