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风俗
服装
民国时期,富人冬戴风帽,身着长袍马褂,下穿直筒大腰棉裤,足着棉袜,三道云棉鞋;春、秋戴礼帽,着夹袄夹裤,出门穿长衫。一般百姓冬戴线帽,上着土布右开襟过膝大棉袄,下穿棉裤,脚穿麻窝(麻、草结的鞋);春、秋穿土布对襟单褂,腰系青布巾,穿草鞋或革及鞋(鞋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盛夏敞头赤膊。家境稍裕的青年,冬戴“火车头”(东北棉帽),春、秋戴“帽垫”,顶缀红疙瘩(父母新丧为白色),外出穿海昌蓝大褂,少数人穿西服,着皮鞋。老年妇女冬戴头箍或顶包头,上穿棉袄(肥胖宽大,右开襟,大陀襟镶边,领口、袖口饰花边,钉布扣五、七枚),下穿大腰直筒棉裤(裤角镶滚边,扎腿)。中青年妇女,出门穿海昌蓝褂,着荷花色袜,吊带,红绣鞋。
建国初,时尚列宁装,男青年戴蓝军帽。女青年上穿站领盘香扣对襟短褂,夏穿肥胖仅及膝盖的二蓝色裤,柿黄色袜,带袢鞋。1955年前后,风行苏联花布。“文化大革命”初期,盛行草绿色军装。70年代,服装以蓝、灰、黑三色为主,男性一般穿“二五大衣”、中山装、西装、衬衫,松紧口鞋。80年代,青年男女服装款式新颖,花色绚丽。男上衣有呢子大衣、西装、港衫、茄克、猎装、青年装、击剑装、香槟衫等,下着西装裤、喇叭裤、牛仔裤。女性着西装、连衣裙、丝绸绣花时装、滑雪衫、羊毛衫和各种纹饰的毛线织物。城镇居民穿皮鞋,农村人穿运动鞋。旅游鞋城乡居民都爱穿。
饰物
民国时期,富人男戴玉佩、玉镯、扳指、戒指。女戴手镯、戒指、耳环、耳坠,发髻插钗、簪等金银玉饰。儿童戴银锁、项圈、手镯、脚镯等。建国初,青年上衣口袋插钢笔。“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老少胸佩毛泽东主席像章。70年代,手表成为人们的时髦饰物。80年代,流行戴变色太阳镜、戒指,女佩胸花、戴项链、耳坠。
食物
以面食为主,每日三餐,干、稀两类。干有馒头、卷子、粑粑、锅贴、烙馍、干饭等;稀有红芋饭、面条、面片、面疙瘩、菜汤等。平素以咸菜、辣椒、蒜瓣佐食。80年代,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喜食甜、淡、低脂肪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宴席
婚丧嫁娶,设宴酬宾,喜事较丰,丧事从简。多者几十桌,少者数桌。方桌以七、八人为限,尊长或客人先入席,面向正门左为上座,右边和两边为陪座,主人或晚辈坐对面下首斟酒、接菜。宴席开始,先上果碟、下酒菜,次上主菜鸡、鱼、肉(鸡、鱼头朝上宾),席间互相敬酒劝食,气氛热烈,最后一道菜大圆子散席。80年代,宴席质量提高,开始向营养型、清淡型转化,除饮烈性酒外,还饮用低度酒、啤酒、果酒或其他饮料。
饮料
民国时期,农民夏季习饮生水,或加醋解渴防暑,或加大蒜解毒;秋、冬饮竹叶或桑叶茶。富人饮茶。建国后,城镇居民饮茶之习惯逐步普及,农村仍以饮白开水为主。70年代后,夏季饮用汽水、果露的日趋增多。
住宅
民国时期,建房先请阴阳先生相宅基。房门多向南,忌迎“太岁”,忌对山墙、窗户或路口(俗称路箭),临路立石镌“泰山石敢当”以镇宅。建房择吉日动工。建房木材,时尚枣脊榆梁杏树门(早积余粮幸福门),忌桑树做门(谐音讳“丧”)。门宽三尺三(市尺)。民谚:门宽三尺三,进得花轿出得棺。室内地面低于室外,意取“聚财不散”,居中的堂屋为主房,户主或长辈居此。东西厢房为偏房,忌高于主房。正房内后墙悬观音图像或字画,下面条几上供奉天地或祖先牌位。贫家茅屋湫隘,桌、床全系土坯砌成。庭院喜植石榴(多子)、槐树(长寿、富贵),忌栽桑树(讳“丧”),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槐”之习。