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十二章 社会

第二节 习俗

一、生活习俗
饮食宿城人民的饮食习俗,一般为一日三餐,早、午饭多为稀饭、馍(卷子、馒头、烙馍);郊区农民冬季早餐多为红芋饭;晚饭多为面条之类。主食以面食为主。面食种类很多,烙馍较为人们喜爱。烙馍,厚薄如道林纸,圆形,直径约1尺,两面皆有鼓起的大小气泡。如果是纯麦面所做,圆圆的,白白的,糊花点点,非常美观。烙馍很好吃,咬在嘴里松蓬蓬、干生生、又有弹性又柔软。如果有鸡蛋、香油,摊在烙馍里,再放鏊子上熥一熥,就更好吃。烙馍搁得时间长,发干变硬了,就用水湿湿,做菜时放在菜锅边上蒸一下,吃起来又软和又有菜香味。
市区居民和郊区农民,早饭多吃自腌咸菜和酱豆。冬天有一种常备的腊八菜,以葫萝卜、葱、蒜等加醋、盐闷制而成。特别是农家自制的咸豆,用麻油调匀,味道甚为可口。80年代以前,只有待客或逢年过节之时,才买肉杀鸡。80年代,肉、蛋之类的荤菜逐渐增多。城市居民的中餐菜肴较为讲究,一般家庭有荤有素。菜肴的口味一般偏爱咸辣。
居住建国前,郊区农民家庭一般为四合院。房屋多是土墙草顶,前墙一面开窗。面门者为主房,为家中辈份最长者居住,两边称偏房,为儿子、儿媳居住。面南的房子称堂屋,面西称东屋,面东称西屋,面北称南屋。正门两侧叫耳房,一般作厨房或磨坊用。如儿子较多,偏房不够分配者,也有所谓“三间屋、两头房”的,即三间房子,老人住1间。另1间住一房儿媳。豪富之家,如儿女较多,往往有一进院子、二进院解放前农民住房子、三进院子。每进院房互相联结,房屋结构、形状和大小大致相同,只是最后一进院子主房较高。贫寒人家多居住在低矮的草房或简陋的庵棚内,往往一家数口拥挤在一起,谈不上什么长幼之分。

50年代至60年代,大致沿袭旧的居住习俗。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村普遍实行公共食堂制。农民吃大锅饭,有的社、队住房实行统一分配,致使社员居无定所,房无定主。1961年,这种现象消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砖墙瓦顶的房屋逐渐增多。房内的布局,一般是当门后墙放大方桌,两旁置坐椅,两头内间作卧室,放置桌柜等。有条件的,当门后墙则悬挂字画之类。城区居民居住习俗和农村居住习俗大致相同。只是城内房子多是砖瓦结构,且有少数两层楼房。机关干部多居住集体或统建楼房里,1户1个单元,多至60多平方米,少则30多平方米。
衣着清末,一般女性上装为右开襟褂,中青年多紧身,老年袖口肥大,长至臀部,下穿大腰筒裤,扎腿(即用布带在脚踝处将裤口扎紧),服装颜色多为蓝、黑、青、紫,嫁时着大红色。妇女还戴耳环,发髻上别簪子,头上戴有彩色梳笼。男性穿右开襟或对开襟上衣,大腰筒裤,颜色多为蓝、黑色,富有者有蓝紫色,夏天多白色。劳动的男子多穿短装,扎腿、束腰。文人学士、乡绅富户多穿长袍马褂,纽扣整齐,两袖肥、长,不束腰,不敞怀。辛亥革命后,富贵人家男子多数只穿长袍,不穿马褂。冬季多是绸缎、毛皮;夏天,长短衫非绸即纱。富有之家的妇女多佩戴环缀、戒指、簪笼,或金或银。农民和城区贫民,无论冬夏。多着家织土布短装。
辛亥革命后,人们服装的质量和式样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富商渐次着起制服礼帽,西装革履。妇女渐次着旗袍、罗裙,穿高跟鞋;青年学生则穿童子军服和学生服。
建国后,长衫大褂逐步绝迹。男性由列宁装、中山装发展到西装;女性有列宁装、春秋衫、两用衫、轻便衫以及各式各样的女裙等。
“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出现青年男女多着解放军的黄色军装。颜色稍艳或式样稍微新颖者,往往被说成“奇装异服”而被制止。80年代,服装款式增多,各类西装风行于市,男女青年着直筒裤、牛仔裤、健美裤、西裤者颇为多见。服装质地多为毛科、丝绸或化纤之类,土织布已经绝迹。着棉布者,也已不多。
