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土壤以全新统中段发育成的亚粘土为主。成土初期,富含碳酸钙,经雨水淋冲至底层,由地下水及草甸潜育作用,形成腐泥状砂礓黑土层。全新统上段,系十三世纪以来黄水泛涡淤积成的砂土,棕红色亚粘土及淤黑土过渡带。1983年土壤普查,全县境内的4个土类,16个土属,41个土种中,一般有机质及氮磷含量不足,纯地力不高。
砂礓黑土类占全县的75.77%,土层深厚,但耕种层仅15厘米左右,均呈微碱性反应。其中:黑土、黄土属粘性含量大,孔隙度小,呈块板、棱柱状结构,耕性不良,适耕期短,易涝易旱,不保肥。农民形象地说它:“一寸黑,二寸黄,三寸以下见砂礓。”青白土、白碱土属粘性含量较小,适耕期稍长。
潮土类两合土属,质地松软,耕性好,适耕期长,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沙土属,质地轻,耕性好,保肥差。淤土属,结构粘重,耕性差,适耕期极短,习称“犟三晌”(头晌粘,二晌松,过了三晌扒不动)。
此外县境内还有少量棕壤土类和石灰土类分布。

蒙城县1983年普查耕层土壤理化性状表

植被
夏朝,县境水面多,多水生植物和树木,在今坛城一带有农作物分布。
商以来,农作物增多。
民国时期,林木及茴草、芦苇,约占全境的12%,耕地占70%,但复种指数低,过冬作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60%,夏秋作物占70%。
建国后,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兴修农田水利,以村旁、宅旁、路旁、沟旁为主的林木覆盖率,到1985年提高到10%左右,耕地率提高到79.43%,复种指数1.58。越冬作物占耕地总面积的75%,夏秋作物占95%。除农田林地之外,沟边路旁的荒废土地,多为野草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