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建国前,县民治病多请中医。清康熙时,贵池卓溪(今属高坦乡)人夏鼎与其父夏初明成为两代名医。夏鼎所著《幼科铁镜》,在国内广为流传,被誉为“东南各省医宗”(刘世珩《贵池先哲遗书》)。
本县药材资源丰富,精研中药者代不乏人,但由于旧时官府无视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城乡缺医少药现象仍十分普遍。30年代初,西医传入本县。池阳镇、殷家汇和晏塘街先后设有八九家私营西药诊所,这些诊所设备简陋,只能治小病小伤。民国时期,全县人口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霍乱、天花、伤寒、痢疾、脑炎、虐疾等传染病猖厥。民国35年(1946年),全县城乡麻疹大流行,患病婴儿死亡率颇高。
新中国建立以来,本县医药卫生事业有大的发展,防病治病质量和医学科学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器械渐趋现代化。据1988年统计,全县共有医疗机构75个(其中县级医防单位5家,区、镇、乡卫生院26家;厂、矿、学校门诊所43家),医护人员846名(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212人,副高级技术职称的10人,正高级技术职称的1人),共拥有病床1109张,每千人中有医技人员1.5人,病床2张。两项实绩均接近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贵池县人民医院内科能对较为疑难的心血管病作出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外科能做颅脑手术。全县有26家区、镇、乡卫生院,有11家能开展X线摄片和X线透视,有4家能施行上腹手术,有5家能施行下腹手术。
全县范围内,天花、霍乱、斑疹伤寒、黑热病等,在建国初期的短短几年内已经消灭。肺结核、流脑、乙脑、菌痢、肝炎等病发病率大大降低,血吸虫病、丝虫病、头癣等地方病逐年减少,有的区、乡已基本消灭。
1978年以后,美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泰国等国家先后派医学专家到贵池考察血吸虫病防治和结核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