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十八章 医疗卫生

第四节 疫病防治

(一)预防接种
预防小儿麻痹糖丸1967年下发5.33万人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80-1983年,累计下发31.91万人份,平均每年下发7.98万人份。1985年下发54257人份,接种率94.2%。
百白破三联疫苗1981-1983年,累计注射7.45万人份,平均每年2.48万人份。1985年接种38205人份,接种率94.3%。
白喉类毒素1967年注射3.48万人份,其后停止。1980-1983年,累计注射14.61万人份,平均每年注射3.65万人份。1985年接种36891人份,接种率91.3%。
流脑疫苗1983年注射22.31万人份。
乙脑疫苗1980-1983年,累计注射40.44万人份,平均每年注射10.11万人份。1985年接种61587人份,接种率92.3%。
麻疹疫苗1980年注射4.91万人份,1983年注射3.32万人份。
钩端螺旋体疫苗1966—1967年,累计注射0.42万人份。
破伤风类疫苗1967年注射6.92万人份。
牛痘疫苗1967年接种6.27万人份,1980年接种4.48万人份,1981年接种3.34万人份。
副伤寒、副霍乱疫苗1966-1967年,累计注射12.6万人份。
卡介苗1979-1985年,累计接种15.25万人份,平均每年接种2.18万人份,其中1985年接种40787人份,接种率96.5%。
布氏长苗1966年注射416人份。
锡克氏疫苗1966年注射452人份。
(二)急性传染病防治
流行性出血热1965-1979年,15年中有13年发生,年发生频度为86.7%;累计发生272例,平均每年发生18.1例,累计死亡31人,死亡率11.4%。1980年进入高发期,当年发生238例,相当前15年总和的87.5%;死亡21人,死亡率8.8%。1981年发生915例,相当上年的3.8倍;死亡49人,死亡率5.4%。1982年发生1267例。1983年发生1276例,是历年高峰期。1984年下降到456例,1985年又下降到242例。1980-1985年,累计发生4393例,累计死亡146人,死亡率3.3%。
本病具有高度的散发性和明显的季节性。1980年以来,疫区由西淝河沿岸扩大到所有区、乡;当年10月至次年1月,是发病高峰期,以农民为最多,其他职业亦稍有发生。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16-50岁年龄为最多,影响流行的因素与野鼠密度有相应关系,人群与疫源地接触的频繁,时间长,感染的机会增多。秋收季节快收、快打、快运,减少野外作业时间,不在野外露宿;管好食物,不被鼠粪污染;水利工地搭“介”字形工棚,睡高铺,工棚周围挖防鼠沟,这些措施可减少发病机会。1975年县防疫站首次开展1973-1975年流行病学监测预报。1981年后,每年进行一次流行调查和鼠类密度调查,提前作出疫情预报。1980年县医院、防疫站组建“出血热抢救技术指导小组”,培训一批防疫员和内科临床医生,医疗水平逐年提高,1985年各区卫生院已可收治病人,对症治疗,当年全县仅死亡1人,治愈率达99.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965年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1967年为最高峰,当年发病14554例,死亡763人,死亡率5.2%。其次是1976年,当年发病3385例,死亡191人,死亡率5.6%。两次发病高峰期相距9年。1965-1985年,累计发病24344例,除去1967、1976年高发年,平常年份平均每年发病337例。
1967年高发年,首例病人在胡集区发现,其后扩散全县所有区、社中的417个大队(占大队总数的99.2%)、2423个自然庄(占自然庄总数的58.7%)。1月份发病1268例,死亡105人;2月份发病4453例,死亡263人。从1月1日至5月9日共发病14352例,占年度发病的98.6%,死亡741人,死亡率5.2%。发病千人以上的有胡集、展沟、阎集、江集、王市5个区。疫情发生后,县成立“防治流脑指挥部”,省防疫站、阜阳地区防疫站抽调195名医务人员来利辛帮助工作。指挥部从县抽调30名、从区、社抽调400名医务人员,分赴到医疗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22个医疗点,就地收治病员。并向全县人民大力宣传防病知识,印发宣传册9000本、宣传单6500张、其他宣传品万余份;向群众免费投放呋喃西林糖果1000多瓶、呋喃西林片15万片,同时推广吃大蒜、盐水嗽口、服中草药单方、验方,以防止疫情的蔓延。
1968年发病1165例,比上年下降92%,其后逐年递减,到1973年仅发生36例,进入低谷。1974年开始上升,当年发病127例,比上年增加2.5倍,并以354.7%的速度递增,1976年再次出现发病高峰。
1976年高发年,从上年12月已开始发病,1月份进入高峰,当月发病1052例,死亡66人;2月份发病1363例,死亡79人。从1975年12月份至1976年5月,累计发病3336例,死亡188人,死亡率5.6%。发病较高的有城关区、阚疃区、西潘楼区,流行范围波及所有区社的399个大队(占大队总数的84.4%)。疫情发生后,县成立“流脑防治领导小组”,采取“抓六早”、“四控制”、“三落实”(早准备、早宣传、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暴发点、控制发病率、控制死亡率、控制药品使用;落实组织领导、落实医务人员、落实预防措施)的措施,推广竹叶石膏汤,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977年发病221例,比上年下降93.5%。1979年下降到29例,进入低谷点。1980年发病43例,比上年增加48.3%,并以98%的速度递增,1983年发病446例,出现小高峰。根据发病规律,安徽省卫生防疫站拨给26万人份疫苗,于1983年12月份开展预防接种,实践证明免疫效果良好,1984年发病下降到152例,1985年发病186例,使疫情得到稳定。
