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书院义学私塾
儒学颍上儒学建于元朝,为“生员”读书场所,设在文庙内,也称黉学或学宫。清顺治《颍上县志》载:颍上学宫除大成殿、明伦堂等主体结构外,有“进德”、“修业”两斋。县儒学名额:廪膳生员20名,增广生员20名,附学生员原额12名,咸丰七年(1857年)因守城有功增为15名。县儒学藏书4700余卷,其中史籍2072卷,均在历次兵燹中损失净尽。
书院清朝时,颍上有2所书院。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东关外永宁寺旁首建“河洲书院”,后废,旧志仅录其名。
乾隆九年(1744年),监生王芹在城内金家巷(今“二小”)捐置房屋20间,建“蔡津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许晋重修,改名“梧冈书院”。延聘宿儒主持讲席。书院主持人称“山长”,教师称“教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绪诏示教育改制,“梧冈书院”改为“颍上官立高等小学堂”。
义学义学是一种免费书塾,为一般贫寒子弟接受初等教育的学校。清廷规定,县设书院,乡镇设乡学(义学)。据光绪《颍上县志·学校》中的“义学地附”记载,颍上共有义学6所,学地592亩,作为办学经费。其教育宗旨、管理、教材、教学均与私塾相同。
私塾清末,颍上虽按诏示进行教育改制,但直至民国20年左右,新式学校甚少,私塾林立,成为颍上半封建初等教育的一大特点,直到解放前夕,私塾才逐渐消逝。
私塾有3种类型:一是富有学究自教子孙后代,在家设馆接纳一二亲友子弟,学生甚少;二是地方清贫学究约馆,接受附近学童入学,10~20人不等;三是富豪人家请名师在家设馆,学生也不多。教师的酬金叫“束修”,按学生的年龄大小、程度高低、家境贫富议定全年学金。春季开始,腊月底散馆,无寒暑假和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