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民国前期行募兵制。民国25年(1936)开始,改行征兵制。泗县征兵实行过3种办法:一是“抽签定丁”,凡年满18~25岁的壮丁,均由各乡排上签号,依次登记,届期抽签中号,检验合格的,即应按照规定日期报到入伍;二是“派丁买丁”,县里先将征兵名额逐级摊派到保,再由各保统一买丁应征,一切费用,由户下分担;三是“硬性拉丁”,国民政府为适应内战兵员补充的需要,纵容军队随时随地强拉壮丁服役,群众称为“抓壮丁”。
几个年份泗南等县参军人数统计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建国后的195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直是实行志愿兵役制。据民国32年冬统计,泗南、泗宿、泗五灵凤、泗灵睢4县共有2029人报名参军,其中扩充主力部队的1658人,扩充地方武装的371人。33年冬,泗灵睢县有470名区、乡、村干部带头参军;泗宿县的朱湖、归仁、汴河、重岗、马厂5区有134名干部参军,并扩带入伍近1000人。历次扩军,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送弟、叔送侄、舅送外甥等动人事迹。民国37年9月,泗南县墩集区干部带头动员自家子弟参军,20天内带动2000人报名参军,并出现父送子21人,母送子3人,妻送郎5人,哥送弟11人。
1955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从是年起,到1985年止,泗县共征兵26次,适龄青年应征服役14816人。另从1962年起,先后征召飞行学员(滑翔员)10人,其中1962、1979、1981、1983年各2人,1984、1985年各1人。
建国后历年征兵人数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