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概述

概述

中华大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安徽战争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它反映着历代统治集团的兴衰成败,积蓄了丰富的军事斗争艺术及其建军治军经验,堪称是一座璀璨的军事科学宝库。
(一)
安徽,是伟大祖国的东南腹地,南北要冲,长江、淮河横贯其间,系南征北战的天然屏障。西周以来,在国家、民族分裂期间,长江、淮河多为南北统治集团割据称雄的分界线。春秋战国时期之楚与宋、吴与楚,三国时期之魏与吴,两晋时期之东晋与前秦、后赵、前燕、后燕、后秦,南北朝时期之南朝齐、梁、陈与北朝北魏、东魏、北齐,五代十国时期之吴、南唐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时期之南宋与金,清时期之清王朝与太平天国等,皆分疆于安徽。沿江沿淮,历为南北统治集团军事必争之地。由于安徽,尤其是江淮之间的特定地理条件,军事战略地位极为显殊。南逾淮北,则兼并中原,北逾淮南,遂吞江表,历代统治集团与军事家常用兵于此。吴楚争桑,累夺淮上;吴师入郢,奇兵六霍;楚吞淮泗,几夺齐疆;吴会柘皋,遂争晋霸;楚都寿春,国势复振;秦驱淮甸,威震南邦。刘邦起于泗上,英布崛于六霍,李宪称帝舒州,曹操兴于谯郡,孙权以长江为险称雄江南,晋以寿春为屏障雄踞建康。宋室南迁,恃淮西为生死之地;朱元璋勃兴历阳,定都建业。屈指历代王侯,胜于江淮,败于江淮,兴于安徽,亡于安徽者多。古代如是,近代如是,现代也如是。太平军数战江淮,摧清王朝于欲坠之中,而使太平天国稳固8年之久。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转战江淮河汉,千里跃进大别山,东逼南京,西瞰武汉,调动百万国民党军疲于奔命,拉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江淮之地为兵家四战之地,进退之地,胜负之地,屯兵、运兵、用兵之地。“江淮定而天下稳”,是为各统治集团在军事上生死存亡之所系。
(二)
安徽,江河纵横,山区、平原、丘陵兼备。历史上守江守淮,回旋跌宕,演出了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出无数辉煌的战争奇观。
安徽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战争较早的一个地区。公元前1014年,在安徽东部淮河下游一带,就发生了“淮夷抗周”之战,战火波及今皖、苏、豫、鲁各地,历经3年之久,方结束这场战乱。这是安徽发生最早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发生的早期战争之一。中国古代交通极不发达,兵员和战争物资运输极端困难,辅以军运之通途乃大江大河。春秋战国时期,周景王八年(前537年),在安徽发生的“鹊岸之战”,是为长江舟楫争战之始,也是中国最早的水战之一,开创了中国水战的先例。
安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战争较早的一个地区,而且也是发生战争较多的一个地区。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起,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止,在安徽境内发生规模较大的战役和战斗达570余起。双方兵力在万人以上的达110次之多,10万人以上的达40次之多,兵力最多的达百万人以上。新朝推翻旧朝,多在安徽开战。安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战场,也是一个可容千军万马驰骋、便于大兵团作战的广阔疆场。
纵观历史,安徽发生的战争类型纷呈,奇伟迭出。有陆战,有水战;有防御战,有攻坚战;有阵地战,有运动战;有正规战,有游击战。许多战例成为历史奇迹,传世典范。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率大军追击项羽进入淮北,围10万楚军于垓下,项羽东奔西突,屡战不胜,陷入“四面楚歌”绝境,仅率800余骑南逃,最后逃至乌江,所剩只有几人,哀叹“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垓下之战,创造了古代大规模追击战成功的历史奇观。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之间一次大规模的阵地攻防战。秦王苻坚率军百万进攻东晋,兵临寿阳,东晋宰相谢安仅率8万之众抗击。谢安置主力于淝水之上,乘苻坚兵未齐集,击其先锋,致使秦军大乱,人马相践,“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大将苻融战死,统帅苻坚重伤,全线败溃,一泻千里。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典型战、例。安徽大江大河,既构成南北征战之鸿障,也是历代有作为的军事家演韬略武创造战争奇迹的谋略之地。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在齐魏战争中,北魏粱郡王元嘉率步骑20万众,进攻寿阳。南齐豫州刺史垣崇祖采取“守郭筑堰”之法,拦淝河筑坝,提高淝河水位,以水护城,并在堰北筑一小城,作为前哨,先行抵御。元嘉以为小城可破即驱兵攻犯,垣崇祖决堰纵水,北魏军溺死数千而遭惨败。南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萧衍集20万之众,拦淮河筑浮山堰,以淮水灌注寿阳城,迫使北魏退军而还。此“以水为战”之战法,乃为世之罕见。长江历来视为天堑,而在千百年前即为军事家征服。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南唐,以缆系舟,在采石长江江面架起浮桥,渡过数十万大军,击破南唐水陆诸师,攻取南唐都城金陵,是我国军运史和急造军桥史上的伟大创举。民国38年(1949年)4月,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的条件下,一举突破由陆海空组成的号称“固若金汤”的国民党军长江防线,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一大伟观。
发生在安徽的数百起战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创造的包括苏家埠战役、繁昌五次保卫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各种神奇的游击战,凝聚成一座灿烂的军事理论宝库,积累了诸多类型的作战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军事科学学说,在当今的国防建设中,以及在政治、经济领域内,皆显现出灼目光彩,为世人共鉴。
(三)