建国后,室内均挂毛泽东主席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桌上敬奉毛主席石膏像,两旁摆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远集》。80年代,改挂字画。建房向高、宽、大、实用、卫生、有利采光等方面转变,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庭院多植花木美化环境。
出行
清代,远行多择吉日,晴日,忌说破嘴话,有“饱带干粮晴带伞”之习。走亲访友,多选双头日子,忌在初一或十五日。途中喜闻鹊鸣,恶听鸦噪。路遇尊长,垂手恭立道左,作揖请安。同行让尊长领先。坐车、骑马,路遇亲友或问路时要下车、下马。襁褓中婴儿出门备桃条一束避邪。贫家出门多步行,富豪官宦出门,男骑马,女坐轿或马车。民国初年,县城有出租小轿六、七顶。富户新郎、新娘回门,妇女走亲访友,绅士外出,名医出诊多租乘此轿。抗日战争前夕,城内有7辆黄包车为顾客代步。乘船忌说“船老板”(捞板)、“帆船”(翻船),忌在船头小便。妇女忌从船头登船(船家年节设供处)。每年正月初,装第一趟货,启航时敲锣由慢到快,步步升高,预祝生意兴隆。建国后,人们出行多乘汽车、轮船,路遇亲友主动点头、招手或握手(右手为恭)问好。上下车船扶老携幼,为老人、病人及带有婴幼儿的旅客让座。车站、轮船码头均设有“旅客之家”,为旅客排难解忧。80年代后,自行车成为家家必备的近途代步工具,部分青年拥有摩托车。
嫁娶
明、清时婚姻注重门当户对,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由一方请人作媒(介绍人),通报情况,双方家长同意,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年命)。八字相合,男家择吉日聘请四大红媒(四男性作媒),携庚帖和花红聘礼(手饰、衣料)送往女家,女家交换庚帖,馈赠鞋帽及文房四宝作回礼(称“传帖”),婚约始定。结婚前,男家备礼品托媒要女家“生时”,待女家同意后卜吉日迎娶。吉日晨,男家以彩轿(贫家以牛车代轿)、高灯、泡罩子(枝叶俱全青竹竿)、盒子(内盛鱼、肉、糕点)、坛酒,着男孩压轿,吹鼓手前导迎娶(双涧等地区头天下午过轿)。新娘顶“蒙头红”,着吉服(红袄、红棉裤),由父兄背上轿,新娘要哭(俗称“哭嫁”),弟弟或侄子扶轿相送出庄。妆奁(富家“双八件”或“单八件”。贫家灯、盆)随后。新娘长辈任“嫁客”(雅称“大宾”)同往,午宴坐首席。午时,新郎穿长袍,戴礼帽(上系红线),燃花烛、放爆竹,吹奏唢呐,起拜成礼。新人入洞房,撒床妇女要父母双全、子女成行,穿红插花,用红枣、栗子、麦麸子及染红花生,撒在新人床上(双涧等地拜堂时撒向新人)。边撒边唱(意取早生贵子富贵满门)。晚,由两名父母俱全的姑娘给洞房送“长命灯”,亲友闹房(有三天不分大和小之习)。翌晨,行“堂拜”礼,先拜天地、祖先,后按辈分高低依次展拜至兄嫂。午,新娘入厨做饭,饭后拜祖坟(上喜坟)。娘家3天瞧,6天接(称“回门”),日落前送归(习俗不空房),12天接女归宁,留宿数日。“五四”运动后,县城少数知识青年自由恋爱,婚时着礼服、敞轿门、行鞠躬礼,时称“文明结婚”。亲朋之间联姻有“指腹婚”、“两姨亲”、“姑表婚”(素忌“回头婚”,有三辈不进姥娘家门之习)。也存在“互换亲”、“童养媳”、买卖婚姻和穷家子死卖儿媳等陋习。国民政府提倡“一夫一妻”制,但官绅纳妾较为普遍。民谣:“蒙城36诸侯(全县36个乡镇长),大多盖有二门楼(纳妾)”。有一警察甚至连纳五妾。