麻疹建县以后每年都有发生,发病人数起伏不定。1965—1985年,累计发病64586例,平均每年发生3076例,累计死亡68例,死亡率0.11%。发病最低年份有1967年372例、1975年811例、1982年332例、1985年23例,发病最高年份有1966年6824例、1970年8136例、1974年11009例。
流行性感冒建县后每年都有发病。1965—1985年,累计发病353642例,平均每年发病16840例。发病最低年份有1967年302例、1968年55例、1969年1535例;发病最高年份有1966年29199例、1975年21484例,1979-1984年,每年均达2万例以上。
百日咳建县后有20年发生,年发生频度为95.2%(1968年没有发生)。1965-1985年累计发生19188例,平均每年发生914例;累计死亡2人,死亡率0.01%。发病最低年份有1967年28例、1969年311例、1970年211例、1985年77例;发病最高年份有1966年1712例、1972年1902例、1981年1640例、1982年1770例。
伤寒、副伤寒建县后有18年发生,年发生频度为85.7%,1967、1979、1981年没有发生。1965-1985年累计发生348例,平均每年发生17例;死亡1人,死亡率0.3%。
病毒性肝炎建县后有14年发生,年发生频度为66.7%,1965-1985年累计发生3723例,平均每年发生177例;死亡1人,死亡率0.03%。1967-1970年、1972-1974年7个年度没有发生。1971年大流行,发病2609人。
脊髓灰质炎建县后累计发病31例,分布在8个年度。1980年以前少见,1981-1985年每年都有发生。
钩端螺旋体病1965年江集区发病17例。1972年7月境内连降大暴雨,污水漫溢,发病5442例,在全县19个公社流行。1973年7月,利辛、旧城公社发病36例。
(三)地方病防治
疟疾在县内流行较广,历史较久,每年都有上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发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966年2月,利辛县纳入豫、鲁、苏、皖、鄂5省疟疾联合防治范围,县成立疟疾防治指挥部,抽调25名医务人员,抽样调查272个生产队、6844户、23055人进行检查,先后7次摸底统计,1965年全县疟疾病人60413人,发病率占总人口的9.3%。1966年开始对休止期根治,全县根治56546人,其中正规根治56186人,占根治总人数的99.4%。送药员手提水瓶,送药到手,看药下肚,药不服下,坚决不走。连送8天8次药,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群众的亲切关怀,许多病人感动的热泪盈眶。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县内防疟工作受到冲击;1967-1969年停止疟疾防治,使疟史病人急骤增加。1970年在县革命委员会组织领导下,开始恢复疟疾防治。1970-1985年,累计休止期根治431.58万人次,平均每年防治27万人次;1975-1979年、1981-1982年先后7次进行全民预防服药。由于连年休止期根治和全民预防服药,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1983年全县由3个疟原虫镜检站增加到13个,各区、乡普遍建立防疫网,当年发病率由上年的万分之三百九十六下降到万分之一百四十七。1985年全县仅有休止期根治病人8392人。
麻疯病1973年5月,抽调28名医务人员组成麻疯病线索调查队,分7个小组调查全县21个公社、278个大队、820552人,共报线索176人,确诊18例,其中7例住凤台县麻疯病院治疗,1例住省新河医院,6例在家,新发现4例。新发现病人均在家治疗,县防疫站定期送药随访。
头癣1979年组织专业人员90人,在全县查出头癣和疑似头癣病人2646人,1980年再次复查治疗,确诊102例,其中黄癣64例、白癣37例、黑点癣1例,。对所有病人都给予综合治疗,疗程不等。1983年组织复查,在展沟区新发现1例,余已渐愈。
华枝睾吸虫病1967年在春店公社的李桥口、立新庄调查286人,其中阳性28人,门诊诊出11例,收治38例,用“846”药物治疗,均治愈。1984年12月,在阚疃区谷圩乡谷圩村调查1030人,其中阳性49人,阳性率4.8%,有待治疗。
狂犬病1980年9月7日,由蒙城县境窜入望疃区周集公社张大庄1只病犬,咬人后逃向刘集、陆小楼境内(被群众捕杀),连续咬伤7人。首例病人拥军,男,7岁,9月7日被咬伤后没有预防注射狂犬疫苗,于第15天发病,9月24日死亡。其后在全县不断发现狂犬伤人事件,1980-1985年被狂犬咬伤人数累计1655人,注射狂犬疫苗1585人,注射率95.7%;中草药预防55人;发病36人,死亡36人。
1980-1985年狂犬伤人及发病统计表

1965-1985年14种急性传染病发病顺位表

(四)其他疾病防治
结核病1980年在城郊区阎集公社设立“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点”,对阎集、王梁两个大队进行检查,应查1937人,实查1932人,受检率99.7%,查出结核病人10例,对调查点的病人予以正规的药物治疗和随访观察。在调查中,对15岁以下784人做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108人,阳性率13.8%。
肿瘤1972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抽调22名医务人员划分4个肿瘤普查小组,普查利辛公社11个大队、176个生产队、总人口29390人,应检12334人,实检11411人,受检率92.5%,查出癌症患者2人。
上一篇:第三节 卫生保健
下一篇:第五节 医疗制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