二、节日习俗
除夕除夕为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是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张贴春联,处处五彩缤纷,焕然一新。中午,家家吃“团圆饭”,有条件者酒席丰盛,菜肴满桌。晚间,合家团聚,祭拜祖先。熬夜守岁,通宵达旦。晚辈向长辈磕头辞岁,长辈向晚辈散发“压岁钱”。午夜,报春的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礼花,断断续续直至黎明。
春节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是日,家家户户焚香祭神,邻里之间相互拜贺。拱手作揖,见面互道“发财”、“万事如意”。亲戚之间,互相登门恭贺新喜,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是日,家家不食荤腥,只吃汤面年糕、素扁食、别有风味。欢庆活动,直至初五。
元宵节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是日晚上,家家户户吃“元宵”。农家以面蒸灯捏一朵花者为一月,二朵花者为二月。依次蒸12盏灯为12月。面灯要摆设在家庭重要地方。儿童手挑花灯,走街串户。市民们用各种彩色纸糊制各种彩灯,如狮子灯、走马灯、猴子摘仙桃等。晚间,家家张灯结彩,处处火树银花。大街之上,更有龙灯、旱船等民间舞蹈,热闹非凡。节日的焰火,此起彼落,直至深夜。
围仓节围仓节为农历二月初二,又称“龙抬头”。是日,各家各户在门前或院中空地上,用草木灰画成一个一个的大圆圈,表示粮囤,在灰圈的中央埋放五谷杂粮,以示丰收。是日,各家各户吃米花、糖豆。现在,围仓习俗已不多见。
清明节是日家家煮鸡蛋、喝菜汤,以取寒食之意。传说起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子推。节前,家家户户添坟、扫墓、烧化纸钱、祭奠祖先。节日,各家门檐插柳,意为介子推招魂。建国以后,机关、学校、工厂多集体祭扫烈士墓,悼念革命先烈。亦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踏青游春。
端午节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屈原投江忌日。晨,家家户户吃粽子,门楣插艾条,青年妇女腰系香荷包,儿童手腕绕红线圈,耳涂雄黄,均取吉祥避邪之意。此节,因多值夏收前后,家家户户买酒烧肉,改善生活,庆祝丰收。
七夕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晚上设瓜果香案于庭院,妇女向织女乞求智巧,故又名“乞巧节”。现人们对乞巧节观念淡薄,很少有什么仪式。
中秋节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的第二个较大节日。是日,家家团聚,中午酒菜丰盛,晚上吃月饼,并设香案于庭。全家围坐赏月、拜月。节前向亲友馈赠礼品。此节正值秋收之际,亦有庆贺丰收之意。
重阳节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又称“九重阳”。民国以前,一些文人雅士,多于是日或登高野游,遍插茱萸,或赏菊东篱,饮酒赋诗。民国期间,此俗逐渐淡薄,现在仅存其名而已。
