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七章 水利

第七节 防汛抗旱

六安地区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水旱灾害不断发生。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即有灾情记载,据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到1949年的500年间统计,全区淮河流域共发生大小水灾121次,大小旱灾48次,其中水旱同年19次,水旱之比为4:1。巢湖流域共发生大小水灾103次,大小旱灾100次,其中水旱同年24次,水旱之比1:1,水旱灾害重现期,水灾约4——5年一遇,旱灾约5——6年一遇。
建国后,1949年至1985年,六安地区的水旱灾害,沿淮及山区洪涝多于旱灾;丘陵区旱灾多于洪涝。全区受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950年、1954年、1956年,1963年至1965年连续三年,1968年至1969年连续两年,1982年至1984年连续三年,以1954年的洪水为最大。全区受旱年份有1953年、1958年至1959年连续二年,1961年,1966年至1967年连续二年,1976年至1978年连续三年以及1981年。以1978年的干旱最为严重。
一、组织机构
自50年代起,六安地区地、县两级均设防汛抗旱指挥部,由主要负责人兼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淮河汛情紧张时,地区在正阳关和城西湖闸设立防讯前线指挥所,各县在主要堤段设立指挥所,指挥防汛抢险。有防汛任务的区、乡也成立相应机构,有专人办公,负责上下联系。
各级防汛机构负责组织群众,巡守堤防,组建抢险力量。霍邱、寿县两县,一般由沿堤乡、村组织巡守组、抢险组和预备队的三线防汛队伍。巡守组每千米3——4人,超过设防水位时即上堤巡守,检查险工隐患,修补雨淋沟、浪坎、挑预备土。抢险组每组10——15人,从沿堤村、队挑选年轻力壮有防汛经验的民工组成,分段负责,超过警戒水位时,做好待命上堤准备。重大险工险段,固定专人驻守抢险,预备队每队20——30人,作为抢险第二梯队。1969年、1975年、1982年和1983年几次大的洪水年份,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参加防汛抢险。内河各河道和灌区、中小水库的防汛,由区、乡负责,就近组织群众分段包干,实行岗位责任制。
二、抗灾措施
1.汛前准备和汛后检查
每年5月1日设防,9月30日撤防,3、4月间由水利局和修防管理等单位对河道排洪能力、阻水障碍、行洪口门、堤防险工隐患、岁修计划完成情况、涵闸和泵站的操作运行、水库安全以及防汛组织、通讯设备、交通工具、防汛物资储备、群众转移安置方案逐一进行检查,写出汛前检查报告。
防汛物资,一般河道由保护区内的群众自筹。淮河防汛除当地群众自筹少数草袋外,毛竹、木材、沙石、铁丝、芦席和草袋等物资由国家调给。汛前对库存物资进行清点,做出需要计划,报请主管部门调拨筹运储备。其中部分物资直接运放险工险段,以应急需。
汛期后,组织全面检查,针对薄弱环节,险工隐患编报修改计划安排实施。收集、清整、翻晒防汛物资。
2.防汛
六安地区沿淮有三个蓄洪区和两个行(滞)洪区。城西湖蓄洪区上格堤和蓄洪大堤的保证水位控制站在鹦歌窝为27.1米,城东湖蓄洪区东湖拦水坝的保证水位控制站在城东湖闸上(淮河一面)为26米,瓦埠湖蓄洪区牛尾岗堤和二里坝拦洪堤的保证水位控制站在东淝河闸上(淮河一面)为26米,姜家湖行洪区姜家湖堤的保证水位控制站在庙台集为23.5米(后定临淮岗闸下24.58米),寿西湖滞洪区寿西淮堤的保证水位控制站在鲁台子为25.5米。当城西湖闸上水位达27.71米,或正阳关水位超过26.5米并继续上涨时,为确保淮北大堤安全,报经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批准,开闸蓄洪。其他行蓄洪区的水位超过保证水位时,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机动掌握开闸蓄洪或行(滞)洪。
沿淮堤防,临王段的保证水位控制站在南照集为28米,正南淮堤的保证水位控制站在正阳关为26.5米。
杭埠河、丰乐河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龙河口水库建成后大为减少。但随着兴利库容增加,调洪库容减少,泄洪机遇增多,对下游威胁较为严重。杭埠河两岸圩堤险段多达55处,要求马家河口水位26米、将军荡水位15米时确保不破堤。丰乐河河床障碍多,上游无调节工程,圩堤险工险段有37处,桃溪水位16米时确保安全。
