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农业

第五节 畜牧业

(一)大牲畜
小农经济时期,都是一家一户饲养,地主、富农大多饲养骡马,中农和贫农大多饲养牛、驴,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无力饲养大牲畜。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员的大牲畜由社收买,转为集体所有。1962年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分给社员少量自留地,允许社员饲养少量自留畜,“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明令禁止私养。虽然提出“发展牲畜,奖励繁殖”的政策,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仍然发展缓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牲畜分到户饲养,农民可以自由买卖、调换,繁殖增重归农民自己所有,激发了农民饲养牲畜的积极性。1984年全县出现饲养大牲畜专业户4822户,饲养种畜专业户68户。城关镇城南村委会农民朱乾三,自筹资金从淮南乳牛场购进3头黑白花乳牛,7个月的时间,除繁殖1头母牛犊外,还供应城市鲜奶8.5吨,结束了利辛县没有乳牛的历史。这些饲养专业户、重点户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和自觉地注意计成本、讲效益、用科学、重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做到有计划的发展,在提高大牲畜的商品率中起到带头作用。
牛占大牲畜总量的80.1%,绝大多数是黄牛,水牛仅占牛类总数的0.28%,另有乳牛4头。县内黄牛品种,以本地黄牛为主。外貌特征:双额、小角、大眼、细颈、峰高,前躯发育较好,后躯发育较差。生产性能:个体小,役用能力差,产肉量较低。种属为华北牛体系的淮北黄牛,是徐州黄牛(鲁西黄牛)的友系。其次为役用杂交黄牛,父本是建县后引进的秦川牛、南阳牛,母牛是本地牛或杂交后的一代或数代黄牛。再次是少量种用纯秦川牛、南阳牛、杂交肉用牛。1979年开始采用国外优良品种利比赞、西门达尔(ST)、夏洛来(C·L)、短角(ZD)等肉用牛的冻精颗粒进行人工授精,取得初步成果。在饲养管理上,主要是舍饲拴养,饲草以麦秸为主,夏秋季喂以小部分青草、藤蔓。大部分饲料以炒黄豆粉碎掺入饲草中,或以泡浸豆饼拌入饲草,牧饲极少。管理较粗放。实行分户饲养后,一头牛就是一户的半个家业,饲养比较精心,定时定量喂养,少给勤添,饲料充足,搭配多样化,膘成好,繁殖率较集体饲养高出1.5—2倍。配种方式以本交为主,人工授精繁殖率在逐年提高,1984年为42%。
马占大牲畜总量的6.1%,主要品种属蒙古马系。建县后从云南、贵州引进一批,大部分是杂交马。毛色以枣红、褐色、黄褐较多,有少量青马,外貌差异较大,多披鬃大尾,外体大小参差。鞔力以苏高血马、阿尔登、当地马为强,四川马、云贵马较差。使役主要用于运输、播种,耕地只有补充牛力不足时使用。饲养管理与牛相似,较牛易得常见病,饲草多为谷秸。1968年阜阳地区投资10万元拟建县种马场,从乌鲁木齐的昭苏购回良种伊犁马17匹,因“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遂将所有马匹移交朱瓦房大队饲养,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驴占大牲畜总量的12.7%。主要品种是本地驴、关中驴与本地驴杂交后代两类,亦有少量关中驴种和其他驴种。毛色有青灰、青、黑、黑白、黄等。本地驴体型较小,有明显的鹰膀、背线和虎斑。杂交驴体型较大,有明显的“三粉”特征。饲养管理与牛相似,抗病能力强,耐粗饲,耐劳役。本地驴较杂交驴使役能力差。
骡占大牲畜总量的1.1%。是马、驴杂交品种,有马骡和驴骡之分。抗病能力和役用能力强。