腊八腊八节即农历腊月初八。是日,和尚多念经做佛事,民间于早晨吃米、豆、枣做的米粥,称“腊八粥”。“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从即日起,人们就为准备过年而奔忙。
祭灶祭灶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四。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在旧社会,各家设香案,熬糖祭灶,以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日期以家庭地位而定,所谓“官三、民四、王八五”。即官宦之家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日祭灶,王八二十五日祭灶。过了祭灶之日,各家各户开始杀鸡宰鹅,熬糖蒸馍,加紧准备过年。
建国后传统节日的迷信内容和封建礼仪,逐渐消失。
三、婚嫁丧葬
婚嫁封建社会男女婚嫁要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两家经媒人说合,请算命者推算生辰八字,既无相克又门当户对者,即可定下婚姻。然后选择吉日“传柬”、“行聘”。传柬时,男方需备筵宴,以酬谢媒人奔走之劳。富有之家行聘礼品多为金银首饰、绫罗绸缎之类;贫苦人家聘礼从简,男方只要给女方一种信物即可。近年来,聘礼越来越讲究,越来越多。女方向男方索要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达数千元之多,男方无力筹措酿成悲剧者有之。
旧社会,一般男的十八九岁,女的十六七岁,就算到了结婚年龄。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或六月六日,男方即请媒人携带礼品至女方要生日,然后把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合在一起推算,选定婚期。
女家于婚期前将陪送的嫁妆、衣物准备齐全,于婚前二三日即令嫁女“饿嫁”,亲友为之“添箱”。嫁日,一般于辰时左右发嫁,嫁女的舅父与兄长送嫁。第二天,女家要由两辈人当“油客”前往男家看望。
男方于喜日前一天下午,发轿至女家。喜日上午,新娘在鞭炮与鼓乐声中走出轿门,在烟粉客的搀扶下,在欢乐的撤帐歌中,开始拜天地、入洞房,然后分大小。
喜日下午,妯娌一二人,手持红鸡蛋,给新娘“开脸”。口唱:“揪脸人,不怠漫,揪脸还得红鸡蛋,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妯娌们喜笑玩闹,煞有风趣。新娘开脸后,即到祖坟祭祖,一般婚后3天,新娘即下厨房,洗手做羹汤。
最近这几年,国家干部、工人和少数市民,则往往旅行结婚或集体举行婚礼。婚姻习俗正在沿着俭朴、大方、新颖、热闹的方向变化。集体婚礼的程序一般为亲友到齐,婚礼开始。新郎新娘先拜父母,尔后相对行鞠躬礼,再向亲友行礼。喜乐高奏,鞭炮齐鸣,接着散发喜糖,请主婚人、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和今后如何互敬互爱等。婚礼虽简,但隆重而热烈。
丧葬老人临终前,身着寿衣,卧于中堂。死后,全家举哀,守尸伴灵。灵前置长明灯、老盆,孝子披麻戴孝。门前悬招魂幡,门上张贴白纸,并发讣告以向亲友报丧。亲友前来吊唁,孝子磕头迎接。
死者入殓后,富有人家请和尚、道士做道场,超度亡魂;一般人家则择日殓葬。先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地,定方位,挖墓穴。送葬时,孝子手拿哀棍(必须柳木),躬行而前。长孙手擎招魂幡领路。灵枢居中,随后是身着丧服的孝男孝女,悲伤哭泣,沿途烧化纸钱,有的还有唢呐鸣奏,直至墓地。棺木入地后,焚烧社火(用纸糊制的童男、童女、马、牛、羊、楼阁之类)。孝子将哀棍插于坟后、解麻摘白。返回后,设“回丧席”以酬谢执事人等。埋葬3日,亲人至墓地圆坟。7日至坟前烧化纸钱,祭奠亡灵。
