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清末、民国社会救济

第五节 义施

清末民初,省会安庆有善堂(局)十余所,各县及较大集镇也有少数善堂,但大多经费不足,义施范围甚小。民国18年(1929年),安徽省政府民政厅根据行政院《监督慈善团体法》,对各地慈善团体进行整顿,总计各地善堂资产总数约值50万元,每年支出约7.4万元,本身资产收入及省库补助各为二分之一。
民国初年,安庆善堂中规模较大者有:
一、太平局
始创时间不详,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设义塾1所(后更名养平小学),贫寒子弟可免费入学。光绪十年(1884年),请准岁拨仓谷2400石济贫,民国3年(1914年)停发。后由省会救济院代管施医等事,年掩埋死亡贫民尸体2000余具。
二、救生局
清道光年间重建。咸丰年间兵毁后与体仁局合并,改为官督民办。该局常年在安庆东门外江边设太平船,专在江上救生。1949年人民政府按管后,划归安庆市民航管理所。
三、同善堂
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民办。该堂设殡屋,寄存无主尸棺。另设义冢4所,供贫民死后安葬。
四、义渡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地绅士筹款于安庆南门外临江处设立。该局置大小渡船6艘,渡载旅客过江,不取分文。该局有田地,年收糙米100石支用。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划归安庆市民航管理所。
附:外国教会在安徽办的育婴、孤儿机构
[安庆天主教圣母院育婴所]
该所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先后由西班牙人甘淑清、魏真如主持。据光绪年间登记薄统计,其时收养婴儿478名,死亡403名,死亡率高达84%。1951年5月,尚有婴儿19名,除由其亲属或居民抱养15名外,余由人民政府接收交教养院抚养。
[芜湖天主堂圣母院仁慈孤儿院]
该院于民国29年(1940年)由天主教芜湖教区创办。西班牙神甫沙慈心、杜勤沏负责。据教友陈述,该院在新中国建立前20年收婴幼儿1000余名,但死亡率极高。1951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时,仅存婴儿6名,交市生产教养院育婴所抚养。
[蚌埠市天主教孤贫院、中华基督教会孤儿院、孤儿若瑟工厂]
该三院(厂)于民国35年(1946年)由意大利天主教堂主办,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补助。孤儿院曾收婴儿730人,死亡451人。新中国建立后,该院要求停办。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时,仅存婴儿1人,残疾孤儿5人。孤贫院原收容48人,全部被遣散。若瑟工厂收女孤儿(童工)15人,接收时只剩1人。
[屯溪育婴院]
该院原名婴儿保育院,美华儿童福利会于民国32年(1943年)4月创办,接受美方津贴。初收养 60名(女57名、男3名),内养外养兼举,2周岁后任人领养。至1949年4月,先后收容婴儿795名,死亡379名。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接收时,尚有婴儿83名,儿童58名。
[滁县天主教孤儿院]
该院原为民国35年(1946年)开办的滁县难童教养站,由意大利人魏怀德主办,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补助。初收流散儿童200人,后经疏散,余30人。民国37年改称孤儿院,院内举办棉织工厂,孤儿在厂生产劳动。因魏怀德虐待儿童,新中国建立后,群众要求政府接办。1951年12月,滁县人民政府接管后,并入该县协成织布厂。
[滁县苏皖基督教乡村服务协会幼儿园]
该园于民国26年(1937年)创立,属半托性质,接受美方津贴,美国人葛世魏主持。1951年葛回国后,经费断绝,由人民政府接管。
[怀远县幼幼院(孤儿院)]
该院由中华基督教淮南教区主办,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资助。民国36年(1947年)建立时,收孤儿15名。1951年8月,该院院长鲍继植要求人民政府接管。
上一篇:第四节 因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