1965—1985年大牲畜年末存栏量表
(二)猪
生猪年末存栏量,1965—1985年,平均每年增长4%。1965—1970年,提倡社员自养,平均每年增长8.2%;1971—1979年,除允许社员自养,并大力发展集体养猪,尤其出现闻名全国的胡集区小叶园生产队集体养猪先进典型,向全县推广小叶园养猪经验,公社、大队、生产队都建立集体养猪场。县革命委员会努力督建万头公社、千头大队、百头生产队猪场,资金不足,由国家贷款解决,由于由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能相适应,造成管理不善,生产技术跟不上,以致失败,有的生产队损失惨重。这个时期,平均每年增长2.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社员个人养猪积极性调动起来,1980—1985年,平均每年增长3.5%。由于户养大牲畜的迅速发展,与养猪争饲料、争劳力,致使养猪不能较快发展。1984年县内已出现专业户,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985年全县养猪专业户107户,家庭全年总收入40.6万元,其中养猪专业收入26.1万元,平均每户专业收入2439元。品种:主体是皖北猪及其它猪种的杂交猪。商品猪为巴克夏、约克夏、长白、上海白、永昌猪的杂交后代和部分本地猪、永昌猪、内江猪。本地猪属华北型猪,被毛黑色,皮厚鬃长,耐粗抗病,繁殖力强,体型较小,大冉下垂,外观松垮,早期生长慢,晚期生长较快,腹油量大,胴体比重小,杂交商品猪父本多为巴克夏、约克夏、长白及杂交种,母体为本地猪及杂交猪,呈现较强的杂交优势,生长发育迅速,为脂肉兼用型,肉质有明显改善。商品猪生产,1965—1979年主要是脂用型,群众喜食猪油脂,这与农民长期主食粗粮比例大、副食品摄入少、植物油供应不足有关。1980年后油料作物面积扩大,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而转食植物油,猪油脂和肥膘肉滞销。社会的需求,推动商品猪饲养向脂肉兼用型和瘦肉型猪发展。杂交猪的主要特征:巴克夏杂交猪,全身黑毛,有白不全特征,体型较小,圆润,头短宽,耳直立或半向前倾斜,肉猪日增重244.3—294克,屠宰率为73.7%;约克夏杂交猪,全身白色,体大,头短宽,嘴微上翘,背宽,臀部丰富,肉猪日增重321克左右,屠宰率74.2%;长白杂交猪,全身白色,体型大,身长超过其它杂交猪种后代,头狭长,嘴长平直,耳大前倾斜,体长背宽,臀部不及其它杂交猪丰满,肉猪日增重244.5克,屠宰率为71.1%。饲养管理:户养多为圈养、拴养。饲料65%为红芋片、鲜红芋,25%的麦夫皮,5%的糠渣,5%豆饼及其它农副加工产品,一般是热汤或煮熟混和投饲。自1983年起粮食部门开始供应配合饲料,但投饲比例较小。分户饲养生猪,既受当年粮食丰歉的制约,又受粮食、肉类市场价格的制约。往往一场喜雨或丰收在望,市场仔猪价格即迅速上涨,甚至成倍上涨;大旱之际或洪涝灾害之后,市场仔猪价格迅速下跌。1976年秋大旱,小麦直到12月份还未全部下种,市场仔价格由每公斤1.40元下跌到每元钱1.5公斤,许多母猪被屠宰,致使1977年末存栏量比上年下降17.3%。
(三)羊
利辛县是全国15个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之一,为农民家庭传统牧业生产项目之一。1965—1985年,年末存栏量平均每年增长5.8%,年际之间变化很大,最少年份只有2.97万只,最多年份达到17.61万只。1971—1973年,有些生产队为保护林木提出“断羊”(禁止饲养),因而年末存栏量下降。1976年后,养羊业得以稳定发展。品种:山羊主要是本地羊,属淮北白山羊系,全身白色,外观清秀圆润,体型稍小。其次是杂交羊,亦为白色,体型略大,有的羊脖子下带两肉坠。绵羊较少,属半细毛羊。1981年高皇公社社队企业从滁县引进30只细毛羊,由于管理不善,陆续绝种。淮北白山羊是板皮山羊,易肥,繁殖力强,肉质高,板皮质量好,拉力强,弹性好,板皮属汉口路皮,出口换汇率高。近年食品经销部门大量收购山羊肉,进行分割、加工,运销大、中城市用作涮羊肉,深受城市消费者欢迎。绵羊以产毛、皮为主,其肉质不及山羊肉,而且多为细杂羊,油汗大,净毛率低,毛长度不够,尚有个别皱皮。饲养管理:淮北白山羊、杂交羊,耐粗饲,抗病力强,一般为拴养定点牧饲,管理粗放。饲草以野草为主,亦喜食青干草、树叶、藤蔓、茎叶、干红芋秧、花生秧等。除奶用、种用羊和新生羔羊投饲少量麦夫皮、豆饼外,平常很少喂精饲料。
