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导言

导言

安徽西部和南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地带,北部为广袤平原,处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中下游,又属冷暖气流交汇处。每至夏季,常因冷暖气流消长与地形地貌差异而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皖西、皖南山区连续降雨,必引起山洪暴发,冲没田舍;皖北平原则因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河床淤塞,往往雨多则涝,无雨则旱。同时,台风和客水也助长水灾的形成。从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建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2年中,全省计遭受水灾254次,旱灾208次,且每10年内必有1至2次重灾,或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或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甚至旧灾未除,新灾又起,而风、雹、霜、雪、虫疸等灾害亦交错为患。清末至民国时期,安徽连年战乱,国困民贫,既少抗御灾害的有效设施,又无拯救灾民的通盘打算,官方赈济捉襟见肘,民间捐助杯水车薪,灾区人民或饿殍载道,或乞食他乡,长期陷于绝望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各级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防灾、抗灾和救灾措施,并积极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使他们在得到生活保障之后,更坚定战胜灾害的信心。1983年起,改革救灾款使用,变单纯救济为积极扶持,逐步改变灾区贫困面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