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长江水域历史上盛产天然鱼苗。1956年以前,均为外县渔民捕捞。1957年,本县渔民开始张绠(绠:张捕鱼苗的工具),黄氵盆、牛头山、李阳河、乌沙夹、江口、梅埂等地均有绠埠分布。自此时起至60年代后期,本县鱼苗每年自给有余,最高产量达40亿尾,多余的部分销售鲁、苏、浙、闽及省内淮北等地。
70年代起,长江天然鱼苗锐减。1974年,本县开始在大同养殖场进行家鱼人工繁殖鱼苗试点,首次人工繁殖鲢、鳙鱼获得成功。1980年,白沙、天生、大同三个国营渔场开始推广人工繁殖鱼苗。1985年,全县有6个鱼苗繁殖点,人工繁殖鱼苗达3000万尾。1987年,人工繁殖鱼苗1.25亿尾(其中白沙湖养殖场1亿尾),育夏花8614万尾,冬片3144万尾。
天然捕捞和人工繁殖的鱼苗经人工养殖成夏花或大片后,始投放大湖放养。1953年,建国圩陆宾之互助组养鱼苗54万尾,高脊岭曹玉美农业生产合作社养鱼苗30万尾。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本县鱼苗养殖业普遍兴起,铜山养殖场、乌沙、池州、渔业社先后建立了鱼种塘,县水产部门在牛头山办起了国营鱼种场(于70年代撤销)。目前,各大养殖场建有鱼种塘,使鱼种塘面积与成鱼水面配套,实行自繁自放。
全县若干年份鱼苗生产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