(四)兔
1979年以前,县内有少量家饲肉兔。1980年马店、展沟、胡集区部分生产队掀起饲养长毛兔热,县外贸局积极引进扶植,在全县迅速发展,成为热门产业。1981年发展到47.52万只。1984年已出现养兔专业户117户,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兔毛价格的消长,养兔数量亦随之消长,1985年饲养量仍达到56.59万只。品种:1979年以前饲养的家兔多为本地土种毛肉兔,白色,大耳,体型小,饲养报酬低;二是勒克斯兔,肉用型,生产性能优于本地兔。1980年起饲养的大多数是西德兔及西德杂产交兔,主要是产毛。纯西德兔很少,杂交长毛兔因其血缘及杂交程度不同,其产毛能力不一,一般是越接近西德兔血统,其产毛性能越好。杂交成兔(4公斤以上)季剪毛一次量150—250克,当地杂交兔为75—150克。饲养管理:1979年以前家庭养兔多为散养舍饲,自发展毛用型后,大部分拴养舍饲或笼养,很少散养。饲草为野生青草、蔬菜茎叶、青干草等,饲料为麦夫皮及少量豆饼,1983年起部分养兔户开始投饲配合饲料。
(五)家禽
饲养家禽是县内农村家庭传统养殖业,散养率高,历史悠久,虽其效益不高,但千家万户都养,一直是群众连接不断的小宗经济收入,直接调剂着农户的经济生活。在“左”倾路线时期,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低,农村中困难户,靠养几只鸡鸭生蛋,换盐换油。家禽饲养就其总量,在畜牧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鸡占家禽饲养总量的97%。品种以本地土种鸡为主体,数量占80%。1980年以来,相继引进来杭、星杂二八八、京仔、罗斯、新浦东、白洛克、六安鸡、芦花鸡等品种。土种鸡肉质好,母鸡早熟,个体小,毛色杂,产蛋量最高可及来杭鸡,一般要少1/3。罗斯鸡因品系不同,毛色不一,当地以黄、白花居多,形体笨重于来杭系鸡。新浦东,体大肥胖,毛金黄。白洛克,体大毛白,外貌雄健。来杭、星杂、京白,全身纯白,冠红脚黄,外貌清秀。来杭系鸡年产蛋量200枚以上,蛋大、色白,壳薄。罗斯鸡年产量200枚以上,蛋大,色红,壳厚。新浦东、白洛克是当家肉鸡品种,其生长迅速,是发展中的鸡种。饲养管理:广大农户多是散养,自行外出觅食,间投原粮补饲。耐粗饲,管理粗放。1982年已开始出现养鸡专业户,实现圈养,定时投饲,并大力推广来杭杂交鸡。1985年全县有养鸡专业户21户,家庭全年总收入7万元,其中养鸡专业收入4.8万元,平均每户专业收入2286元。
鸭占家禽饲养总量的2.7%。品种主要是麻鸭,有少量北京鸭。本地很少孵化,多为外地运进雏鸭。饲养管理粗放,昼放夜舍,自行觅食,间或补饲。1985年全县有养鸭专业户3户,家庭全年总收入1.4万元,其中专业收入0.9万元,平均每户专业收入3000元。
鹅占家禽饲养总量的0.3%。品种主要有白鹅、雁鹅、麻鹅。本地很少孵化,多为外地运进雏鹅。饲养管理与鸭同。
1965—1985年猪、羊、家禽年末存栏量统计表

(六)疫病与防治
家畜共患传染病炭疽病,1950—1952年大流行一次,沿西淝河一带发生较严重,建县后病例极少。狂犬病,1982年、1984年两次流行,多呈散发式,发病头数不多。其他疾病,如坏死杆菌病、恶性水肿、破伤风、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结核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肉毒梭菌杆氏病、放射菌病和痘病等,病例极少,呈散发型。发现后及时扑灭和隔离,未造成传染危害。
