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十九章 习 俗

第三节 节令习俗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十,当地旧俗称“过年”。这天五更起床,先放开门炮,而后净手、焚香、点腊烛;男女穿新衣。下汤(下扁食)时,放鞭炮。饭菜做好后,不食。首先全家叩拜天地,保佑全家平安,而后再向祖宗牌位、尊长叩头拜年。饭后,全家主要成员带着火纸、鞭炮、祭品(酒、肉、果品等)到祖坟拜年。返家后,到同族邻居家给长辈行叩头礼,平辈互相同好。各家备麻叶(一种油炸食品)、花生、瓜子、麻糖等食品招待,至亲长辈给晚辈小孩压岁钱。拜年以午前为度,午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初二,带大馍、点心、麻糖等礼物到外祖父家,初三到姑母家,初四到岳丈家拜年。如误期,见面时需说明原因,否则受责。走亲戚、串朋友至正月十五日。城镇商店初五开始营业。城市有请春酒的习惯,亲戚朋友互请品尝佳肴,增强友谊。
建国后,习惯尚存,但焚香、祭神、叩问等旧俗已废,提倡过革命化春节,严禁铺张浪费。进入80年代,传统习惯逐渐复活,个别地区已有焚香烧纸的,但拜年不再叩头了。春节那天,各级领导到军烈属家,到生产在第一线,到退休、离休老干部、老工人家慰问。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农村叫“小年下”。元宵晚上,屋内焚香、点腊烛,晚餐吃元宵。门外挂灯笼,放焰火,不论城市和农村,均灯火通明。灯笼式样品目繁多,有“红火炭”(用竹蓖扎的用红纸糊的灯笼)、走马灯、纱灯、龙灯、凤灯等等。当晚放焰火,大型焰火是群众集资办的,也有各家自行购买的,还有的用硫磺、柳炭、犁铧碎屑制成的花筒,在屋外跑动燃放。
建国后,迷信习俗废除,挂灯笼、放焰火、吃元宵之俗尚存。80年代,高跷、“鬼会”、小车子旱船、戏剧等,均到街头演出。1982年至1985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由县文化部门主办的城市灯展,灯式新颖,品种繁多,观灯的城乡观众数以万计。
(三)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这天家家户户早起围仓。“围仓”即用青灰在院子里、打麦场里撒成圆圈,最少要围三圈,中间放一撮五谷杂粮,用土或砖头盖住,以此祈求丰收。这天早晨,家家吃煎饼、大馍。歌谣云:“二月二龙抬头,打着犁子赶耕牛,大囤尖,小囤流。”建国后,城里已不围仓,但农村仍有这一传统的习俗。
(四)清明节
清明节,男女盛装,携带祭品,远足郊外,添坟祭祖,俗称“扫墓”。在家里插柳招魂,以表示纪念。另外用柳条穿烧饼,挂在房檐下或墙上,至立夏给孩子吃,据说这样可以治小儿“苦夏”(小孩子食欲不佳,身体瘦弱)。建国后,扫墓之俗尚存,清明节前,机关、学校列队持花圈到烈士陵园扫墓,听陵园管理人讲述革命先烈事迹,启迪后人。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旧时人们认为这时蝎子、蜈蚣、蛇、蜂、蜮等俱出为害,人称“五毒”。于是画五毒形象贴在门口,小儿涂雄黄于耳、鼻、眼窝、肚脐处,防疫除病。妇女用香料绣成荷包,或用丝线缠成粽子、糖糕形状,给小儿佩戴;或用黄布为小儿做肚兜、虎头鞋,是日穿戴,以避“五毒”。早晨,户户插艾。早餐城市吃粽子、糖糕、油条;农村吃粽子、糖包。中午饮雄黄酒。对至亲厚友,以此相送为礼,表示祝愿。
