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辛亥革命后,宿城四周的古驿道,逐步建成公路。建国后,这些公路相继改造为柏油路面。1985年底,由宿城辐射的主干公路共7条。市辖区内计31.4公里。以宿城为始发站的客运跨省线路10条,跨地区线路13条,地区内线路9条,通往矿区线路6条,宿县境内的农用线路28条。以上各条线路每天客流量为1.3万人左右,货运量为0.24万吨,货运周转量为6.15万吨公里。
民国元年(1912),津浦铁路通车;1969年津浦路复线宿县段修通;1985年,过境的客货运列车每昼夜达107对。
清末以来,沱河、濉河只能航行木帆船。1971年,新汴河工程竣工后,航运部门购置驳轮1艘,结束了完全用木帆船运货的历史。
1960年以前,城内的客运和货运多由人力承担。1960年起,机动车辆逐渐增多。1976年,市内增设公共汽车,货运多用机动三轮、拖拉机和载重汽车。
辛亥革命后,宿城成立搬运局。民国35年,宿县政府设建设科,兼管交通运输。1951年宿城市人民政府置建设科,管理宿城的建筑和搬运业。1953年后,宿城交通运输即转交宿县交通科管理。1980年,宿州市交通局成立,下辖车辆监理所、公路管理站、交通运输管理站3个事业单位和第一运输公司、第二运输公司、航运公司、联运服务公司4个企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