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六章 工业

第二节 轻纺工业

第二节轻纺工业
一、印刷
清同治七年(1868),仇书平在泗城官巷口南端路东(现五金公司门市部)开办木版印刷店,主要承印当局的征税串票。后被新民书店附设印刷车间挤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停业。
光绪三十二年,城东草庙尤庄尤明远在中城街北(现邮电局营业处对门)开办新民书店附设印刷车间,改木版印刷为石版印刷。车间内有上海产人力手推石印机2台,西德产石版72块,从业7人,承印当局串票、各种表册和商店的单据、帐册等,平均月产2 0万印。民国2 5年(193 6),被震石印局挤垮。
民国14年,泗城许子美在近圣街(现文化局处)开办震石印局,从业人,主要印刷串票、门票、广告、商标、表册、学生簿本等。29年,从上海购进铅印圆盘机1台,铅字1副(因缺技术工,未投入生产)。这是泗县的第一台铅印机。
民国35年底,中共安徽省第七专区机关报《拂晓报》社印刷厂设在泗城黉学内(今县政府院内)。主要以石印为主。有4开铅印机1台,工作人员30余人;淮北银行印钞厂设在中城街(今中国人民银行泗县支行行址)。解放战争开始后,《拂晓报》社印刷厂迁到半城,淮北银行印钞厂迁到洪泽湖,县内仅有震石印局,于1949年停业。
建国后,县商联会开办联合石印局。1952年,泗县人民政府财政科委托原震石印局的徒工张广文筹建泗县机关印刷所。所址设在西关南后街同修堂院内,厂房3间约37平方米,职17人,由财政科暂借人民币300元(折新币)作生产资金。主要设备有石印机卫台,大小石板4块,承印机关表格、信笺、信封、政府布告和学生簿本等,年产值0.4万元。1953年元月,机关印刷所与联合石印局合并,成立泗县地方国营人民印刷厂。
1981、1982、1985年,城关镇第三小学,草沟区大安乡、教育局先后办小型印刷厂,承印学生作业簿、各种表册和信封、信笺。
附:泗县印刷厂
该厂原名泗县地方国营人民印刷厂,厂址设在中城街官巷口(现人民路),厂房5间,自筹资金,从南京购铅印圆盘机1台,铅字1副。1954年购1台对开切纸机和1台装订机,此时业务量大增,又在大北关巷西设厂房15间,占地约320平方米。1955年,省出版局无偿调拨2台圆盘机,1台6开印刷机,孟仁寿药店支援1台小型圆盘机。始设办公室和排字、机印、装订3个车间,并从厂地西院征收土地264平方米扩建厂房。
1957年兴办《泗县报》,泗县地方国营人民印刷厂归属《泗县报》社,以厂养报,财务利润不上缴。当年从上海购进1台4开平台机。1961年,《泗县报停刊,印刷厂改属工业口。
1967年,省出版局调拨自动铸字机1套,添置上蜡机1台。
1969年承印马列主义书籍、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和糖果包装纸、冰棒纸、帐簿、学生簿本,产量1370万印。1970年在环城东路内侧,汴河大街北旁,征地2000多平方米,扩建厂房。1977年7月,定名为泗县印刷厂。1983年添置彩印设备。1984年9月开展整顿,经验收合格,从此企业管理走向制度化,由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化。严格实行计划管理、劳动定额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文明安全生产管理。产量达2640万印,产值23.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600元/人。
1985年,建筑面积达1454平方米。管理机构设厂部办公室、厂长办公室,下设人秘、财供、生产3股;生产机构设机印、排字、装订、彩印4个车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31万元,机械设备24台件(其中各类印刷机16台),产量3010万印,完成产值30多万元(其中承印泗州酒厂彩色商标产值20万元),实现利润2.9万元,税金1.1万元。
二、服装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引进缝纫机,泗城始有专门经营加工服装的店铺。城内有5家裁缝铺,每家备1台缝纫机。民国7年,县知事赵镜源支持南京人李元干在泗城万仞宫墙内(现文化局地址)租赁4间门面,请客师10余人,购置缝纫机7台,承受来料加工。到21年,因泗县水灾,营业清淡,撤店离去。泗城其余几家裁缝铺,仍维持经营。