在安徽发生的纷繁战争中,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此乃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安徽近代战争史进一步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战争,才能彻底消灭非正义战争,最终结束剥削阶级在中国的黑暗统治。清代以前,在安徽发生的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战争和兴起的各种义军,皆属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正义之举,但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其结果或被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窃取领导权,或胜利冲昏头脑走向堕落腐败而自致灭亡,或因内部分裂、指挥失误而招致失败。秦代“大泽乡起义”,已兵逼咸阳;宋代方腊义军已占领皖、浙、赣3省6州52县;清代淮北捻军几度兴起,风靡皖、鲁、豫等地,皆因没有先进思想武装,缺乏正确领导与指挥,致最终趋于败亡。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安徽各地的农民暴动、起义和军事斗争,始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强的领导与指挥,虽在局部或某一时期遭受挫折和失败,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挫折中奋起前进,始终朝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战斗不止。正因如此,安徽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建立了皖西、皖南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它和全国各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一样,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皖江、淮南、淮北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我国南方抗日战争的主要支柱之一;在解放战争中,建立了长江以北广大解放区,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准备了条件,在全国革命武装斗争形势的推动下,安徽全境获得解放。国内战争如此,抗御帝国主义入侵的反侵略战争亦如此。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驻安徽之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对入侵日军虽作过一些抵抗,也曾出现过象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安徽省保安第九团团长赵达源等,率领所部与入侵日军浴血奋战的爱国将士,但在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指导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日军进攻面前节节败退,最后退缩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安徽大片国土惨遭沦陷。民国31年(1942年)12月,日军以一个加强联队多的兵力,进攻国民党安徽省临时省会、国民党军第二十一集团军驻地立煌县,在小于自己兵力数倍的日军进攻面前,第二十一集团军驻防立煌地区部队未作全力抵抗,垂手让日本侵略军攻占了立煌县,任其肆意践踏,号称25里山城被焚毁殆尽。第二十一集团军驻皖西大别山的部队和安徽省保安团队,何以被日军一个加强联队打得如此惨败,实乃国民党、蒋介石推行错误政策所致。令人言及此事,无不为之羞愧。更有甚者,国民党顽固派不但不积极抗击日军,反而掉转枪口,对准新四军,竟于民国30年(1941年)在皖南泾县茂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不义之举。与此相反,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驻安徽各部和各沦陷区的抗日游击队,不论在装备上和数量上,皆远远劣于国民党军,但这支抗日武装,有毛泽东思想的武装,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活跃在大江南北,抗击了入侵安徽日军的主要力量,取得了“首战蒋家河口”、“奇袭官陡门”、“繁昌五次保卫战”、“安(庆)合(肥)公路伏击战”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才能消灭反革命武装,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这已为雄辩的历史所证明,载入光辉史册。
(四)
军队是一个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统御指挥军队的兵权掌握在谁的手里,是构成国家安危和地区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西周以来,安徽在军事体制和领导指挥上,经历了周时期的国军制,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郡国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时期的厢兵制,元时期的镇戍制,明时期的卫所制,清时期的绿营制,民国时期的“双轨制”等。历代统治集团在军事体制和领导指挥上,虽不断总结、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时而集兵权于中央,时而分兵权于地方,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奴役和镇压人民。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其不可避免地互争个人兵权。地方无兵而地域不稳,有兵而又拥兵自重,这一矛盾贯穿于历代王朝兴亡的全过程。因而,在全国包括安徽在内的所有地区,始终不能建立一个合理的、完善的军事体制和领导指挥系统。此系历代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党指挥枪”是解放军的一条根本原则。安徽省军区从建立之日起,即严格遵循这一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野战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规定,实行军事系统和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制度。历届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兼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历届中共地(市)、县委书记兼任军分区、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在省、地(市)、县、乡设立人民武装委员会,形成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完整的地方军事体制和领导指挥系统,保证地方武装、百万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组织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保卫国家安全,稳定地方,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是区别于国民党军、清代绿营乃至历代旧军队的一个根本标志。