3.抗旱
建国后,1949年至1985年的36年间,有12年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其间连续三年干旱一次、连续二年干旱两次。1978年大旱超过历史1679年和1856年的旱情,淮河基本断流,沟、塘、堰、坝干涸,五大水库不能放水,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组织群众全力投入抗旱斗争,运用一切提水工具和机电设备抗旱保苗。1978年特大干旱,粮食总产量仍然完成计划的84%,达182.9万吨,接近1977年的水平。
三、防汛抗旱纪实
1.1950年抗洪
1950年淮河洪水是建国后淮河的第一次大水,为五、六十年来未见。是年3月上旬至4月20日,连续降雨40多天,下旬开始干旱,河水枯落。6月23日正阳关水位仅16.31米。6月27日至30日4天暴雨降雨量128.7毫米。7月降雨量508.2毫米。其间7月3日降雨113毫米,河水猛涨。7月6日霍邱县王截流至任家沟、临水集至王截流淮堤先后溃决,城西湖一片汪洋。7月9日起又连续降雨,姜家湖、孟家湖和对岸唐垛湖与淮河相连,河湖不分,正阳关进水。这时淠河、颍河水位同时上涨,与淮河水在正阳关相汇,洪水位在正阳关持续20多天。7月16日寿县寿西淮堤决口,7月18日正阳关最高洪水位24.91米,分别比民国10年(1921年)正阳关最高水位23.5米、民国20年正阳关最高水位24.76米高1.41米和0.15米。
1950年淮河大水成灾原因是降雨时间长,区域广,雨量大,低洼地积雨成涝,较高地区土壤含水程度饱和,地表径流汇入河道,聚成洪流,加之山洪暴发,来势凶猛,淮河河道排洪断面狭窄,宣泄不畅,水位壅高,演成漫堤决口,沿淮一带尽成泽国。霍邱、寿县、六安和金寨四县总计受灾122个乡、镇,被淹农田121.7万亩,倒塌房屋近3万间,受灾人口37.4万人。
在防汛抗洪过程中,六安专署专员刘征田亲往被水围困的正阳关指挥转移灾民和牲畜,安排灾民生活。岗地高地群众腾房屋、筹粮草,热情接待灾区群众渡过难关。灾民反映:“天下农民是一家。不是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又要家破人亡,逃荒要饭了”。
2.1954年抗洪
1954年汛期,淮河流域降雨集中而持续,极少间歇,暴雨量大,山区、平原同时降雨,5月进入汛期,淮河干流即出现一次超过历年同期最高底水位1米上下的汛初最高水位。到6月,又有三次降雨,且发生一次洪峰。入7月,普遍连续暴雨,淮河上、中游地区7月份平均降雨18天,大别山区22天,境内一个月降水量均在600——700毫米。正阳关以上7月2日至16日的15天内总产水量达315亿立方米,各地水位急剧上涨。7月6日9时庙台集水位22.9米时,姜家湖行洪;同日王家坝进水闸闸上水位28.5米,13时开闸进洪入漾河洼地;7月8日开启润河集进湖闸,放水入城西湖蓄洪区,10时漾洼大堤在郭圩子决口,漾河洼地失去控制蓄洪能力。9日21时,正阳关水位24.94米,超过堤顶0.14米,正南淮堤决口,正南洼地进洪,正阳关上水。7月10日21时,润河集闸上水位达27.53米,临王段防守困难,先在老宽坝溃决,后又相继有17处决口。11日,在陈郢子南滩扒开蓄洪大堤进洪,城西湖内水位逐步上涨。为保持正阳关流量不超过6500立方米/秒,于12日在城东湖闸闸上水位25.11米时,开放城东湖闸蓄洪,而这时湖内水位已达23.7米(设计蓄洪水位24.5米)。7月23日,润河集闸上水位27.97米时,大量洪水经由上格堤涌入城西湖,湖水迅速上涨。为保证蓄洪大堤安全,在临淮岗附近冲洼地带疏通,引水入姜家湖。至此,正阳关以上淮河左右两岸的行洪区全部行洪,各蓄洪区均已蓄满,一般堤防溃决,河湖不分。其间7月16日以后,淮河流域第三次暴雨,正阳关以下受到严重威胁,为减轻正阳关下泄流量,动用淮河中游标准较高的滞洪区寿西湖,于20日零时20分当鲁台子水位24.99米时,在黑泥沟高窝子挖开寿西淮堤进水滞洪。同时,淮河洪水由寿西湖和东淝河闸漫闸注入瓦埠湖。
通过三年治淮,在1954年7月份连续出现五次洪峰,正阳关水位在保证水位以上持续达20余天,7月26日最高洪水位达26.55米的情况下,沿淮行(滞)、蓄洪区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年大水,全区受灾面积314.5万亩,其中沿淮行蓄洪区受灾238万亩,受灾人口63.6万人,倒塌房屋36.8万间,损失牲畜8万头,安置灾民50万人。
3.1978年抗旱
