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林业科技
一、机构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县设森林施业所(后并入农业推广所、县农林场),负责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林业局(科)、各区农技服务站、国营林场、苗圃,均配有专职林业技术干部从事林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
1978年4月,寿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配技术干部5名,职工3名,由县苗圃划出土地30亩,作为新优树种栽培试验与繁育基地。
1979年5月,寿县林业学会成立,有会员30名。学会宗旨是团结全县林业科技工作者,促进开展林业科技研究,探讨攻克现代林业生产中高难度技术,为绿化工程献计献策。
1987年,寿县林业系统有科技专业干部35人,其中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15人。
二、技术培训
1956—1959年,分期分批为农村社队培训林业员3852名。林业员大都是生产队干部或植树造林积极分子,系寿县林业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力量。1974年,县林业局举办林业技术骨干培训班,聘请安徽农学院副教授刘世琪、讲师李宏开讲授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为期30天,重点社队林场场长、各区社有关干部参加学习。自1950年至1987年,县林业系统已先后派出80余人参加了国家与省举办的林业技术培训,或去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
三、科学研究
30多年来,县林业部门已引进、试种新优树种不下40种,经试种鉴定适宜于此地推广的有10余种,如泡桐、法梧、白榆、水杉、杨树系列等。1980年,对黑杨派8个无性系列树种的试种,列为省级区域性栽培试验项目,取得成功,获六安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1—1982年,在完成县内林业资源调查基础上,制定了寿县林业区域规划,有利于在林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1984年,瓦埠湖苇柴场引进“湘荻一号”芦苇育苗移栽成功,获得六安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应用区划成果,林苇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增长,获寿县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