近年来实施殡葬改革,城市丧葬习俗变化很大。死者如系机关干部,多由其所在机关张贴讣告,尸体放置于殡仪馆,定日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召开追悼会。死者亲友佩带黑纱,子女黑纱上绣白色“孝”字。参加追悼会者,胸前挂白花。亲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丧礼者。追悼会上多由机关负责人致悼词。会后,遗体火化,骨灰多存放于殡仪馆内。城市居民死亡者实行火葬者居多。少数市民及多数农民死亡后,现仍实行土葬,其葬仪仍沿旧俗,只是扎社火者,已很少见,请和尚道士诵经做道场者,亦已绝迹。
四、礼仪
乡饮酒礼《光绪志》载:清顺治元年(1644),规定每年于正月十五、十月初一,举行乡饮酒礼。以地方长官为主举行仪礼。参加者都是地方士宦、乡绅、离职显宦及其他年高望重的老人。大多以年龄大小和品位高低为序,定入座的席位,分大宾、介宾、一宾、二宾、三宾、众宾等席位。事先要把入席的名单、宾位详报府尹、督抚核准。参加饮酒者,要按朝廷规定穿衣服,有功名者必须按等级穿戴。民间老人只能穿一般衣服,不得泛用涉及职官、学位的衣服。酒席间设有教官主持仪式,由司正先举酒致词,内容大致宣扬朝廷敦崇礼教,希在座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等等。并要求把这些教导传达到民间。这种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交往仪礼封建社会,逢年过节,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多屈膝下跪;平辈之间,互相拱手作揖。民国以来,亲友见面,脱帽鞠躬表示敬意。建国后,亲朋见面互相握手,表示亲近。亲朋来家,笑脸相迎,敬茶敬烟、设宴招待。在筵宴上,要请客人、长辈上座,然后依辈份就座。
谦称对别人父母称“尊亲”,问别人姓名称“尊姓”,问别人住处则说“贵府”,称别人的晚辈则说“令郎”、“令爱”、“令侄”等。称自己的姓则说“贱姓”,称自己的住所则说“寒舍”、“敝处”。称自己的长辈则说“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自己的晚辈则加贬低字眼。如“犬子”、“舍侄”等。建国以来,上述礼貌语言不多讲究,对别人称谓视对方年龄而定。如称爷爷、伯伯、叔叔、阿姨、大哥、大嫂等。社会上人际交往,一般称“同志”或“师傅”。
送礼亲朋中有婚嫁喜事要送贺礼。送给女方的称“添箱”。礼物的厚薄,视其关系的远近而定。
亲朋中有得子的也是大喜事,首先女方的娘家要送“米面”。近亲好友要馈赠礼物。礼物的厚薄亦视关系的远近而定。如是长子长女,则备丰盛酒席以谢亲友。老年人66岁和73岁生日,亲朋要送寿礼,并且比较隆重。有钱人家,除满五满十做大寿外,平时每年生日都要庆寿。每逢春节、中秋,凡定亲的男青年,要给岳家送礼,称“送节”。亲朋当中有丧事,要送“奠仪”,俗称“烧纸”。
五、商业习俗
旧社会,宿城流行在商业交易场所的习俗多种多样。
牲畜交易时行人斡旋,于袖内伸手指表示价格。伸1~5个手指,表示1~5的实数。超过5,依次为挠子六、捏子七、撇子八、钩子九、满把十。行人发誓赌咒,以示货真价实。所谓“牛行咒、三千六”。理发行业,挑担走街串巷的,于洗头锅架上竖竹竿,挂布条;理发铺门前,亦有挂红布条作标志者。近代理发店门前设电动彩色旋转玻璃柱,不断变换色彩,招徕顾客。浴池营业时门上挂一方形玻璃灯。玻璃灯收起,即表示放水打烊。照相馆门前挂一玻璃框,玻璃框内镶嵌各种照片,吸引过往行人浏览。卖狗肉者,摊上置狗头骨架,牙齿裸露,称为“狗肉幌子”。有的行业,以不同的打击器来代声叫卖,时间长了,就约定俗成。如卖油的敲梆子,卖糖果的敲小铜锣,货郎担摇拨浪鼓。
