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建国前,本县渔业生产主要是在江河湖泊捕捞天然成鱼,水面为私人经营,主要产鱼河湖为渔业主和家族公堂所有。如县境内的清溪河,据清光绪九年《贵池县志》:“宋时有张子和自江西迁居坝上。元未明初,张、陈、施、夏四氏皆管河业。”民国时期,贵池县“水大鱼多”,民国36年(1947年)全县仅内河捕捞量即达13250担(折合662.5吨)。1949年以后至1959年,本县水产品年产量大约在2800吨,1954年产成鱼6000吨,至今仍为本县成鱼年产量之冠。这个时期的鱼产量90%仍然是天然捕捞,仅有少量粗放型养殖,技术构成很低。1960年以后至1978年,沿江圈圩造闸,鱼群回游受阻,同时大规模围垦,导致内陆水域缩小。此间,本县渔业生产在产量徘徊下降中完成了由天然捕捞向人工养殖的过渡,先后建成4个国营渔场和一大批集体渔场,农渔兼业大量涌现,水产品总产量每年约1100吨。1979年以后至1987年,本县渔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1984年以来,由于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和开放水产品市场,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至1987年,全县退田还湖3.5万亩,开发荒水1万亩,挖塘5000亩,形成了东、西、中三大片水面相对集中的渔业生产基地;全县共有3个国营渔场、22个乡办渔场、65个村办渔场,个体养鱼户533户。全县养殖水面从1978年的25000亩,扩大到1987年的106900亩,增长了3倍以上。1979年至1987年,水产品总产量年均2581吨。198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4769吨,其中养殖产量3748吨,占全县水产总产量的85.5%。1988年,全县渔业产值结构,以1980年不变价计算,总产值为1970万元,其中渔类占27%,珍珠占70.8%,其它占2.2%。
本县水产品生产主要是用基本建设的手段,扩大养殖面积,取得水产品的增长,但在技术改造、挖潜、“内涵”扩大方面尚未起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水面利用不平衡,单位产量较低。全县大多数养殖单位设施简陋,配套不齐,资金缺少和技术力量不足,使渔业生产潜力难以发挥。据1987年统计,全县大中专水产技术干部只有17人,其中兼职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