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解放前的商业状况
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县资本较大的座商大都集中在池阳镇(今池州镇),殷家汇、观前、茅坦、高坦等地亦有较大的店铺。据采访资料,池阳镇座商资本在3万银元以上的有均益祥布号1家,由太平县商人崔华堂开设;资本在万元(银元)以上的有永康祥布店(本县人尚国祥独资),永益祥布店(本县豪绅方云耕独资),裕丰茶庄(本县宦绅丁希斋独资)等10余家;资本在5000元(银元)以上的有聚丰和、金裕丰、陈永记、谭福隆、义祥顺、庆和泰、郎鑫泰等店。其中聚丰和、庆和泰、义祥顺三家糕饼坊,是前店后坊。其余均是京广洋货。每家雇请店员10至20人不等,并请有“管事”执掌店务。各类商店订有店规行约,如系股东店,每年农历腊月底,请股东老板吃“盘红酒”,由“管事”向股东报告盈亏。
民国27年(1938年)10月,日军侵占贵池,均益祥绸布号自城内迁至太平县山口,县境内沦陷区商人多数被迫停业。当时留县城经商的仅12户,另有100余户小商贩在城区活动。一些妇女儿童利用日军发的“派司”(良民证)、贩得少量食盐,到称为“三不管”地带的上清溪(国军、新四军、日军临时进入地区)销售或换购。逃难到后方的商人,大批集结在潘桥和元四二地,以少量资本贩运本县青麻和土产品至屯溪、南陵和江苏梅渚等地出售,购回生活日用品供应后方,此种贸易当时称“徽州担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年),县城有大小商店300余家。36年,发展至884家。从是年至本县解放前夕,由于通货膨胀加剧,一些较大的商店严重亏损,小商店纷纷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