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前,安徽未实行正规的锅炉压力容器事故报告制度。1963~1990年统一执行国家劳动部制定的事故报告办法。建国后,部分年度安徽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起数及事故率统计见表7-6-6,表7-6-7,图7—6—1,图7—6—2。
安徽省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年度统计表
表7-6-6(1958~1990年)单位:起


图7—6—1锅炉压力容器台数增长图
安徽省锅炉压力容器台数及爆炸事故率统计表
表7-6-7(1956~1990年)

(续表)

说明:爆炸事故率是指每万台锅炉压力容器运行一年发生爆炸事故的起数(起/万台.年);计算方法为加权平均数。

图7—6—2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率变化图
(1979~1990年)
从统计看,1958~1962年,安徽锅炉爆炸事故起数多,事故率高。这与当时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低和锅炉安全监督制度不健全有关。“大跃进”中一度出现盲目蛮干,随意制造、使用劣质锅炉的现象,是事故多发的直接原因。1979年初出现的事故率峰值,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在1966~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正常的生产管理秩序被打乱,安全监督制度被废止,锅炉压力容器设备存在许多缺陷,仍带病运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些缺陷还来不及处理,因而造成1979年的事故高峰。1982年,国务院《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后,锅炉压力容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爆炸事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在1986年曾出现过小的峰值,但随着对使用、检验环节监察管理的加强,消除了在用锅炉压力容器存在的一些事故隐患,使事故率又开始下降。
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原因,除上述使用管理上的因素外,制造质量差是个突出问题(见表7- 6-8)。在121起爆炸事故中,因制造质量低劣而引发的事故有43起,占36%。在压力容器爆炸事故中,从行业分布看(见表7-6-9),化工、轻纺及粮油食品行业是重点。这都是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安徽省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原因分类表
表7-6-8(1971~1990年)

安徽省压力容器爆炸事故行业分布表
表7-6-9(1970~1990年)单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