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苏区教育
一、红军教育
红军教育在苏区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对红军部队教育一直很重视。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士兵识字班多以班为单位,由识字较多的人当教员,除教识字外,还解释政治口号。当时活动在皖西的红十二师就普遍建立了士兵识字班。
随营学校为当时红军部队培养干部的一种教育形式。民国20年6月(1931年6月),红十二师办的培养连排级干部随营学校,每次约百人。
军政学校为当时较正规的军事干部学校,有固定的校址。民国20年7月,河南省新集(今河南新县)彭扬军政学校于麻埠(今属金寨县境内)设立分校,有政治、军事两个大队,学习各有侧重,大队以下按兵种和培养目标分若干中队,中队下设班。麻埠分校有教官30余人,学员400多人。学员有从红军部队、苏维埃机关中选调的出身好、觉悟高,相当班、排、连级的干部。每期学习4个月,学员入学和结业都举行典礼。此外,还有燕子岩军事干校。
二、苏区干部教育
苏区的干部教育主要采取两种办学形式。
党训班或党校专门培训党的干部。民国19年(1930年)三、四月间,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闻家店开办两期党训班:第一期训练六区的干部,有学员14人,时间一月;第二期训练其他区的干部,有学员18人,时间半月。由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直接领导并讲课。次年8月,皖西北特委在金寨(后迁麻埠)办一所党校,特委书记兼任校长,学员100多人,每期学习三个月。
干部训练班分别培训各方面的干部。民国19年6月,六安中心县委根据七邻湾六县联席会议决议,先后办了三期训练班:一期是专门培训工农分子的,共50人;一期是专门培训知识分子的,学员30人;另一期是根据六霍(山)两县军事需要,合办军事训练班,学员120人。
三、普通教育
苏区的普通教育主要是设立列宁小学。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级阶段,后两年为高级阶段。县、区所办的称模范列宁小学或中心列宁小学。培养目标是“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苏维埃革命斗争中训练将来的共产主义建设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暂行条例》)。列宁小学的毕业生可以升入中等学校深造。民国18年夏,赤南县六区一乡(今金寨县泗河乡)办的列宁小学(今瓦屋基小学),开办最早。学校12岁以下的学生参加童子团;12岁以上的参加少年先锋队,佩戴有“少”字为志的袖章;部分参加少年宣传队,臂系红手巾。开办时80多人,后增至100多人。除在校学习外,还需站岗放哨,开展宣传活动。“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的校匾至今仍存,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扩展,列宁小学发展迅速。六安、霍山中心苏区平均每乡3至4所。学生多的100余人,少的约50人,边远山区约20人。民国20年7月,霍邱县第二区(叶家集)11个乡和一个镇,普遍建有列宁小学。
四、专业社会教育
苏区的专业教育包括农业、财经、卫生、师范等,以短期训练为主。以师训班和师范学校较多。民国19年3月,六安中心县委在七邻湾、麻埠等地开办师资训练班,学习人员多为农村塾师和有一定文化的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即分配到各地列宁小学任教。随后,赤南县委又在汤家汇(今属金寨县)设立一所二年制师范学校(后迁商城),县苏维埃主席兼任校长。民国19年秋,红三十二师在南溪(现属金寨县)开办“女子职业改进社”,招收识字未婚女青年,要求家庭成分好,本人作风正派。开始学员10多人,后来发展到40多人。学员除学文化课、政治课外,还学织布、织袜、缝纫等专业课。
苏区的社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工农青壮年。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识字为主的扫盲教育,如识字班、工余学校、平民夜校、工农夜校,大都设在列宁小学,教员一般由列宁小学教师兼任。二是在县、区苏维埃所在地设立以政治教育为主的俱乐部、列宁室、演讲所,开展办墙报、读报、演戏、唱歌、体育等活动。五、教育管理
为了加强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设有教育行政机构。县、区设有文化教育委员会,乡配文化教育委员。每所学校配有校长、教导主任,并建有校务委员会,定期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共青团组织对教育也很重视。民国19年8月,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决议指出:团委要动员很大办量来做文化教育工作,有小学的地方,团委要加强领导学校中的团支部,并派必需的同志到小学和文化教育机关工作。当时,各级团委均输送一批“政治头脑清醒的干部”到各类学校充当教员。列宁小学一般都建有团支部或团小组。
尽管革命战争频繁和敌人的经济封锁,致使苏区财政紧张,但是革命政权仍千方百计挤出部分经费兴办教育。民国20年7月,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决议案即有扩大建立苏区文化工作的内容,苏维埃政府根据财政实际状况作出预算,划拨一定款项作文化教育经费,各群众团体亦筹集经费,创办文化教育事业,各类学校除依靠县、区苏维埃拨款和群众团体支援外,还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克服经费困难。
苏区学校所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新编的。有的在创办初期用《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作启蒙教材,后逐步改用新教材。国语和政治教材,多以苏维埃政府文委会和红军政治部下发的宣传材料及商南的《红旗报》、诸佛庵的《血花报》为主要内容。亦有上级苏维埃政府统一印发的《儿童课本》、《平民识字课本》、《工农识字课本》等。同时结合斗争和生产、生活实际自编课本。当时印刷条件很差,版本有木版活字直排的线装本,有油印本,更多的是手抄本。自然、算术采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材。国语、政治教材内容主要为工农专政、武装斗争、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法令、生产情况、语文知识、歌颂红军和苏维埃、宣传烈士事迹等,每课说明一个事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性、群众性和知识性。联系实际,通俗易懂。
上述各级各类学校,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中兴办起来的。学校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因陋就简地组织教学,经常以田间、山岗为课堂,在粉板上或地上练习作业,学生除完成规定作业外,还要教农民识字、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