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十二章 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

一、蒙养院幼稚园
按清末实行的“癸卯学制”,学校分为三段九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共三级、十三年,其中蒙养院四年,主要招收三至六岁的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有的地方蒙养院与初等小学合设,称蒙养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始创六安州中央蒙养小学堂,校址在六安城内孔庙西侧(今城北小学所在地),二月初二开学,入学29人。光绪三十四年,在六安城内北外下洼街皋陶祠内办皋陶祠蒙养小学堂,二月开学,学生56人。宣统三年(1911年),又办塘子巷蒙养小学堂,校址在六安城内塘子巷楚忠祠后,学生34人。这3所学堂内设有正副教习(即教师)各1人,未设堂长。此后各地相继办起一批蒙养小学堂。
民国12年(1923年)实行新学制,改称蒙养院为幼稚园,招收学龄前儿童入学。全区开办的幼稚园有三种类型:一是单独设立,二是附设于小学堂,三是私人开办。以附设于小学内的公办幼稚园占大多数。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收容难童加以教养,各地先后办起难童教养院(所)。民国27年秋,安徽省政府在立煌县王家湾办起省立第一战地儿童教养院,有校舍48间,运动场2处,院内设教务,工艺、保育三部,各部配主任一人,收容幼儿336人。经费由省教育厅按月拨给。同年,六安县救济院创办了六安县难童教养所,地址在城内盐店巷。收容幼儿120多人,开设大、中、小三班。按规定只收三至六岁的沦陷区幼儿,实际上也有一些学龄儿童入所。抗日战争胜利后,难童教养所改名为六安县育幼所,民国35年改名为六安县幼稚园,由县政府教育科接办,入园幼儿减少到60人。六安解放后。1949年2月,该园由当时的六安市人民政府接管,后停办。
二、幼儿园所
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确定改幼稚园为幼儿园,对其学制、设置、组织领导、教养员配备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是年秋,寿县城关创办1所幼儿园,入园幼儿108人。1954年,舒城、六安两县先后建立幼儿园,舒城设2个班,配教养员3名,入园幼儿56人;六安开设3班,配教职工5人,入园幼儿76人。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幼儿教育盲目冒进,城乡不顾客观条件,扩大招生。当年,全区办幼儿园6203所,在园幼儿258373人,教养员9684人。1959年春减至3499所,入园幼儿减至39310人。1961年,全区只幼儿园24所,在园幼儿2055人,教养员12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曾一度停办。1978年经过调整,全区计有公办民办幼儿园24所,入园幼儿3342人,教养员158人。
1979至1981年,根据《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地、县均成立幼儿保教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1981年,全区有幼儿园270所(其中公办的140所),计325班,入园幼儿为10044人。教职工619人(其中公办的279人)。托儿所入托婴儿953人。1981年11月,地区召开托幼先代会,表彰先进园所和先进个人。1984年春,地、县,市重新组建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区、乡成立儿童少年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寿县、霍邱、六安等县和六安市还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保教干部。
1985年,中共六安地委、六安行署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发展幼儿教育要实行单位、街道、乡村自办为主,公办为辅,鼓励民办的方针。”为新建托幼园所,全区各级财政部门拨款15067元,单位和个人捐款82988元,并鼓励、提倡个人办园所。寿县城关退休教师顾承秀,在全区首办幼儿园;收幼儿80多人。霍邱县城关3位退休教师,自筹资金7000多元,办起一所“育苗”幼儿园。全区有个体幼儿园41所、托儿所418个,共收幼儿928人,缓和了城关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据1985年底统计,全区有各种类型的园所1201个,入园所幼儿34151人,占学龄前儿童的7.4%,幼儿园教职工754人,其中专任教养员657人。
上一篇:第一节 书院私塾
下一篇:第三节 小学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