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任用
民国年间,中小学校长、主任都是由政府委任,教职员由校长聘任,聘用期为一学期,续聘或解聘,在学期终了前议定。学期中间,因故校长可解聘教师,教师也可以要求辞职。
抗日战争时期,乡保学校增多,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多由乡镇长兼任,小学校长多由保长兼任,学校教师的选聘,由乡镇报县发给聘书。而中学校长,由上一级政府委任。
50年代初,中学和完全小学校长由人民政府选派国家干部担任,教职员除从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的学生调配外,对旧学校的教职员大部分留用。50年代中,因教员缺额,县政府曾采用报名考试的办法,招收了一部分社会知识分子。
凡公办的学校教师,都是干部身份,同国家党政干部一样,服从主管部门的分配、调动。市管学校、调动、任用,归市教育局,区乡管理的学校,对公办教师的任用,也要事先征求教育局的意见。民办教师没有取得干部身份,由区乡或学校领导班子决定任用或辞退。近几年来,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以提高教学质量,师范毕业生,必须到学校任教,由市教育局统一分配。对在校教师,一般不许调出教育部门。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知识分子得到尊重,对“反右”斗争中错划的“右派”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的教师,均落实了政策,教师的政治地位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70年代后期,对教师执行离退体制度,一些年老体弱的教师得到了照顾。
二、师资培训
民国3年(1914年)在阜阳城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师范,是阜阳最早专门培训师资的学校。民国19年(1930年)共产党员、财政局长张蕴华在城南开办的师资养成所,是短期培训师资的地方。抗日战争期间,阜阳办有颍州师范、简易师范,为中小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师资。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在开办师范学校的同时,还采取了离职培训,在职进修、短期训练等办法,培养教学人才。
开办师范学校:50年代,曾先后开办了初级师范、幼儿师范、阜阳高师速成班(后改为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1978年底改为阜阳师范学院)。1978年又建立了阜阳教育学院。在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先后走上教学岗位。
离职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中,每年选送一批业务水平较低,但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学习。学习结业后,仍回各自学校任教。1984年市政府开办了一所进修学校,当年开办3个班,有进修学员155人。
在职进修主要是通过函授、电视大学进行自学。经自学考试合格,发给学历毕业证书。
短期训练解放初期,每年寒暑假把教师集中起来,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名为“教学(育)研究会”。近几年来,采取分科集中的办法称为“集体备课”,以便互相提高。
此外,教育局和各学校还采取观摩教学、评教评学、外地参观、请专家作报告、听先进教师介绍经验等方法,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三、教师待遇
教职员工享受的劳动报酬,解放前称薪俸、薪金,先是以银元支付,小学教师月薪10多元,中学教师30至50元,实行纸币后,数量增多,但物价不稳,货币贬值,教师生活相当艰苦。解放初期,公办学校教师,有供给制和薪粮制。供给制校长、教师同机关干部一样,供给伙食和穿衣,每月发给少量的津贴。享受薪粮待遇的,小学教师月薪粮120斤左右,中学教师可多达200斤。民办学校教师多是薪粮制,由区、乡政府发给。50年代以后,公办学校教师实行工资制。评定级别,分中教级、小教级,按月发给人民币,农村民办教师,在实行公社化以后,随着村干部享受工分制,分值随社员收入的平均数,没有多大保障。60年代以来,政府多次调整教师工资待遇。近几年教师工资有了显著提高,比起行政干部,除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外,还增发了教龄工资。
中小学教师同党政机关一样享受公费医疗待遇,诊病、住院的费用,都由国家负担。
教职工因公出差、旅游、参观,凡是经过领导批准的,其费用由公款报销。
教师的政治地位,随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得到了提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所占比重,在逐年加大,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层出不穷。四中的马俊岩、八中的张玉荣、建设小学的李焕隆、泉河小学的韩义珍,于1977年获省科教先进工作者称号。张玉荣还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刘玉梅(东城小学)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的称号。省人大、市人大,省、市政协每届都有一定数额的代表。
市政府注意解决教师住房,投资兴建或拨款购买,以缓解教师住房紧张的状况;还曾为教师免费进行体检,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实行教师离退休制度时,还允许顶替子女;在教师子女入学、就业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照顾;按照“农转非”的文件,解决了部分教师家属子女的城市户口,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教师的福利,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四、教研活动
阜阳市教研室,是教育局的业务部门,1982年2月成立,1984年改为局属二级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研究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每学年或学期,提出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的意见;深入各校进行检查,指导各校各科的教学活动,并有计划地帮助局领导培训师资,开展校内外的各种活动。
教研室设正副主任和各科教研员,负责中小学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美术、体育的教学研究和电化教学及仪器的分配管理。近几年的具体活动有:
创办教改实验班。1981年创办于北城小学,是全省16班之一。
建立三级教研网。在六所中心小学建立教研组,区乡建立中心教研组,市成立教研辅导组,定期开展教研辅导活动。
举办专题研讨会。曾研讨了《如何转变差生》、《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进行阅读和作文教学》等专题。
组织观摩教学和参观。先后组织教师参观了北京东城区和上海徐汇区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还邀请外地优秀教师作示范教学,传授经验。
指导各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小学生的绘画、剪纸、书法竞赛,展览,都出现了好成绩。
倡导举行球类和体操比赛,督促和落实学生体格检查,开展达标活动。
开展电化教学,建立全省第一个县市级发射台。
教研室还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师资的任用、学生会考、毕业生的复习和招生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