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本县曾有一批知识分子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探索社会科学理论,在当地学报、校刊和同乡会刊物上发表文章。如《论中国贫弱之原因何在》(民国15年《贵池学生同志会会刊》)、《撤废领事裁判权之意见》(同上)、《略论皖南地理》(《建设月刊》民国36年8月)、《周秦学术昌盛之原因及其派别之研究》(民国15年《贵池学生同志会会刊》)等。此外,不少在外地工作的本邑学者,大都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如30年代初的董爽秋,在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曾先后发表了《中国古代学者的进化思想》、《中国文字源流考》等,与董同期的学者柯象峰、高节文、吴学衡等,均有著述问世。
建国后,本县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逐渐增多。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结合工作实践,开展学科研究。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教材教法的切磋;文化艺术部门挖掘贵池傩戏、民间歌谣;政法、公安系统对案例的研究;史志单位对地方志、党史的理论研究等。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约有近百篇社会科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含省级)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