1952年,由县工会领导,成立一个服装厂;又将个体裁缝铺组织为两个缝纫小组,仍为来料加工。1953年,服装厂与两个缝纫组合并成立泗县被服社。1956年产值11万元,并易名为泗县被服厂。1958年秋,泗县被服厂升格为地方国营企业。全年加工服装29714件,产值14.6万元,利润300元,有职工40人。1960年后,服装生产下降,该厂停产,工人下放,留守人员靠财政拨款维持生计。1962年恢复生产,但极不正常;1975年后,泗县被服厂根据轻工部、商业部制定的服装型号标准,除承受来料加工业务外,逐步增加成衣生产,供应市场和对外批量销售。
1980年更名为泗县服装厂,迁到汴河大街二轻局二楼,添置了96型中速平缝机20台,15型缝纫机15台,锁边机2台,锁眼机1台,其他各种动能缝纫机56台,在厂职工55人。
1984年,泗县服装厂与上海普陀区服装鞋帽公司达成联合生产协议,生产高档面料服装和五彩缤纷服式供应市场,产品有羽绒滑雪衫、呢大衣、风衣等,挂上海商标,成为紧俏商品。当年加工服装1.94万件,生产成衣1820件,产值45.73万元,超额完成承包产值的7.8%。1985年,职工增至71人,固定资产原值5.3万元,加工服装2.28万件,生产成衣2.17万件,创产值88万元,盈利1.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968元/人。
乡镇集体裁缝组,1978年后多解体为个体经营企业。1985年统计,全县乡镇个体缝纫铺213个,从业247人,年产值31.02万元,实现利润14.49万元。
三、制鞋
(一)布鞋
清末,泗城有几家私营制鞋作坊,以补鞋、上鞋(合成)为主,兼用针工制作圆口布底鞋、布面牛皮底鞋、双脸棉鞋、气眼棉鞋等几种趋时布鞋,多为自产自销。
建国后,泗城12名鞋匠组成鞋业小组,以补鞋、上鞋为主。1956年,在鞋业小组基础上成立泗县鞋业社,一面承受来料加工,一面生产针工布底鞋,产品供不应求。1957年扩大厂房,添置机器,年产值3.5万元。1958年易名为泗县布鞋厂,升格为地方国营企业,职工26人,产布鞋9500双,利润300元,固定资产800元。
1960年,布鞋厂处于几乎停产状态,大部分工人下放,厂内资金、设备上交财政。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后,恢复生产。1964年后,生产塑料底布鞋、卡丝底布鞋,畅销一时。
1975年试制成功粘胶底布鞋,式样新颖,穿着舒适,成为定型产品,纳入计划生产,为本省制鞋史上首创新工艺,多次调样品参加中央、省、地轻工业产品展销会。1978年,厂内有15个车间,147名职工,各种机械设备56台,除个别工序外,基本实现机械化一条龙生产。年产布鞋10.21万双,皮鞋3748双,总产值67.6万元,利润4.06万元,固定资产10.7万元。1984年底评比,粘胶底布鞋获省优秀产品奖。同年研制成功的药物保健鞋,穿着舒适,对抑制癣菌有明显作用,1985年被评为省轻工业产品质量第一名,获国家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从北京、广州销往国际市场。
1985年,职工增至210人,固定资产原值43.1万元,年产布鞋57.37万双,盈利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975元/人。
(二)皮鞋
1975年,泗县布鞋厂设立皮鞋车间,年产量0.5万双。1980年,皮鞋车间从布鞋厂划出,成立泗县皮鞋厂,职工57人。机械由原来5台44机,发展到18台44机,18台反手机,2台制皮机,1台冲床,1台片压泵,1台汽压机,大部分工序实行机械操作,固定资产1.8万元。产品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114种。年产皮鞋3059双,年产值8.17万元。1984年产皮鞋16968双,产值上升到30.86万元,亏本2.1万元。在宿县地区服装鞋帽评比会上,泗县皮鞋厂的牛皮修面穿堂四眼中跟皮鞋,被评为优质产品,荣获产品奖和设计奖。1985年,职工增至84人,固定资产原值3.4万元,年产皮鞋3.2万双,产值38.44万元,盈利0.1万元,劳动生产率5908元/人。