1978年3月至9月总降雨量为300年来历史上同期的最少年份,其中6月至8月各地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而同期蒸发量达600——800毫米,4月至9月有五次持续高温天气,气温最高时达41℃,入秋以后持续干旱,加剧了旱情。淠史杭灌区主要水源的五大水库的全年产水量只有17.99亿立方米,为1959年至1977年平均年产水量46.1亿立方米的38.4%。4月1日灌区开始放水灌溉,五大水库总蓄水量为20.83亿立方米,5月31日减少至7.32亿立方米,6月30日又减至3.76亿立方米,7月上旬先后停止供水。因旱情严重,只好抽死库容抗旱,至8月31日,总蓄水量仅2.46亿立方米。10月30日减至1.56亿立方米,达建库以来总蓄水量的最小值。全区中小型水库和塘堰干枯,淮河及大小河流基本断流,大小湖泊现滩,水源枯竭,水田龟裂,禾苗枯黄,竹树卷叶。全区农作物587万亩受灾,其中385万亩因旱受灾,150多万亩无水栽秧,120万亩中稻和晚稻颗粒无收,至11月上旬立冬前,近600万亩小麦、油菜和绿肥不能下种,155万人和12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
为抗御旱情,全区各级党政部门抽出1万多名干部带领200多万名群众投入抗旱斗争,既充分发挥淠史杭灌溉工程的骨干作用,又开辟新的水源,共挖引水渠道400多条,修筑拦河坝8500处,打土井和砖井7.7万多眼,北京市派出打井队在寿县、霍邱、六安县的瓦西、沣东、汲东干渠下游打井704眼,成井681眼,其中农用井663眼。开动电动机1044台、1.8万千瓦,柴油机7836台11.33万马力;动用水车3.4万多张以及其他提水工具30多万件,从河、湖、库提水。舒城县安装电动机、柴油机500多台、上抽龙河口水库底水,下提巢湖水,共提水7000多万立方米,使30万亩双季稻大旱之年仍获丰收。寿县在瓦埠湖汊沟打坝,安装柴油机120台提水上岗,造墒抢种小麦10万亩。六安县安装虹吸管,从响洪甸水库吸水15立方米/秒,保证六安城关居民和工业用水。全区全年共计引水、提水近36亿立方米,从而保证全区粮食总产量仍达21.5亿公斤,比旱情较重的1966年增长60.5%(含肥西)。是年全区动用抗旱资金共6173万元,因提水抗旱耗用柴油1.98万吨,机油637吨,电5273万千瓦时。
4.1984年抗洪
1984年汛期,全区发生超过50毫米以上的降雨6次,其中出现两次较强降水过程。一次在6月中旬,全区从12日开始降雨,13日沿淮一带形成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区,寿县安丰塘日雨量130毫米,霍邱县城日雨量168毫米。14日,大暴雨区东移扩展,霍山和舒城雨势增大。日雨量霍山上土市105毫米;舒城晓天92毫米,芦镇关134毫米,桃溪145毫米。霍邱、寿县仍有100毫米以上的暴雨,降雨总量为:霍邱县城277毫米,石庙集217毫米;寿县安丰221毫米,瓦埠189毫米。另一次是在8月底9月初。8月30日开始降雨,集中分布在大别山区淠河上游的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以下和丰乐河、杭埠河地区,暴雨中心在六安县的东河口、张家店和霍山县的与儿街、诸佛庵一带游弋,中心点东河口最大日雨量290毫米,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张家店日雨量176.3毫米。至9月2日,六安、霍山、舒城二天降雨量均在200——300毫米之间。是年汛期降雨特别是梅雨期比常年入梅期提前半个月,同时量大集中、历时短,洪水涨落皆快,沿淮湖洼地带受水位反复涨落影响,农作物三淹三种。正阳关10月7日出现最高洪水位24.61米,比1954年最高洪水位低1.94米。巢湖水系丰乐河发生两次大的洪水,第一次在6月14日19时,舒城县桃溪最高水位15.64米,接近保证水位,最大流量585立方米/秒,涨洪历时52小时,上涨幅度6.18米;第二次在9月1日2时,桃溪最高水位16.05米,超过保证水位,最大流量633立方米/秒,由于这次洪水涨率大,来势猛,桃溪上下游均发生破圩。
8月30日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洪水横流,全区受灾范围涉及51个区、318个乡、2409个村,农作物受淹347.8万亩,其中成灾255.9万亩,因灾减产和存粮损失3.85亿公斤,倒塌房屋9.7万间,死142人,损失耕牛345头,洪水冲毁圩堤、护岸6876处,总长50.6万米,支农斗渠总长67.6万米,沟塘堰坝3.4万多处,泵站63座,桥梁1569座,通讯电话杆线800多根。灾情发生后,全区抽出干部8000多人,民工3万人投入抗洪抢险排涝斗争,动用船只202艘,出动汽车310辆;开机排涝102万亩,使灾情很快得到控制。
上一篇:第六节 水土保持
下一篇:第八节 水利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