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抗日宣传队
民国28年(1939)春,萧县常备队成立宣传队,称县总宣传队,队长刘鸿逵(国民党员)、指导员纵封齐(共产党员)。宣传队随部队活动,每到一地就利用麦场等空地进行演出。他们以简明的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号召人民参军参战。建队初期,主要演唱当时流行歌曲《松花江上》、《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表演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后来,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和新四军六支队学习,提高了演出水平,丰富了演出内容。《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优秀歌曲就是这样传到游击区的。后来表演形式和节目逐渐增多,有话剧、曲艺、舞蹈等。同时还辅导妇救会、儿童团唱抗日歌曲。当时环境险恶,但队员们斗志昂扬,宣传队在一首《吃饭歌》中唱道:“饮食蔬菜,来处非易,我们应当警惕。反对侵略,抵抗暴敌,奋斗牺牲,救国救己。”民国29年10月,该队编入八路军四纵队拂晓剧团。
除县总宣传队外,全县10个区又组织5个宣传队。第一、二区一个,称第一宣传队。第三、四区一个,称第二宣传队。第五区一个,称第三宣传队。第六、七区一个,称第四宣传队。第九、十区一个,称第五宣传队。这5个宣传队大都由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每队20人左右,在本区内活动。除向县总宣传队学习一些节目外,还自编自演。十区农会干部王正杰被日军捕去,英勇殉国。第五宣传队就编写了《烈士王正杰》一剧演出,用活生生的事实揭露日军暴行,激发民众抗日热情。宣传队走到哪里,抗日歌声就响在哪里。为了提高演出水平,民国30年3月,新四军六支队还把各地的宣传队集中到涡阳新兴集培训2个月。是年夏秋,先后编入新四军主力部队。
当时,萧县游击支队(简称“萧支”)也成立了一支宣传队。“萧支”于民国29年12月投奔国民党,宣传队随之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