是日,亳县还有一重大活动——龙舟竞渡,这是为纪念屈原之举。涡河许多船只,船头上扎一大龙头,在血盆大口下,装有生丝染黄的龙须,船尾上扎一龙尾。龙头上坐一垂发童子,扮成武生模样。船身两边,跨坐10人或16人,一只脚伸进水里,身披虎皮纹布坎甲,青巾扎头,手执划桨。船中搭一彩棚,盖有游人。船中一人打鼓,一人敲锣,龙船后尾跟随一只闹船,上面扮演杂剧。内容有“司衙官问官司”:设公堂,竖官衔牌,上面书写“肃静”、“回避”。还有“王家坟正堂”(王家坟是当时的土娼区),上坐“加三级混蛋”等,借以显示对官府的嘲讽。龙舟竞渡开始,班班队队龙船上,童子牵动龙头,或左或右;龙口或张或合,或悬空跳跃;水手一齐划桨,其行如飞。龙尾左右摇摆,缓行时龙身左右倾斜。打鼓人唱一句,大家和一句,船上的杂剧演出宫绅千奇百怪的丑态。尤其歌词,优美动听。涡河两岸观众数以万计,热闹非凡。在“五四”运动后,船上还演出过“炮打日本鬼”等内容。
建国后,饮雄黄酒、缝香包、龙舟竞渡等习俗渐废,唯插艾、吃粽子和糖糕等习俗尚存。近年来,分居的儿女,节前以鸡、鱼、酒、肉等孝敬父母岳丈之风盛行。
(六)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扫墓,祭把祖先。据传七月十五瘟疫流行,投河淹死的、上吊死的、被人暗杀的等等“冤鬼”、“厉鬼”出来作祟。据旧志载:城西北隅有州厉坛,每至中元,州官在坛上公祭厉鬼,致祷词,要他们念祭把恩德,不要在人间作祟。是日夜,威平寺和白衣庵的和尚,搭台念经,超渡亡灵。人们施焰口、放河灯,给冤鬼引路指津,借以驱除鬼祟。建国后,此俗已废,唯存上坟这一习俗。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农村早晨吃焦馍(用芝麻、面粉活成面块,烙成烙馍,烤焦),城里午餐丰盛。入夜举家团聚,焚香祭月(多为主妇或姑娘主祭)。祭后,食月饼、瓜果、毛豆等,饮酒赏月,至深夜方散。建国后,旧俗虽易,但仍全家团聚,食月饼、瓜果等。80年代,独家生活的儿女,节前以月饼、酒、肉、瓜果等孝敬父母,至亲厚友亦有礼品来往。
(八)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叫“重阳节”。时天高气爽,旧时骚人墨客登高聚会,赏菊赋诗。进入80年代,市内多次举办菊展,文人雅士咏诗作画,殊有兴致。
(九)腊八
农历十二月八日,叫“腊八”。旧时,是日早餐用毛栗、花生仁、红枣、百合、山楂、莲子、糯米、红白糖等,煮成粥,叫“腊八粥”。信佛的人,是日施舍穷人。而现在腊八粥,用小米、豆腐、粉条、花生仁、芝麻仁、海带、姜、葱等煮制,改甜为咸,改早餐为午餐。因此时已接近年关,所以有“吃了腊八饭,便把年来办”的俗谚。
(十)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各家打扫卫生,清除房舍尘土垃圾,男性用馆糖奉灶君,祭时焚香叩头,并祝祷:“上天好话多说。”为什么用饴糖祭祀?一说是用馆糖粘住灶君的嘴,不叫他上天说三道四。建国后,此俗已废。
(十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建二十九日),是本年最后一天,这天家家扫庭院,贴春联,易门神;入夜点烛焚香,堂屋桌上陈列供品,全家团聚,饮酒辞岁,祝长者长寿,儿女兴旺,长者给子孙压岁钱。而后围火炉“守岁”;至午夜,放关门炮。
(十二)法定节日
民国时期,法定节日有4月4日“四四”儿童节,10月10日“双十节”等。建国后,法定节日有“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十月一日国庆节、元旦。近年又新增9月10日为教师节,3月12日为植树节等。逢法定节日,机关、学校、厂矿都扎彩门、挂彩灯、插彩旗,召开庆祝会,组织各种相应的活动。不少青年择节日结婚。
上一篇:第二节 回民习俗
下一篇:第四节 旧时生产习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