建国初,实行《婚姻法》,倡导自由恋爱,支持童养媳回娘家,鼓励寡妇改嫁。结婚时,先到乡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以马车迎娶,新伉俪向毛泽东主席像行鞠躬礼,散喜糖、喜烟,不收彩礼,不摆宴席,形成婚事简办的新风。1955年,全县有2111对新夫妇自由结婚。80年代,结婚形式渐趋多样化,或旅游结婚或举行集体婚礼。互相攀比之风日盛,城镇要有一套组合家俱或高档家用电器,汽车迎娶;农村男家要盖三间新瓦房,备“三转”(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电视机或收录机),料子呢衣若干套。“两换亲”、“三拐亲”,买卖婚姻现象,仍未绝迹。
丧葬
旧社会富家60岁便筹备“寿材”、“寿衣”,请阴阳先生卜窀穸(墓地)。殁后,孝子敞头赤足先到至亲后到朋友家报丧。亲友邻里携纸箔、挽幛,抬祭盒,持刍灵(纸人、纸马等)相吊。儿女儿媳披麻戴孝“守灵”。当晚“烧铺”,翌晚“入殓”,“封材口”,到家庙或十字路口“送汤”。停灵三日。殡日,孝子扛纸幡,摔老盆,在榇前引路,亲友族人随后,送至墓地安葬。贫家无力置办,用薄匣子或芦席、秫秸,卷死者禾高葬。葬后三日添土上坟叫“峦坟”。每七日上坟烧纸祭奠一次,叫“烧七纸”,直到“七七”。百日内孝子不剃头,不着华丽衣服,不宴会。逢周年、忌辰烧纸祭奠。守制期内禁办喜庆大事,春节贴蓝紫色对联。如系中青年,妻卒,夫可续弦,而夫殒,妻再嫁则指为不贞。“望门寡”(未婚夫殇上门守节),“已婚寡”和“殉节”的悲剧时有发生。民国4年版《蒙城县志》载,被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旌表从一而终的所谓“贞姑节妇”,明万历年间有14人,清初69人,民国初年1025人。其中入节孝祠的13人,建坊旌表的14人。民国16年(1927年),城关居民张大存,婚后不久,其夫暴卒,大存年仅18岁,其叔父张廷扬唯恐她年轻难守,强迫大存服毒殉节,死后为她立贞烈碑。建国初,提倡丧葬从简,搭灵堂,悬遗像,革除看风水、念经、烧纸钱、冥币等陋习,亲友持钱、花圈、或挽幛等前往吊唁,不待客,不破孝,男女臂带黑纱,女胸佩白花。60年代末期,提倡深埋或利用坝岭废地埋葬。1975年,县城西五里堡建火葬场推行火葬。火化前为死者整容,向遗体告别,火化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会。1976至1985年,共火化尸体465具(多系国家职工)。70年代末,“吹响”、“破孝”、“送汤”、“烧纸”、“打幡”和“摔老盆”等旧习再次出现,大办丧事之风又起。
祝寿
老人年届66、73或80岁,儿孙,亲友持寿仪登门祝寿。“六十六”送“双刀肉”(肉中间割一刀),俗谓“六十六吃块肉”。另备“寿桃”(面蒸制)、馒头(上加红点)、扁食、糕点、酒等礼品,数目全取“六”,意取“六六大顺”。“七十三”奉鲤鱼,“七十三送条鲤鱼猛一窜”(意取闯关)。“庆八十”较为隆重,是日张灯结彩,贴寿联,挂寿幛,悬寿星图,红烛双烧,鞭炮齐鸣,鼓乐充庭,亲友来贺。儿女以寿冠、寿服、寿鞋为老人添寿。中午,主人置办寿酒、寿面待客。祝寿日期多选正日,庆“六十六”选初六,“七十三”选初三或初七,“庆八十”选初八。
生育
民国时期,婴儿出生后,向亲友散红鸡蛋。四天到外祖母家报喜,六天或九天外祖母家和亲友送米花、红糖、鸡蛋、油条等称“送米面”(沿芡称“送饭”),至亲加送婴儿鞋、帽、衣、被及银锁等物。中午设宴待客(坛城地区穷家扫锅脐灰以示无力待客)。生男孩,宾客较多,喜庆气氛较浓。满月,外祖母家接住一宿,走时给一铰头鸡。建国后此风仍存。
建房
盖房上梁选双头日子(忌二、五、八)上午,放鞭炮、撒红点馒头、花生等,亲友持酒肉或现金来贺,称“压风”。主人设宴待客和建房工匠。建国后此俗仍存,此等贺仪日趋丰渥,酬往报还,不胜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