1985年,大庄区万安乡西芦村万佛皮鞋厂投产。9月份送120双皮鞋到北京参加国家农牧渔业部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并获奖状。
四、文化用品
文化用品工业仅有毛笔和簿本印刷生产。建国前,泗城制造毛笔的有朱永乐、许久斋、尤和兴、文竹斋、文园斋、文华斋6家,均自产自销。许久斋毛笔颇有声誉。
产品,根据原料可分羊毫、狼(黄鼠狼)毫、鼠髭3类,根据型号可分为大楷、中楷、小楷、碗笔。
许久斋毛笔,用料精当、制作精细、技术性强、毫满锋圆,吸墨均匀,柔软自如。产品除县内销售外,还销至泗洪、嘉山、滁州等地。建国后,毛笔逐渐停止生产。
五、木器
木器工业向以生产农具为主,家具次之,兼制门窗、棺椁等。民国25年统计,全县(包括泗洪县),城乡较闻名的木作坊有70余家。
1954年,全县个体木作坊组织起来,成立山头、刘圩、黑塔、草沟、黄坪、大庄、长沟、城关、屏山、丁湖、墩集等11个木器合作社(简称木器社)。1961年,城乡各木器社与铁业社合并,成立县农具厂和草沟、刘圩、大庄、黄圩、霸王、丁湖、山头、长沟、黑塔9个公社农具厂,内设木工车间,以生产家具为主。1978年10月,泗县二轻局按行业归类,木业从县农具厂划出,单独成立泗县木器厂,为大集体单位。公社农具厂的木工车间多由农具厂析出,或联营,或个体经营。
木器生产从1950年到1976年,由于原料供应不足和综合利用率低,产品成本高,造成产品积压,营业亏本。从1978年起,经过各项制度改革,生产好转。1982年,各企业单位提高材料综合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家具有大立柜、五斗橱、高低床、被橱、写字台和各类沙发等。
木器行业通过生产设备改造和工艺改革,改变了过去全靠人工刨、锯、凿的原始工艺,逐步使用自动带锯、压锯、圆盘锯、电动刨、开榫机、打眼机、磨光机等机械,实现木工机械化。1984年统计,全县有带锯机组19台,各种圆盘锯、大小刨床等机械72台。1985年统计,全县乡镇有木工企业834个,从业1263人(其中村办、联办、个体办的810个,从业1202人),年产农具17.35万件,家具5.74万件,总产值206万元,盈利81.36万元。
六、竹器
民国初期,全县只有泗城南关两家私营篾匠店。他们从淮南购买毛竹,生产竹篮、斗笠、筛子、竹耙等简单竹器,经营萧条。
1952年8月,两家篾匠店成立竹器生产组,政府帮助租赁厂房,培养技术人员,供应原料,收购产品,解决供、销矛盾。1953年有职工18人,生产扁担、筛子、斗笠、竹篮等3500件,产值7000元,盈利1000元。
1954年8月,成立泗县竹器生产合作社(简称竹器社),厂址迁到新市街(原反修路)28号。职工增至37人,厂房扩大到19间,生产工具添置了缝纫机、脚踏圆盘锯等。产品增添20寸布雨伞、油花伞、油布等。年产值4万元,盈利5000元。
1969~1975年,竹器社除原有产品外,又与淮北煤矿签订了生产矿笆合同,以宿县符离集为生产基地,平均年产量5.4万件。1977年,总产值192236元盈利1.9万元,平均工人月工资80元。
1978年后,增添了缝纫机、电动机、沙轮机、钻床、破篾机和小针织机等。厂房面积扩大到220平方米。产品增加了竹床、竹椅、躺椅、书橱、菜橱、大布伞等。1984年有职工19人,固定资产原值1.61万元,年产值4.31万元,转销毛竹12万元,实现利润7400元,超额完成承包任务。
七、纺织
(一)丝织
清咸丰、同治年间,皖南泾县唐氏、凤氏及其近亲,为避兵荒先后迁居泗城,以丝线手艺谋生。因业此者少,生意兴隆,年有盈利,到清朝末年均成为拥有一定资本的丝业店家。当时泗城有义源永(唐氏)、凤聚兴、凤聚发、季源兴几家丝线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几家丝线店处于半停产状态。建国后均加入泗县丝棉织厂。
(二)棉纺织
民国初,泗城杨氏在山西会馆西(现教育局处)办起大机房,有木织布机7张,20多名工人,收购或以布兑换棉纱(多是手摇车纺的土纱),生产粗大布供应市场。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泗城,大机房停产,工人解散。
