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和县志

第三节 戏曲电影

一、戏曲
剧团(班)颍上文艺班于1951年组建,是颍上解放后的第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以民间小调四句推子为主要唱腔,创作出表现各类行当的不同唱法,排演大型戏曲,易唱易懂,欢快流畅,带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在全县城乡营业性演出,到寿县、凤台、正阳等地演出的《梁祝姻缘》、《九件衣》、《美人计》、《小女婿》、《李奎大闹太平府》、《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歌剧)、《白毛女》(歌剧),颇受好评。
1954年,大水成灾,文艺班与阜阳新兴梆剧团合并,更名为阜阳地区和平梆剧团。
颍上评剧团于1956年3月成立。1970年,曾一度改为京剧团,全团演职人员50多人;演出剧目有《吕布与貂婵》、《杨乃武与小白菜》、《三看御妹》、《御河桥》等。该团创作改编的剧目有《夫妻养猪》、《婆媳寄信》、《淮河风波》、《志在耕耘》、《狸猫换太子》、《春回桃园》、《三家人》、《孟丽君》等,多次参加省、地会演、调演,均获奖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破旧立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运动中,评剧团价值3万多元的传统戏装全部被烧毁。1983年,评剧团被撤销。
1959年10月,颍上艺校转为颍上梆剧团,演职人员70多人,一部分是艺校学员,大部分是从河南请来。演出的剧目有《刀劈杨樊》、《真假包公》、《追鱼》、《赵氏孤儿》等。1960年10月撤销。
1983年6月,成立豫剧团,共有演职员工52人,著名豫剧艺术表演家常香玉的女儿常小玉曾来该团辅导。1984年6月,省儿童剧调演中,该团创作并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甘罗》,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精神文明奖。《安徽日报》、《安徽青年》、《安徽文化报》和省广播电台分别发表评论文章和演出情况的报告。
颍上曲艺杂技团于1973年组建,1974年,经省批准正式成立。共有杂技演员23人,曲艺演员10人。在省内外流动演出1600余场。1980年解散。
剧场人民剧场建于1957年,在县城南关原夷吾中学旧址。有前楼、大厅、舞台、后台4部分,面积约900平方米,995个座位,设备齐全,是颍上唯一的专业剧场。开始命名“颍上礼堂”,1976年,改名“人民剧场”。
建场30年来接待了400多个文艺表演团体和著名演员,其中有天津评剧团演员小艳芳,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航,鞍山市曲艺团刘兰芳,著名曲剧演员马琪,安徽省话剧团,安徽省歌舞团,安徽省京剧团,中央歌舞团等。
曲艺俗称“清音”。清末从阜阳、涡阳等地传入颍上。有扬琴、坠胡、檀板等乐器伴奏演唱。曲板有慢板、悲调、流水、垛子、凤阳歌、流水连句等。传统曲目有《说唐》、《反唐》、《孟丽君》、《秦英征西》(长篇);《水漫蓝桥》、《十把穿金扇》(中篇);《鹦哥对诗》(短篇)等。解放后增加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如《雷锋》、《烈火金刚》、《平原枪声》。
在清朝时城乡即流行。一人说唱,自打板击鼓。檀板有木板、铜板两种。腔有“南口”、“北口”、“花口”等3个流派。有“慢板”、“摇板”、“散板”、“紧板”等板式,传统曲目有《杨家将》、《水浒》、《封神榜》等。现代曲目有《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等。
评书又叫“评词”。说者1人,只说不唱。表演时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气氛。其书目大致可分为神魔、袍带、武侠、言情4类。传统节目有《三国》、《西汉》、《西游记》、《济公案》、《水浒》、《西厢记》、《七侠五义》等长篇;以《聊斋》故事为题材的短篇有《劳山道士》、《梦娘》、《画皮》等。解放后编演的新书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中、长篇。艺人李瑞生(外号李小秃子)创作表演的《蔡锷起义》、《李青天(李葆华)私访》轰动一时,颇为群众喜爱。
二、电影
1957年,省属“八四”电影放映队划归县管,颍上建立电影联队。1968年,成立“颍上县电影管理站”。1980年,改为“颍上县电影公司”。
城关有电影院两个:“颍上电影院”,坐落人民路与解放路交叉口的东侧,建筑面积3460平方米;“中山电影院”,坐落在解放路西(原中山纪念堂旧址),面积为2500平方米。
1957年,有4个电影放映队,1988年,有49个电影放映队,15家影剧院,2家专业电影院。1978~1988年底,共放映10.80万场,观众达1.19亿人次;放映总收入521.19万元。
附:1988年颍上县影剧院概况表
1988年颍上县影剧院概况表
表89

上一篇:第二节 民间文艺
下一篇:第四节 文学创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