六、恶习
守节与殉节封建社会,要求女子“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之义,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者,谓之“守节”,称“节妇”。随丈夫而死者,谓之“殉节”,称“烈妇”。未婚夫死而不嫁者,称“贞女”。随未婚夫去死或被暴力胁迫而自尽者,称为“烈女”。辛亥革命后,这种封建陋习,逐渐废除。建国后,套在妇女头上的封建礼教枷锁,被彻底砸碎。
缠足民国以前,以女子脚小为美。因此缠足之风甚盛。缠足即是用三寸宽,七八尺长的白布条,把脚趾紧紧裹于脚底,形成“三寸金莲”。旧社会缠足的妇女民国以后,废除缠足,建国后此风已绝迹。
蓄婢纳妾旧社会,有钱有势的男子,多有三妻四妾,原配妻子称“正室”,所纳之妾称为“偏房”、“侧室”、“姨太太”、“小老婆”。建国后,蓄婢纳妾被视为犯法,彻底根除。

明妓暗娼民国元年(1912),扬州人殷某在东关开设“安怀楼旅馆”,有妓女20多人。宿城人李某在东关开设“兰村旅馆”,妓女多为当地人。公开挂牌接客者,谓之明妓。明妓操业日久,便在家私自接客,即为暗娼。30年代,宿城的暗娼多于明妓。抗日战争前,宿城的妓院有:娱乐馆、皖宿旅馆、交通旅馆、中心旅馆、民生旅馆、紫云楼旅馆。汪伪时期,帝国旅馆(即交通旅馆)、国光旅馆专门接待日本人,妓女多为日本人和朝鲜人。建国后,明妓暗娼皆予取缔。
赌博建国前,宿城有赌场30余处,以城隍庙赌场最大。郊区农村,每年冬春季节,赌博者亦不乏人。赌具有骰子、纸牌、牌九、四色宝、麻将等。赌博为害甚烈。西关田某,一夜之间家产输光,妻子一气之下,悬梁自尽。北关赵某,家产输光之后,妻子改嫁,自己沿街乞讨。建国后,赌博恶习基本消除。近年来,少数赌徒偷偷赌博,但一经查出,从严惩处。轻则罚款,重则判刑,赌博陋习渐趋绝迹。
吸毒民国初年,政府设“官膏局”,吸食鸦片者持政府发的“烟灯照”到官膏局购买鸦片。官膏局为私商代售鸦片,攫取巨额利润。民国11年,宿城人萧老四开设“烟土行”,专营收购、批发、贩运鸦片,每年获利达数万银元。建国前,宿城经营鸦片的大小膏店有10余家,吸食鸦片者近千人。建国后,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毒品犯;对一般吸毒者严加教育,并集中戒毒,根除了吸毒恶习。
封建迷信旧社会,封建迷信在宿城盛行。小孩生病多找神汉或巫婆。神汉又称“端公”,一般穿长衫,故作斯文。神汉使用的工具有铁圈牛皮鼓、铜锣、柳木杈、交子、铁扇、神像、官印。其活动一般分两种:一是“看魂”,即端公为病愈后小孩“看魂还愿”,以求神灵保佑。看魂活动要经过“悬驾、看魂、请神、问柳、送鬼、招魂、安魂”等过程。二是“开财门”,即是端公为病人禳灾消难。其过程比看魂稍简。巫婆,又称“师婆子”、“香头”。她们均自称有一位“仙姑”能附体显灵,故家中均供奉仙姑的牌位,上面用红绸披桂。其用具有铜磐、牛皮手鼓、铁剑、观音如来佛像、官印等。她们的活动是下神、驱妖看病。除登门求仙讨药者外,主要还可分为送祟、换童子。
阴阳先生,又称风水先生,堪舆先生。旧社会,建房要请堪舆先生察看风水。定宅第方向及房屋位置,讲究门窗相称,主厢搭配,使之五行相生不克。殡葬时也请堪舆先生选择风水宝地,定棺位,挖墓穴。
建国后,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这些迷信活动已经绝迹。
上一篇:第一节 人民生活
下一篇:第三节 社会新风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