民国32年6月7日,在淮北苏皖边区参议会驻委会暨各县参议长联席会上,蒋作新等议员提出的“如何提倡纺织以裕民衣”案被政府采纳,制定了奖励植棉、纺织条例,各边区县成立了各级纺织推广委员会,具体领导和发动民众植棉、纺织。同年底,泗宿县新行乡(现属刘圩乡)有织布机10架,纺车70架投入生产。33年2月,泗南县投入生产的纺车达2883架,织布机达153架,解放区基本形成“家家纺车响,村村织机声”的局面。日、伪占区的贫穷户,也通过亲友关系,到解放区学纺织技术,生产土大布。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年,县文教科组织师生开展纺纱织布,坚持灾区教育,全县中小学组织14个纺纱组,有纺车98架。
1951年10月,县供销社生产股在城内组织木织布机138架,组成12个小组,鼓励城乡家庭纺织业,生产粗大布、条花粗布、印花大布和斗纹手巾等供应市场。1953年,城乡个体纺织业因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棉布实行计划供应而停产。
1954年,大机房恢复生产,命名为泗县棉针织厂,迁址南关街东(现布鞋厂北隔璧),1956年转为棉针织生产合作社。1958年,棉针织生产合作社升格为地方国营丝棉织厂,独家经营,纺织由手工操作转为机械生产。
1962年3月,地方国营丝棉织厂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保留46人,生产民用线。
1969年,泗县丝棉织厂拥有大管机、脱水机、小管机、整经车等配套机械设备。1973年又将8台K 61—145铁木机改为160厘米的宽机,生产丝绸被面,职工由1971年的95人增至127人,年产丝织品5万米,棉织品70.5万米,总产值29.5万元,利润1万元,固定资产10万元。1985年6月,扩建厂房3000平方米,增添纺织机72台,其他设备187台,有职工305人(其中干部6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增加软缎被面、线绨被面、合欢被面、美丽绸、映辉绸、春风绸、涤纶华达呢、仿毛涤棉呢、呢锦缎、中长华达呢、仿毛西服呢等13个新产品。10月,在全地区丝织行业评比会上,该厂的丝绸被面、仿毛西服呢料获得质量优良奖。年产丝织品110万米,棉织品100万米,年产值300万元,利税30万元。产品销至合肥、淮南、淮北及河南、北京、上海,在上海设有专营门市部。
八、轧花
泗县初无轧花工厂,只有一些以脚踏轧花车零星加工原棉的私营小作坊。1958年和1972年,县商业局先后在大庄、泗城办起两个轧花厂,后均划属县供销总社。1977年以后,全县植棉面积扩大,商品棉花产量猛增,县供销总社又于1984年在屏山增建一个轧花厂。
1、大庄轧花厂,至1985年有职工59人,季节工117人,占地68亩,仓库920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有锯齿机2台,脱绒机6台,打包机2台,清绒机2台,清籽机1台,清花机1台,鼓风机5台,80马力柴油机2台,250马力柴油机1台,160千瓦电机1台,8.2马力消防机2台。日产皮棉1.4万公斤。
2、泗城轧花厂,至1985年有职工64人,季节工88人,场地31.4亩,仓库431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有锯齿机2台,脱绒机6台,打包机2台,清绒机3台,清籽机1台,鼓风机6台,22马力汽油消防机泵1台。日产皮棉1.3万公斤。
3、屏山轧花厂,1985年有职工24人,季节工110人,场地3980平方米,水泥场1392平方米,仓库266平方米,车间817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有锯齿机2台,脱绒机8台,打包机2台,清籽机1台,鼓风机6台,清理机4台,清花机1台,2 2-6马力电动机6 2台,6马力汽油手抬消防机泵11台。日产皮棉1.4万公斤。
乡镇利用机器轧花始于1962年,到1966年,全县有轧花机231台,多附属于社队办工业。1967年,轧花机减少到20台,1978年底又猛增到531台,每个乡镇都有轧花机坊。1985年,全县乡镇轧花企业发展到89个,产值38.47万元,利润7.53万元;其中村办、联办、个体办轧花企业85个,产值27.66万元,利润6.59万元,分别占乡镇轧花企业总数的95.5%、75%和87%。
上一篇:第一节 食品工业
下一篇:第三节 化学工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