禽畜主要疾病牛:气肿疽,1950年大水灾由河南流入境内,主要是沿西淝河地带,建县后未见病例。牛流行性感冒,发病有一定年份周期,一般为10年流行一次。1967年和1982年两次大面积急性流行,发病率高。1982年发病头数45521头,占牛类总数的35%。流行严重的有胡集、展沟等区,发病率达65%,死亡率为42%。马:传染性贫血。历史上县内无此病例报告。1965年县生产资料公司从云南、贵州等地引进马匹带入境内,当时呈隐性经过,未被重视,1973年对马疾病普查发现,在23641匹马骡驴中,化验定性17匹,处理24匹,其中扑杀14匹,在定性期间的可疑马死亡10匹,国家补助款5700元。这些病马主要分布在望疃、西潘楼、张村、王人、江集、阚疃、城关、胡集、马店等11个区、15个公社、17个大队。马流行性感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马鼻疽、马腺疫等病呈散发流行,近年很少发现。猪:猪瘟,1970年先在王人、张村、江集、望疃发生,1971—1973年在全县流行,发病率、死亡率均高。猪丹毒,1970年全县大流行,1971年、1972年、1973年、1977年,在王人、张村,胡集、展沟、阚疃、望疃流行。猪流行性感冒,呈季节性散发流行。羊:羊痢疾,多见同寓共患,呈散发流行。鸡:鸡瘟(鸡新城疫),年年都有发生,呈急性经过,传播快,死亡率高。1971年全县流行。1972年、1973年、1977年,王人、张村、胡集、展沟、阚疃、望疃等区流行。鸡马立克病,仅次于鸡瘟,境内流行甚广。鸡支原体病,呈慢性经过,病程长,多见成鸡散发流行。鸡痘、鸡传染性鼻炎、禽曲香菌病,多为散发,大群饲养发病率高。鸭:鸭瘟,1980年开始发现,传播快,病程急,死亡率高。1984年胡集区贾桥乡农民张立青等合伙饲养群鸭1100只,得病死亡800多只。鸭病毒性肝炎,在县内部分地区流行,多见于雏鸭,发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兔:1984年张村、江集、城关等地发现一种新的长毛兔传染病,特点是急性暴发,潜伏期短,病程仅4—5小时即死亡,死亡率高达85—100%。该病有一定的流行季节,多发生于春、秋,主要侵犯成年兔,幼兔很少发病。经过南京农业大学诊断为新发现的病毒引起,被称为传染性出血热,有的地方叫做兔瘟。家兔粘膜性肠炎、兔传染性口炎、兔葡萄菌病和兔伪结核病等,在县内多为散发、小区域流行。
防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制定“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大力发展地方畜牧兽医事业,采取以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减轻。建县后,农林局下设畜牧股,1971年成立县畜牧兽医站,1984年体制改革,各区成立农牧渔业站,国家配备兽医干部35人,其中兽医师1人、助理兽医师11人、技术员11人;建立区乡兽医站57个,在职兽医人员355人,培养乡村兽医693人,形成完整的防治体系。1965—1985年,累计防疫注射大牲畜炭疽芽孢苗33.15万头、气肿疽菌苗14.4万头、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0.63万头;累计防疫注射猪瘟589.5万头、猪肺疫107.96万头、仔猪副伤寒71.54万头,累计预防接种鸡新城疫1系苗155.41万只、2系疫苗55.24万只、禽霍乱1.35万只、鸡马立克病0.53万只;累计注射兔瘟疫苗3万只。1984年在阎集乡、王人乡共15个村试行畜牧兽医与饲养户签订合同,实行包防疫、包治疗、包药物、包阉割和因治疗无效死亡的禽畜,由兽医站给予一定赔偿的办法;在张村区5个乡试行包母猪防疫的办法,促进了防疫效果。家畜检疫:建县后即配备6名专职家畜检疫员,1971年增加到21人。1980年成立家畜检疫站,承担运输检疫、城乡市场检疫和白肉检疫,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上一篇:第四节 林业
下一篇:第六节 副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