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每圈筑一个圩口,都修建一座涵闸,以利排水,其结构多为条石浆砌通天闸或箱形涵洞。钱翰臣主持修筑三万圩时,建有木闸一座,民国9年后,改为料石砌筑的通天闸,单孔宽3米,高3.5米,长8.2米,为木质叠梁闸板,这种闸汛期需装厢填土防水,开关极不方便,且易漏水出现险情。
解放后,随着圩堤加高培厚,原有涵闸闸身短,断面小,远远不能适应自流抡排需要,60年代,所有的涵闸均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钢筋混凝土平面闸门,由5—10吨螺杆启闭机控制,启闭灵活。
全县现有中型涵闸2座,小型函闸(孔经2×2.5米)37座,其它各类涵闸69座。
一、黄湓闸
位于铜山乡万兴圩,是黄氵盆河入江控制闸,1960年4月施工,1964年竣工。
该闸控制面积1546.1平方公里,防洪面积14.7万亩,防洪设计频率为2%,校核频率为0.5%。累计完成土方65万立方米,砌石1.2万立方米,混凝土0.12万立方米,总投资235.5万元。
该闸总宽54.4米,分为8孔,单孔净宽4.5米,净高5.7米,闸室长20.1米,闸室型式为圬工拱涵,闸底高程7.8米,闸顶高程19.15米,最高洪水位18.3米,最大水位差4.5米,最大泄流量615秒立米,为贵池县境最大水闸。
闸门为直立平板钢闸门,门高5.9米,门宽5.0米,自重8.5吨,装20吨手电两用启闭机8台。
该闸建成后,出现的最大流量为345秒立米(1972年8月26日),最大水位差5.23米,超过设计水位差0.83米(1968年7月24日),当时外江水位16.51米,内河水位11.28米。
黄氵盆闸管理所,初期隶属安庆地区水电局,1965年后改属池州地区水电局,1980年后,重属安庆地区水电局。1988年再属池州。
二、下清溪闸(东湖闸)
位于东南湖圩清溪塔附近,1966年9月,由池州地区水电局设计与施工,1967年4月竣工。该闸为白沙湖和东南湖圩的自排闸,控制面积87.18平方公里,防洪面积2.6万亩,防洪设计频率5%,校核频率2%。
闸宽23.4米,五孔、单孔净宽3米,高3米,闸室长21米,闸室型式为钢筋混凝土拱涵,闸底高程7.0米,闸顶高程18.2米,最高洪水位17.2米,最大水位差6.7米,最大泄洪量131秒立米,为我县第二大闸。
闸门为钢筋混凝土梁板式,门高3.77米,宽3.58米,自重2.5吨,配10吨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6台。
该闸累计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砌石0.33万立方米,混凝土0.28万立方米,总投资38.7万元。
下清溪闸管所,由县长江修防所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