兵源,是军队的源泉。历代统治集团无不重视兵源问题。安徽经历了周时期的民军制,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时期和唐前期的世兵制,唐、宋时期的募兵制,元、明时期的世兵制,民国时期的募兵制和征兵制等。历代兵役制度虽反复变更,力图转机,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历代王朝的军队,是为镇压人民反抗维护其阶级统治而建立的,这最本质的一条始终不能改变。历代王朝的军队是镇压人民的工具,而兵员又是人民的子弟,两者根本利益相违背,这是历代王朝军队所以不稳定的一个根本原因。安徽素为兵赋之地,在旧中国,役政给安徽人民造成的苦难悲天恸地,尤其是国民政府抓壮丁给安徽人民造成的痛苦更为惨重。民国31年(1942年),国民党军歙县壮丁招待所半年时间就折磨死壮丁100余人,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强征强抓兵员,又把枪杆子交给他们,这是历来剥削统治阶级反复演绎的“作茧自缚”的恶作剧。同一切旧军队相反,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人民群众热爱解放军,支持解放军。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兵役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广为人民群众拥护。在安徽各地出现的踊跃参加解放军,自愿服兵役的壮怀激烈景象记不胜记,感人肺腑。新旧中国的兵役制度所显示出来的巨大反差,反映出两种军队的人心向背。解放军所以成为巩固的钢铁长城,也正是因为解放军所执行的政治任务与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结果。
“师以治为胜”,为历来兵家探索不尽的课题。清代绿营的兴衰,正是清政府治军兴衰的具体表现。清初,绿营中设置管理列阵之官——管带,以极端民族主义精神强化军队治理,曾一度显示出虎虎生气,但到后来,绿营不事训练而专应差使,沾上衙门差役之巧猾懒惰的恶习,养盗窝猖,经商牟利,以致战斗力完全丧失。当太平军进入安徽时,全省绿营皆望风披靡,不堪一击,除龙山一营外,余皆散亡。国民政府的安徽省保安部队,原为民团、商团所组成,向来素质很差,省保安司令部曾不断采取封建主义思想教育和军阀主义措施,力图改进训练和管理方法,但因其阶级本质所决定,收效甚微;加之领导层作风腐败,官喝兵血,奸淫掳掠,竭尽害兵祸民之能事,最后终于葬身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新中国的安徽省军区部队,则始终坚持人民解放军建军宗旨和“从严治军”原则,按照“三大条令”(内务、队列、纪律)规定,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位置,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部队,以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两严”精神训练部队,以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保障部队供给,将严明的纪律建立在自觉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广大官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从而涌现出象“舍身救人的好干部”郭俊,雷锋式的干部曹翠江、战士郭章清、帅长根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出色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各个时期所赋予的各项任务,在保卫祖国,保卫安徽,建设祖国,建设安徽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人民解放军在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严治军的措施,才使这支军队铸成铜墙铁壁,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五)
安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历次战争中,尤其在近代革命战争中,曾作出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安徽地域广大,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矿藏丰富,本属祖国富饶之地。由于历代剥削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残酷统治而发动战争,致使安徽屡战不休,兵祸连结,造成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贫穷落后。尤其是民国26年(1937年),日本侵略军入侵安徽,给安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更是罄竹难书。战争给安徽造成了兵祸,但也教育和锻炼了安徽人民。苦难激励革命,压迫激励抗争。安徽人民在历次反压迫,反剥削,争自由,求解放的斗争中,频频高举义旗,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庞勋起义,方腊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其规模之宏伟,发展之迅速,成果之伟大,皆与安徽人民积极参加和热情支持分不开的。或首举于安徽,或发展于安徽,已为史册所铭刻。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后,兵锋直指秦王朝,成为后来劳动人民反抗剥削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光辉典范。黄巢起义军进入安徽时只有15万人,渡淮以后,攻取大长,在安徽发展到几十万人,故有“巢兴江淮,根蔓天下”之说。在近代中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安徽人民所表现的高昂斗志和英勇抗争的精神,惊大地,泣鬼神,气吞山河,慷慨悲壮。辛亥义举,徐锡麟、熊成基、吴樾等一批革命先驱,视死如归,壮烈就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全省各地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席卷大江南北,仅金寨(今名)一县就献出10万英雄儿女,用鲜血染成一块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安徽人民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军民同战,造成汪洋大海,陷日本侵略军于灭项之灾。在解放战争之淮海战役中,淮北地区参加支援解放军前线的民兵、民工即达120余万人次,出动大小车辆13万余辆,“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在支援解放军渡江战役中,沿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选水手,献木船,冒着国民党军空中、地面、水上的密集火力,英勇顽强,置生死于不顾,把百万人民解放军运送过长江,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解放了中国大陆,功勋昭著,光照千秋。安徽,不愧为伟大的安徽!安徽人民,不愧为伟大的人民!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